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你见过真正的青城山吗?

前山问道,后山寻幽

幽,是独属于青城山的能量场

有人说,它是白蛇修仙之所

也有人说,它是神仙居住的府邸

一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让无数人前赴后继,只为领略青城道法

那么,你心中的青城山是什么样呢?



青城山,最早名为“清城山”。《列子·周穆王篇》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所谓“清城”,即神仙居住的地方。

历史上,青城山别称众多。先秦称成都载天山;秦代称渎山;两汉称汶山、天国山;两晋、隋唐又有清城山、丈人山之名。天师洞现存的《延庆观手诏碑》记载了公元724年,唐玄宗御敕诏书,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在手诏里改三点水的“清”为“青”。据此,青城山因唐玄宗而更名。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青城三十六峰,壮若城垣,拱卫天仓,故名青城。青城之名流传至今。


实际上,我们现在常说的“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素来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周匝八百里”之说,其实是小青城的概念。

青城山在前人记载中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宋代地理学专著《方舆胜览》中明确界定了青城山的范围:“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隋,诸山络绎,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支峰也。”对照近代的行政区划,古代的青城山横跨今天的都江堰、崇州、大邑、汶川、邛崃五个县市,至少也是地级市的范围了。

如今的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景色秀丽,道观众多,在这里你能感受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后山,山水相依,原始绮丽,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过渡带,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龙门山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和气候的陡变带,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明显。

距今约2亿年前,四川地区由海转陆,强烈的地壳运动塑造了星罗棋布的构造盆地,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青城山地区由远古海洋、湖泊沉积形成的砂岩、砾岩地层伴随川西山地整体抬升渐渐隆起成山。



砂岩与砾岩

地壳强烈挤压,岩层破碎,逐渐奠定了青城山如今的地貌格局。这里的岩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活动和风化、流水侵蚀,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山体逐步退缩成城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形成了如今“丹岩沟谷,赤壁陡崖”的丹霞地貌。


青城之秋(何勃 摄)

青城山群峰环伺,状如城郭,故称“城”,四季常绿,绿树掩映,此为“青”,这也恰好贴合了“青城”一词。


丹 霞

四川盆地素有“赤色盆地”之称,连绵26万平方公里,在内部以及盆周山地形成了“U”字形的丹霞景观带,是我国丹霞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丹霞地貌的“标准照”:顶平、身陡、麓缓。但实际上的丹霞地貌千变万化。(图源:侠客地理)

根据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可将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划为西南部和西北部丹霞地貌区。

西南丹霞地貌区地处渝、川、黔结合部的丹霞地貌景观带上,是丹霞地貌中环状陡崖地貌的典型代表。

这种独特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9600-6500万的晚白垩世夹关组砖红色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以赤壁丹崖-瓮谷-瀑布组合主要特点。当地人称这种地貌为红圈子环岩,我们将它统称为环崖丹霞,是丹霞地貌中的另类。



环崖丹霞的形态图(杨金山 绘)

盆地西北部丹霞地貌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前地带、夹江-峨眉、龙泉山等地丹霞。这一区域的丹霞地貌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地层中含有碳酸盐和钙质砾岩,因为喀斯特现象显著;二是厚度巨大的块状红色砂岩适合于雕刻大型摩崖石刻,这些丹霞景观地往往成为佛教、道教名山,庙宇道观、摩崖石刻随处可见。青城山36峰便是典型代表。


四川盆地向西,从地势低平的成都平原,进入地貌过渡带,沿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一线,形成了海拔相对高差2500米以上的天然屏障。突然陡升的地势犹如一面耸峙的屏风,迫使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的冷空气,数股气流交汇于此,形成数百公里的锋面,导致这里长期云雾缭绕,降水异常丰沛,得名“雨屏”,当地人戏称为“天漏”“降雨窝子”。

华西雨屏带,东西横亘约50~70千米,南北纵贯约400~450千米,由岷山山脉、邛崃山脉、大相岭至黄茅埂所构成的狭长地带组成,总面积约25000平方千米,是罕见的气候地理单元,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不可替代的关键地区。

青城山,恰好位于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


都江堰-青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大自然的基因库”。

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青城山植物约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1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


岷江杜鹃


长突尖紫堇

在天师洞,有一株树龄约1900岁的古银杏,被誉为“镇山之宝”,树高50米,占地25平方千米,相传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亲手种下。清末四川才子李善济《银杏歌》作:“天师洞前有银杏,罗列青城百八景”。2024年,天师银杏被评为四川十大古树古木之首。

银杏,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被认为是观赏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之一。


