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郑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御窑。说起郑州窑青瓷,就要先认识柴窑的历史、地位和瓷器特点。柴窑是中国六大名窑之首,世传柴窑是五代十国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所设的御窑。出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文献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有细纹”为柴瓷的主要特点。但对于柴窑瓷的真面目,至今还是千古之谜。
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郑州窑青瓷研究院长孙军,20多年来一直在探寻与复烧柴窑瓷。他的复烧紫窑瓷品,获河南省“中原贡品”保护名录。要知道这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与陶瓷人的梦想。
▲孙军
作者|白鹿新闻首席艺术评论员金一斌
今年5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举办的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评选活动揭晓,来自全国的60位传统工艺名家获得这一称号。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孙军荣膺“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称号。
据报道,此次评选旨在对为中国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做出表彰,激励更多的从业者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传承千年的中华绝技再现盛世华光。全国60位传统工艺名家最终脱颖而出,他们代表了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位先后荣获中国百位非遗年度人物、当代薄胎青瓷制作技艺起源创始人、河南省传统工艺突出贡献奖、河南省陶瓷行业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的孙军,为了寻找复烧柴窑瓷这个梦想,毅然辞去公职,潜心研究复烧技艺。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这是这是中国古代文献对柴窑的记载。
笔者写过《那个追寻“雨过天青”的人》,写的就是孙军。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黄河被国人称为“母亲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紧邻黄河边,著名的花园囗,有一座重要的文化标志:郑州窑中国青瓷标本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陈列着国内100余座青瓷窑口的10万多片青瓷标本:商代原始青瓷、战国青瓷、越窑、湖田窑、长沙窑、耀州窑以及河南各地金元之前的数十家青瓷窑口,琳琅满目。这个博物馆为什么要陈列百余座青瓷窑口的青瓷标本?还这么多,显然是为研究,是为了一个梦想。
这梦想,就是让失传千年的郑州窑青瓷制作技艺再回人间,重放异彩。
《瓷史》记载说:“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耀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郑州窑为诸窑之冠。然而,自五代后,郑州窑柴瓷就神秘地消失了。
神秘消失了千年,还能寻找回来吗?如果能寻找回来,千年来,可能早就有人把它寻找回来了。要不柴瓷怎么也不会被称为当今中国古陶考古领域的最大悬案!
文献称郑州窑为御窑,是五代后周所立,其开创的天青釉瓷影响特别深远,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说。
“这么好的青瓷就怎么失传了?失传了,怎么就没人重新找回来?”
▲孙军
二十多年前,一个叫孙军的年轻人站在黄河岸边这样问。
这个当年陶瓷家族里最具魅力的天青釉瓷器,让这个年轻人深深着迷了,他面对黄河呐喊着:“我一定要把柴瓷找回来!找回来!”
孙军告诉自己,哪怕“青丝暮成雪”也要找回这失传千年的柴瓷,哪怕“千金散尽”,也要让梦想成真。
这个喜欢陶瓷的年轻人,那时已对钧瓷和汝瓷有了一定的研究,正是在对这两个中国古代重要窑口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使他发现了消失于历史长河的郑州窑柴瓷,并为之着迷。
那是1997年,孙军偶然来到汝瓷产地宝丰清凉寺,第一次近距离考察接触汝瓷(当时汝瓷窑址还没有被发现,直到2000年才开始发掘),并带着大量青瓷标本后,钻进图书馆探寻河南古代名窑时,在古籍里与郑州窑“相遇”了,“相遇”之后,他就把心思放在寻找郑州窑的“蛛丝马迹”上,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来寻找柴瓷远古的足迹,只有厘清柴瓷的概念,理清郑州窑的特点与脉络,才能与其他的青瓷作比较,制作出文献中记载的柴瓷作品。
▲郑州窑青瓷花觚
为了这心中的梦想,孙军到处寻找资料,还到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寻找文献,他收藏的陶瓷文献书籍有二千多本。他还去各地的博物馆看青瓷,同时远赴十多个省市一百余座青瓷窑口,搜集青瓷标本。有的窑口跑了数十次,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路,数不清,数得清的是那登记后的一片片青瓷标本,从第一片,到第十万片,耗费了二十多年的时光。
那时他是满腔热情,有“奔流大海不复回”的意志和毅力,如果知道寻回郑州窑青瓷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春夏秋冬七千日,是今天,不知他是否有这样的勇气与气魄?
▲郑州窑青瓷正碧茶盏
一袋一袋地把标本背回来,一片一片地整理记录,观察、比较、分析、研究……就这样一步步地逼近柴瓷的真相。
柴瓷究竟长成咋样?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要揭开这面纱,就必须从柴瓷的特点来寻找真相。郑州窑为诸窑之冠,就是有着其他窑达不到的“天花板”。
这“天花板”让孙军常常夜不能寐,有一个晚上他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屋外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孙军悄悄地离开了卧室来到了书房,他翻看着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笔记,看看能不能寻找着突破口?
