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络上有一个问题:对于底层的年轻人来说,究竟是留在故乡比较好,还是到发达的大城市/地区打拼比较好?

有一个高赞的答案: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最好让子女去从事商业活动。经济基础不错的家庭,最好让子女去当官,有权有财有势;

在老家当地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大家族,最好让子女留在老家,维系大家族的利益。而在老家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底层家庭,最好让子女远走他乡,才有机会。

对于不发达的小县城来说,资源并不多,哪怕有资源,也被当地的家族给分食干净了,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机会。

唯有去到发达的城市/地区,比如说北上广深,资源丰富,普通人也有竞争的机会。这,或许是比较好的出路。



02

每一年六七月的时候,大学毕业季,总有人发出疑惑的声音: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不回到老家,非要涌入到大城市呢?

总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会指责年轻人贪图大城市的繁华,不愿回到老家吃苦。

本来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老家贫穷落后,没有任何的机会,那涌入到大城市,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去大城市是唯一的选择。小县城没有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都集中在大城市。

对于一个干销售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去大城市是唯一的选择。小县城没有任何的消费能力,也就没有市场,城市才是赚钱的大市场。

哪怕是送快递、送外卖、开滴滴也是如此。在大城市送外卖,订单多,收入也比较高。而在小县城,也许连订单都没有,哪有收入呢?

可见,家贫走他乡是有道理的。贫穷还留在当地,只能烂在底层,出去搏一把,才会有一线生机。



03

底层普通人唯一的人生出路:远离故乡,远走他乡。

相信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农村空心化。

所谓农村空心化,指的是年轻人、中年人都涌入到大城市,而农村只剩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已经没有任何的活力了。

这种现象,在当下特别严重,未来会变得更加严重。

假设,你是农村人,你的孩子也是农村人。如果你的孩子不逃离农村,那他未来所面对的,就是遍地的农村老人,没有活力,没有机会,没有选择,没有消费,一片枯寂。

这种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不是某一代人可以改变的。哪怕让90后和00后这两代人扎根农村,也无法逆转空心化的趋势。

更何况,是否逆转,并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考虑的事儿。你连门前的马路修不修,都没有资格考虑,又何谈考虑所谓的空心化呢?

既然农村空心化木已成舟,身为普通人,就该到大城市谋求出路。与其留在农村等死,不如到大城市找活。



04

谈到这里,就想起一对姐妹。

小丽和小芳都是小县城出身的女孩。这两人唯一的区别,就是读书的差距。小丽读书很厉害,而小芳不擅长读书。

寒窗苦读多年,小丽考上了某211大学,彻底走出了大山。而小芳读完初中,连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读当地特别差劲的中专。

大学毕业后,小丽到了长三角那边上班,月薪七八千,虽然不高,但足够养活自己了。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

小芳二十岁出头,在父母的逼迫下,不情愿地结婚了。婚后,一连生了两个女儿。男方不满意,要求生三胎,小芳也就怀上了三胎,终于生出了一个男孩。

前者逃出大山, 有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不用成为生育机器。后者不得不留在大山,困在大山,也就成为了生育机器。

试想,如果小芳第三胎依旧生不出男孩,那她岂不是要一直生下去吗?

人生的差距,就在于此。有灵魂地活着,跟没有灵魂地活着,始终是不一样的。



05

写到最后

对于底层的孩子,尤其是女孩来说,好好读书,尽量走出大山,是唯一的出路。

不读书,不走出大山,连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沦为生育机器。读了书,走出了大山,有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才不会沦为不伦不类的生育机器。

穷地方,是很难活出“人”的尊严的。只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没有出路的。

到发达的地方,哪怕只能成为工薪一族,还可以勉强活出“人”的尊严,不至于陷入到贫穷的死循环当中。

远离落后的故乡,去到发达的地方,这才是对自我人生的负责。没有人能救底层人,底层人只能自己救自己,勇敢去改变。

文/舒山有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