树干如巨伞撑开,枝丫纵横盘错。被世人敬称为“天师洞白果大仙”。

太平花,原产四川,尤以青城山为胜,早在唐代即有此品种,为蜀中的珍品名卉,四川人称其“丰瑞花”。后被宋仁宗赐名为“太平瑞圣花”,世称瑞圣花。


多样的植物,为不同食性的动物提供饱腹的口粮,众多生灵以此为家,这片山地所在区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神仙都会

道教,中国本土唯一宗教。青城山,作为道教的祖山、祖庭,与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景福山并称为五大仙山。宫观内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


当今道教史的研究者大多把东汉晚期(公元二世纪中叶)张陵天师在西蜀所创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正一道)作为道教出现的标志。

西晋葛洪所著《神仙传》最早系统记载了张陵的创教事迹。张陵,也叫张道陵,本为儒生,曾入太学,博通“五经”,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曾官至江洲(今重庆市)令。晚年时“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听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

也许是感到当时“独尊儒术”的中原地区无法实现其抱负,张陵选择了地处文化边缘地带而又“易可教化”的西蜀地区作为创教传教基地。其入蜀后,又很快将目光转到了当时夷汉混杂、民智未开的鹤鸣山-青城山一带。

作为外来的以黄老思想与神仙信仰为核心的教义必然与当地原始巫术水火难容。据史料,当时在青城山地区的确发生过五斗米教与“鬼道”之间的大规模武力冲突。

凭借“天师正一盟威之道”和两千四百名道士组成的“道兵”,张陵“诛符伐庙,杀鬼生人”,取得了对“鬼兵”的全面胜利。这场“青城山”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道教的命运。后经过其子张盛、其孙张鲁继承发展,天师道势力漫及整个巴蜀地区,道教最终得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


张陵创建天师道绝非偶然,经历酝酿,探索,走访名山大川,了解民间信仰,搜集神书秘文,从事炼丹实践和理论准备等漫长过程。可以说,道教的创建是秦汉时传入成都平原的中原汉文化(黄老道)与世居于岷山山地的本地夷蛮文化(巫觋文化)在青城山地区激烈碰撞的结果。

1

到了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道教兴盛,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中人皆入蜀,彭晓、陈抟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

2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3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四散。

4

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川,见青城山乃神仙都会,便重振玄坛,开创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延续至今。

如今青城山的道教节庆活动和仪式丰富多彩,涵盖玉皇圣诞(农历正月初九)、老君圣诞(二月十五日)、药王会(四月二十八日)、天师会(五月初五日)和重阳祖师圣诞(腊月二十二日)等。为传承道教文化,青城山道教学院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道士,以推动道教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寻求精神上的净化和放松。


仙山琼楼

鼎盛时,全山道观达七十余处,至今还完好保存了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 、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十余处。


常道观,俗称“天师洞”。1982年,青城山常道观被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是西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道教宫观,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建福宫,原名丈人祠,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南宋时,因成都制置使范成大的奏请,赐名为“会庆建福宫”,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简称“建福宫”。现在的建福宫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后又在此大规模重修。


上清宫,始建于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设有老君殿、三清殿、玉皇殿、麻姑池、鸳鸯井等。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借居之所。

此外,山上还遍布亭、台、阁、榭。这些古建筑群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架构,以高台山为枢、古常道观为中心,以石道、桥梁相勾连,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法则。

全山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书画题辞、诗文碑刻、神话传说更是称绝,它们用低调的姿态惊艳了岁月,为这里的一草一添上了几分诗情画意。


青城山最长联,由四川通江人李善济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所撰礴。原题于天师洞,今已移至建福宫后殿。每联197字,全联394字。


青城山出产优良石材,青城山的宫观,多用雕工精美的石柱、石坊、石础,上刻飞禽走兽及仙家人物,栩栩如生。

2000年11月,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青城山古建筑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山,亦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隐居修炼之地。杜甫策马登临、陆游入蜀寻访、李善济辞官隐居于此……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等,皆沉醉于青城山水间,留下无数墨宝和诗篇。

公元761年,杜甫游历青城后,自诩为“青城客”,尤爱丈人山的“丹梯近幽意”。拈出一个“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杜甫算是第一人。


杜诗碑刻(杨立 摄)

诗仙李白也曾于此,隐逸数载,度过了一段“巢居数年,不迹城市”的读书练剑生活。唐末僖宗时代的诗人、道教学者杜光庭《读书台》一诗中写道:“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文同《天师栗》、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陆游《宿上清宫》、杨升庵《天师洞》、李调元《游青城山》……历代诗人,都以笔墨绘此山川。

“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

——黄云鹄《小朝阳洞记》

“永夜寥寥憩上清,下听万壑度松声”。

——陆游《宿上清宫》

“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班”。

——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

青城三十六高峰,寺在青峰第几重。

——杨升庵《送福上人还青城》

“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青城山结缘半个多世纪,山居十载,自号“青城客”,还自刻“青城客”“上清寄居”两方图章,留下“鸳鸯井”“观日亭”“天下第一峰”等题字。道家文化的深邃与山川的幽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在回忆录中言及,“青城半万幅自不敢说,一千幅是有的”。


