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浙大传媒学院的一名学生,一边领着学校的补助,一边在社交平台上炫耀自己四处游玩的照片。
一个真正贫困的人,还能出国旅游,这背后有何内情?
事件发酵
方某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的一名学生,他在学校是贫困生,连续三个学年都得到了学校的经济帮助。
可他的社交平台上,却屡次晒出在青岛、烟台、威海、大连、韩国济州岛、日本大阪等地打卡的照片。
他看起来更像个旅游达人,“贫困生”三个字跟他毫不相干,这种极大地反差让这件事在网上很快传开。
方某本人引发大众不解,真正贫困的人,在周六日,甚至寒暑假都要去打工挣钱的,这种四处旅游的是什么情况?
事情发酵下,很快方某的贫困生身份深受质疑,很多人觉得他可能是在骗取资助。
但也有人为方某说话,谁说贫困生就不能出去旅游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花到自己喜欢的旅游上,也是很正常的。
还有知情人士看到这些争论后,在其校园论坛上帮方某解释,他没有网友想象般“逍遥自在”,而是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
方某发文自揭伤疤,爸爸的生意出了问题,欠了三百多万,现在只能打零工凑合着过,他妈妈在福建的鞋厂打工,既要养活弟弟,还得还债,家庭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方某家里确实挺困难的,欠款300万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家里都这么难了,方某还出国旅游,这感觉也不和清理啊。
这位知情人士的爆料并没有堵住悠悠之口,事情发展的愈演愈烈,学校和媒体等迅速做出反应,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浙大立刻组建了调查小组,着手进行调查工作,调查期间找方某聊了聊。
看了文件,检查了资助审核流程后,校方发现,方某拿到的资助和提交的申请材料,都符合浙大的要求。
但调查也确认,方某今年确实有多次出行,其中包含三次旅游,学校觉得方某的花费不太合理,就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当然,考虑到事情影响不好,校方还剥夺了他受助的资格,方某对学校处理结果表示认错,已接受处分,并且亲自写了检查。
这件事情算告一段落,但这不禁让人想起,贫困生穿名牌领补助一事,和这件事有很多相似地方,为何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穿名牌的贫困生
去年,一则关于中山大学贫困生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名领着助学金的学生,本应是在经济困境中努力求学的代表,却被曝光使用苹果四件套,还毫不吝啬地花费1500多元去看一场演唱会,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肆意炫耀这种远超普通学生消费水平的生活。
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质疑声、不满声如潮水般涌来,大家纷纷指责这种行为有悖于助学金的初衷。
学校在得知此事后,迅速展开了紧急审查,令人意外的是,审查结果显示该学生的贫困资质审查流程并无差错,其家庭经济状况确实符合贫困生的标准。
可他过度消费、炫富的行为,也是铁一般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只能无奈地喊停了对他的助学金发放。
无独有偶,天津的朱同学也曾深陷助学金风波,他曾哭诉贫困生名额被挤占,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
但不久后,就被眼尖的网友扒出他使用着高价的电脑、手机,身着名牌鞋子,校外还租着房子。
尽管他出面回应,试图解释电脑是二手的、手机用了很久、租房是为了省车票、鞋子是假货等等,但与众多为了生活精打细算、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普通人相比,他这种消费水准依旧显得格外扎眼,难以让大众信服。
助学金本应是社会给予贫困学子的希望火种,是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持。
它理应被用在刀刃上,如支付大学学费、解决生活费的难题、补贴实习费用等,这些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都是比较沉重的负担。
助学金的存在就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这些负担,助力他们在求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而绝非成为满足物欲、炫耀虚荣的“资本”。
这些只是个别例子,也有很多寒门学子在获得助学金后,心怀感恩,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深知这份帮助的分量,铭记着初心,以优异的成绩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回报着社会的关爱。
对于校方审来说,静态的证明材料难以捕捉到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单次审查,也没法即时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
如何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经济状况,如何更有效地防止资助资金被滥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希望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助学金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让助学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每一份善意都能传递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让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温暖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复杂多变的时代浪潮里,愿寒门学子铭记初心,珍视每一份帮助,也愿社会能将资源精准递到那些真正需要的手心,让助学金的善意不被辜负,让求学路上的“体面”,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