历时4个多月,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终于带领团队走完219国道,从广西东兴到新疆喀纳斯,全程超过1万公里。

我国大陆边疆是由三条国道勾勒出来的,其中219国道的里程最长,跨越亚热带到亚寒带近30个纬度,垂直海拔落差超过6000米,沿线有20多个民族聚居,与13个国家接壤,是兼具自然与人文的世界级景观大道。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蒙曼曾参加过《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多档文化节目,是大众熟知的名人。她内心始终有种强烈的渴望:行走在路上,让更多人看见历史与传统文化在当下发生的新变化。

开车穿行219国道的过程中,蒙曼几乎每天都更新一条短视频。截至目前,她已经发布了超过500条视频,拥有超过百万的点赞量和转发量。

有网友评论,“天地都是讲台”“一本太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用影像连接不同时空的用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力量。

在219国道,蒙曼追寻的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答案。在日常生活,蒙曼看见了传统文化“新生”的可能。

活在日常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景观建筑之中,它还是我们当下具体的生活。无论是大山深处,还是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生动的文化。看了各地摄影师用vivo拍摄的照片之后,蒙曼由衷地感叹:“这些照片拍得多好”。作为文化学者,蒙曼站在历史的经纬上,对移动影像有了新看法,提醒我们关注日常生活中被疏忽的传统文化。

成都是一座千年文化积淀的城市。街头路边的茶馆,就是四川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茶馆文化的认同是刻在骨子里的。早晨六七点钟,人们会先到茶馆里坐一会儿,摆摆龙门阵。

陈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观察“茶馆”,在摄影专辑《四川茶铺》中,他将镜头对准聊天、看报、读书、享受按摩以及掏耳朵的四川人。“拍茶馆三十几年,茶馆是成都人的公共空间和灵魂栖息所。通过茶馆,可以了解成都的文化,看见成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馆也在发生变化。喝“盖碗儿”的不乏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里有时代的味道,跟其他地方不一样”。


茶馆老板正在烧水。陈锦/摄

新老茶客的传承为茶馆赋予生机,传统文化也在接力和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蒙曼认为,文化只有活在日常生活中,跟日常生活碰撞,才有向前发展的可能。年轻人擅长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文化得以“新生”。

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今年以来,“中式审美”“新中式”等话题不断升温。在技术快速席卷一切的时代,传统文化成为治愈国人的精神家园。年轻人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传统文化在当下获得“新生”。

泉州第五代南音传承人郑明明是一名90后小学音乐老师,她与朋友合作组成新一代南音社团“点水南乐”。“蜻蜓点水,泛起涟漪,不改变南音,但用新的编曲方式演绎,希望被更多人接受”,这体现了乐团成员希望千年南音在未来接续传承的态度。

南音曾是在舞台上的艺术,但郑明明带着南音乐器走上街头,出现在天后宫、德济南门遗址和府文庙,来到普通人身边。传统音乐激活了城市古建筑的活力,也为传统和现代搭起对话的桥梁。燕子喜欢拍摄有趣的人和事,她被郑明明的行为触动,专门拍了一组“南音”写真,用影像表现了南音的韵律柔美,记录南音在新时代的新表达。


郑明明与朋友演奏南音。燕子/摄

“文化因人而兴,人因文化而幸。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文化以及时代赋予的精神,也许演变就在不知不觉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达到新的境界”,蒙曼说道。

西湖断桥边,傅拥军用手机拍下cos许仙和白娘子跳舞的年轻人。他们被《白蛇传》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感染,在这个传统文化的浪漫地标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蒙曼看来,现代人拥有了更多表达心灵的自由,他们能在时空和文化的隧道里穿梭,这在本质是人对美好的一种追求。


断桥边cos许仙和白娘子的年轻人。傅拥军/摄

移动影像时代的到来,让全民记录和传播成为可能。蒙曼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形容传播手段的变革,所有人都可以变成文化的目击者、参与者和传播者,让文化在网络上实现二次生长。

文化的传播需要技术的力量。为了回应“全民创作”的时代热潮,vivo以“人性化的专业影像”降低了摄影的门槛,鼓励更多人拿起手机参与移动摄影的创作与表达,记录城市发展,助力文化传承。

最新推出的vivo X200系列手机,凭借卓越影像技术突破,如全新蔡司超级长焦、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和先进的AI算法等,vivo让手机不仅仅是一款拍摄工具,更是一款创作工具,让用户感受专业的乐趣。

流动的文化,定格的影像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用“流动性”概括当下的时代、日常生活及个体处境。流动的生活意味着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赋予了文化相似的特质。

交融的群体和生活孕育了新文化,但也可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流失。对于非遗的传承,影像记录仍是必要的手段。文化仪式、传统技艺乃至部落族群,它们作为独特的历史符号,能超越时空维度被保存和延续。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古老又历久弥新。从明代《浣纱记》到现代青春版《牡丹亭》,昆曲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接力。年轻昆曲演员的一颦一笑、身形表演,老艺术家脸上时光雕琢的痕迹,都被逄小威记录下来。摄影与戏曲同样追求着“准确性”,捕捉灵光一现的瞬间。


看姹紫嫣红开遍。逄小威/摄

传统文化需要被看见,摄影师也在追逐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姜健年轻时曾是一名首席中提琴手,后来转行摄影,但他的摄影作品中仍带有音乐的节奏和直抵人心的魅力。“摄影就是记录人类生活和生存状态,记录我们的文化和传承。”今年,他为制琴师王金堂拍摄全家福,从中感受到亲情、人性与音乐的交织,也记录下制琴时的精妙技艺,让传承在影像中流淌。


王金堂正在制作提琴。姜健/摄

摄影的每一帧都是时间的切片,每一瞬间都是永恒的定格。傅拥军曾经拍过《西湖边的一棵树》,照片里有西湖边第十棵桃树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还有来来往往的人。

从拍一棵树到拍一座桥,傅拥军认为摄影并不是拍眼前看到的东西,而是应该拍背后的文化,“拍断桥,不是说这座桥长得有多漂亮,而是里面有很多民间传说和典故。当你去追寻这些典故的时候,会发现我们不是来看一座桥,而是和过去的时空对话。”


断桥上人来人往,断桥下水鸟伫立。傅拥军/摄

影像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能通过记录创造社会价值。2023年起,vivo联合新华社“中国之美”发起“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从关注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到定格鲜活多彩的中国故事,向大众呈现生活之美、时代之美。今年,这些来自“中国故事影像力”计划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分别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人物与场景的瞬间,以影像之力见证了文化的“生长”。

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vivo始终坚持“人性化专业影像”的目标,鼓励更多人利用影像创作,通过影像去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正如vivo副总裁、影像副总裁于猛所说,企业的最终愿景,是让科技服务于人,让世界数字化并让数字人性化。

作者:曾敏婷

编辑:王潇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