青城山俯视众景图 张大千画


青城山,翠峰环绕,碧水潺潺,植被覆盖率达72%,年平均气温16.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8000个/cm³,是绝佳的休养身心和“清肺”的好去处。


青城后山

据史料记载,西晋道士范长生在此修炼,高寿达130多岁。唐代药学家、道士孙思邈,晚年至青城山,完成了著名的《唐新本草》和《千金翼方》。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来青城山,在游历考察了青城山的风土人情后曾记载:“蜀青城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川芎,相传为药王孙思邈在青城山一带偶然识得并命名。

据成都市老龄委统计,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是长寿老人最密集的地方,200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长寿之乡”称号。全镇人均寿命78岁,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28%,百岁以上老人6位,占0.022%。

长寿之乡自然离不开食物的滋养。灵秀的山水孕育出“青城四绝”。据传,青城四绝均为道人所创,就地取材,融入道家养生之法。是味道,更是文化。

洞天乳酒

俗称“茅梨酒”,青城四绝之首,传承1200多年。乳酒以猕猴桃为基,按青城山道家古法酿造。酒色如碧玉,浓似乳汁,醇香爽口。杜甫曾赞曰:“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青城道茶

唐代的青城山,已是茶香远扬。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隐于青城山云雾中的百里茶山,得到温润滋养,极易适合茶叶生长。茶叶小而嫩,其芽犹如“元出花”,品质极佳,被列为封建王朝举行大典及统治者享用的“青城贡茶”。在当地,茶叶早已成为日常养生佳品。


茶圣陆羽(图源:成都方志)


新采摘的嫩芽

白果炖鸡

青城山盛产白果。相传张天师于朝阳洞修道,见弟子病弱,遂以白果山鸡共炖,饮之,日渐康健。自此,白果炖鸡之药用与滋养,为道家所珍,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


青城泡菜

青城山水清气新,是出产成都最好泡菜的地方。泡菜以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脆嫩酸甜,保存数年仍色鲜质坚,是解腻、开胃、增进食欲的佐餐佳品。赵朴初食后夸赞“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夸一绝,芳甘乳酒比双贤。吾独取椒盘。”



或是得益于天然环境的滋养,也或是道法自然思想的浸染,如今的青城山,就如四川人骨子里的悠然安逸一般,依然保持着它自在、自得的生活样貌。

青城山

shan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全山有36座山峰,其中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群峰起伏,葱茏幽翠,享有“西蜀第一山”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蜀中四秀”。


这里地质地貌独特,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古观藏趣,自然与人文、古老和现实,相依相生,构成了一幅幅幻化无穷,引人入胜的精美画卷。


青城武术

wushu

青城武术不是单个门派或单个技艺的代名词,而是以青城山为中心的各门派武术的总称,最为代表性的有“青城派”“绿林派”“黄林派”等。


青城武术以通脉练气为基本功,注重武学理论与道学思想相通,讲究“轻灵飘逸、小巧连环、轻步行走”,强调“长短兼施、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不使蛮力”。不仅是道教文化和中国武术的传承,更是一种集健身、养生、修心于一体的康养方式。

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城洞经古乐

guyue

青城洞经古乐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道教音乐的流派之一。早期主要在文昌宫和民间法会演奏;清晚期以后作为民间音乐,在农村各种祈愿活动和城镇社会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洞经古乐保留着众多古蜀音乐的原生形态, 集道教科仪音乐“广成韵”(又称“南韵”)及佛教、宫廷、儒家、民间诸多曲牌和曲谱之大成,现存乐曲80余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2008年,青城洞经古乐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成都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养生度假地

yangshen

青城后山,养生度假之所,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拥有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集中的高品质度假养生产品集群,包括高品质民宿集群、康养游憩产品集群及特色商品集群,具有享誉世界的品牌认知度,是“天”(天气)、“地”(地貌)、“人”(人居)和谐共生的发展典范。


青城山道教文化体验地

wenhuatiyan

青城山道教文化体验地位于青城前山内,以天师洞为核心,面积约9.08km²,34处体验点星罗棋布,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道观,历经岁月,依旧完好。

宫观隐匿在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中,依山就势、布局灵活、借景巧妙,自然之道,尽在其中修炼心性、深悟道教精髓的理想之地。


⛰️

青城之幽

可道,亦可到……

到青城,听风,听雨,听内心

本文转自:四川文旅厅

素材来源:新维地景

- END -

【听说 都在看】


赞一下再走呀~比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