外面的雨停了,他拉开窗户,天已亮了,这时一缕阳光从云层中照射出来,云层间露出美丽一抹青色……
对啊,“雨过天青云破处!”孙军开着车,跑到了野外,他不是等烟雨,等的是那雨过天空的颜色。
▲郑州窑青瓷扁足祥云鼎
从此之后,每当雨过天晴,他都要观察这雨过天空的颜色,用相机拍下那一幅幅“天青色”的天空。孙军还委托经常驾驶越野车到无人区旅游采风的好友樊祥龙帮他拍摄雨过天青色。他把这些颜色与标本中的一百多种青瓷反复比较,确定哪一种才是那柴瓷的“天青色”?
薄是郑州窑柴瓷区别于汝瓷、钧瓷等其他青瓷的一大特点,但相对而言,破解“天青色”更难。为了破解这“天青色”,他翻古书、寻照片、配矿料、改细节,一个配方调整烧制了五年时间,终于烧出了那理想中的颜色。
“我不敢说我烧出的一定就是千年前的柴瓷,但越来越逼近历史记载中的柴瓷。”孙军的这话是实事求是的。
不管怎么说,孙军这种精神是可嘉的,2021年4月郑州市政府公布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这年6月,郑州窑青瓷荣膺中原贡品保护名录,孙军也成了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这当然是对孙军恢复柴瓷的最好肯定。
▲郑州窑青瓷双连壶
《郑州窑青瓷双连壶》是孙军复烧柴窑瓷的代表作,制作精美,美轮美奂,是一件“与古为新”的佳作。
这是孙军依据国宝级器物同比例创意而成,原器出土于被誉于中国第一村即5000年前郑州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市代表性文化地标符号。
《郑州青瓷双连壶》左右器体高度相同,线条优美,与原器体相比两壶连接部分更小,让器体显得更加精致,釉色为天青,表面平滑干净无裂纹,青中透白,乍一看是绿色,但走近看却透着一种淡白色,时而还给人一种淡灰色的感觉,可谓是“一步三色”,变化微妙,这独特的工艺,不禁让人产生“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遐想。
说易做难,天青瓷的“明如镜”,是来形容郑州青瓷具有镜子一般的光感,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首先是釉中的矿物质在遇高温后产生的化学反应,其次,上釉时需要均匀平滑,这就需要手工艺人高超的上釉技艺。镜面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光感,能让瓷器更加光彩夺目。
为了这种“光感”,孙军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
“薄”也是对应文献中的“薄如纸”。薄,凸显技艺的难度,同时也是能在灯光下体现瓷器魅力的主要原因——加上灯光有透和暖的美感。
为了这个“薄”,孙军去全国瓷区寻找手拉坯技艺高超的师傅。《郑州青瓷双连壶》的薄也是一大特点,可以在灯光下散发出一种新的韵味。灯光下薄的特质显现出来,薄胎在灯光下将光透了出来,光线集中位置与周边的颜色却不同,这也是“一步三色”的原因。当色彩以某个点为中心,周边逐渐变化使人有一种立体的光感,就像黑洞一般使人着迷,但是这种光感透着温暖和遐想,这也是《郑州青瓷双连壶》薄胎彰显的一大艺术特色。
“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是宋代词人周密在《清平乐·横玉亭秋倚》中诗句,给人一种世间绝美景色的遐想,这是一种恬静、一种优美、一种温馨, 而青瓷双连壶就具有这样的美感。
《郑州窑青瓷双连壶》无论是器型上的优美,还是在釉色上的温润,或是壶声的悠长,无不在朴素中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而郑州窑青瓷双连壶这一“景”已经传达无限的“情”,是一件极具诗情画意的艺术品。郑州窑青瓷双连壶的成功烧制,折射出黄河文化千年传承的魅力,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结出的一个硕果,也是孙军开拓了中国薄胎青瓷艺术新的表现空间。
▲郑州窑青瓷向阳花瓶
《郑州窑青瓷向阳花瓶》是手拉坯成型,坯体采用细雕工艺,施郑州窑青釉,釉色温润如玉,典雅端庄。作品展现了精湛的拉坯技能、娴熟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能力,是青瓷装饰艺术的新的表现形式。
《郑州窑青瓷扁足祥云鼎》借鉴出土于郑州的青铜器,该器物是三千年前郑州匠人的匠心手作。孙军用手拉坯与模具成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设计制作。该作品通体施郑州窑青釉,宛如碧玉,造型唯美典雅,如梦如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军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制作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力作来,这就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奠定孙军“复烧柴窑瓷第一人”的主要之因。
▲郑州窑青瓷梅瓶
白鹿大国工匠主编:金一斌
白鹿评论投稿邮箱:blgj2024@163.com
吴光让:被誉于“女娲在民间”的人|大国工匠④
张庆明:端砚艺术独领风骚|大国工匠③
陈仰中:80岁仍在画人生|大国工匠②
吴渭阳:结晶釉彩画的开创者丨大国工匠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