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牛犇这个名字跟“感动中国”紧密相连,这对已经89岁高龄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与认可。



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荣获殊荣的资深老演员,在经历了妻子离世的悲痛之后,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送进了养老院。



这样的晚年生活场景,在旁人看来无疑是“凄凉”的,这样的困境下,牛犇这位在演艺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戏骨,又该何去何从?

而事情并没有就这样平息,网络世界里涌起了对这位老人的漠视,甚至是质疑。



不少人对老人目前的艰难处境选择漠视,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反倒提出尖锐的质疑,认为他应该评劳模,凭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牛犇之所以能感动很多人,并非仅仅来源于他在荧幕上塑造的那些“小人物”,而是他整个人生所展现出的坚韧、奉献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人生,如同一部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位老艺术家的从艺之路,更是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缩影。



牛犇的童年是浸泡在苦难的底色里,他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六岁那年,父亲因白喉病去世,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年幼的牛犇成了孤儿。



为了生存,他跟随哥哥来到北京,寄居在中电三厂的大院里,哥哥是厂里的司机,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牛犇不得不捡垃圾、跑腿来补贴家用。



冬天,他只能蜷缩在墙角取暖,小小的身躯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艰辛的童年经历,在牛犇心中埋下了坚韧的种子,也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



而他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45年,当时导演沈浮为电影《圣城记》挑选小演员,在中电三厂大院里发现了这个机灵的男孩。



十岁的牛犇,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却靠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自身的灵气,把“小牛子”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也是从这里开始,牛犇正式踏上了演艺之路。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牛犇参演了很多影视作品,从《清宫秘史》到《海魂》,从《405谋杀案》到《邮缘》,他演的大多是配角,甚至有些角色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但他从没有敷衍过任何一个角色,无论戏份多少,他都全身心投入,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争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得真实可信。



尤其是在电影《飞越老人院》中,他演一位卧床不起的老人,不但没有台词,还没有任何动作。



但是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主动提出把自己绑在床边,用真实的肢体感受来表现人物的痛苦,这种敬业精神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感动。



他一直认为自己适合在作品中,担任“标点符号”的角色,但也正是这些“标点符号”,让他参演的每一部部作品都更加完整,更加生动。



他知道,再小的角色也有存在的意义,再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一方天地,这就是他从困苦童年中汲取的力量,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信念。



直到19岁那年,在文化馆的乒乓球台上,牛犇与王慧玲相遇了,两人因共同的爱好而结缘,从切磋球技到互生好感,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王慧玲的出身远比他好得多,当时的牛犇只是一个收入微薄的配角演员,两人在生活条件上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王慧玲没有嫌弃牛犇的贫穷,反而靠着勤俭持家的精神,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默默支持着丈夫的演艺事业。



但是这份幸福也没有维持多久,当特殊年代到来,牛犇的收入立马减少,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下演员的身份参加劳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王慧玲始终不离不弃,与牛犇共患难。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们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

令人惊讶的是,两个儿子一个随父亲姓张,因为牛犇原名张学景,而另一个随母姓王。



在那个年代,让儿子随母姓需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可他一点不在乎,只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证明对妻子的爱



后来,这段艰难的日子慢慢被揭过,牛犇的演艺事业迎来了春天,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配角形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这并没有改变牛犇和王慧玲的生活方式,他们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把所有的钱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牛犇也一直觉得自己亏欠妻子太多了,希望能好好照顾她,然而就在日子好不容易好起来的时候,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王慧玲因病去世了,留下牛犇独自一人,妻子的离去让牛犇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常常睹物思人,泪流满面。



儿子们担心父亲想不开,提出把他接到身边照顾,但都被牛犇拒绝了,他舍不得离开妻子生活过的城市。



儿子拗不过父亲,只能顺老父亲的意,让他住进一家敬老院,好在那里不但提供24小时的专人护理服务,还能更好地保障他的生活质量。



儿子们看到他在这里也能淡忘母亲去世的悲痛,也为父亲感到开心,而牛犇选择住到养老院,就是不想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他也在用这种方式怀念自己的妻子。



牛犇和他妻子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但却充满了平凡的感动,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超越生死的深情,也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牛犇不但对演戏兢兢业业,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更是让人钦佩,他和妻子王慧玲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慈善事业。

他们生活节俭,却慷慨解囊,把省吃俭用的钱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夫妻的善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回馈,他们知道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他们所做的,就是为这些孩子点亮希望的灯火。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也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除了慈善事业,牛犇还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年轻时就曾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如愿。

所以,即使在他功成名就后,也从没有放弃这个梦想。



直到2016年,她在拍摄电影《邹碧华》期间,被邹碧华法官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动,这更加坚定了她的入党决心。



所以83岁高龄的他,再次执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党的感激,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最终他在表演艺术家秦怡的介绍下,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



这对他来说,不只是个人荣誉,更是对老艺术家爱国情怀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不是阻碍,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在任何时候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理所当然,牛犇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不只是他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小人物”,更是让很多人从他平凡人生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



他从困苦的童年中走来,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演艺道路上默默耕耘,用精湛的演技诠释了“小角色,大作为”的真谛。

他跟妻子相濡以沫,用简单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篇章。



他还热心公益,资助贫困学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始终不忘初心,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牛犇这个名字,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他不但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24《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5周年,90岁牛犇回忆往事》
中国新闻网 2024-04-09《演了一辈子小人物,他用什么感动中国?》
人民网 2024-11-25《牛犇:认真诠释角色,永葆为民情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