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入冬了,在近期北方一些地方还下雪了。而在南方,也可以说是一夜入冬了。突然冷下来了,让一些人是有点措手不及。

不过现在就算是冷,也有空调、暖气等设备了。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冬天冷吗?又是如何过冬的呢?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冬天,不仅是很冷,而且还冷得刻骨铭心。那时候的冬天似乎比现在要漫长许多,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如刀子般刮在脸上。

大雪常常纷纷扬扬地飘落,一下就是好几天,积起厚厚的雪堆,整个村庄都被白色覆盖,河流也被冰封得严严实实。

小编虽然是南方人,依然还记得在小时候冬季的情况。基本上每年都会下雪,而且下的雪还挺大的。

当时农村基本都是瓦房,而下雪的时候,有些雪融化了,就会在屋檐下形成冰溜子。又粗又长的,有些足足有一米多长,几十斤重呢,可见当时的寒冷程度。

在那样寒冷的冬天,人们为了抵御严寒,想出了许多独特的办法。取暖基本靠烧柴火和土炕。


家里的土炕早早地就烧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把冰冷的手脚伸到热乎乎的炕被下面,这是冬日里最惬意的时刻。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火炕,有些家庭在冬季就是一大家子睡在一个大火炕上面。

做饭时,灶膛里的火也不会轻易熄灭,利用余温来取暖。人们还会穿上自己缝制的厚厚的棉衣棉裤,虽然样式简单,但却十分保暖。

棉花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后填充进衣服里。棉袄又大又臃肿,穿在身上像裹了一层棉被,但却能有效地阻挡寒冷。

说到过冬的“奇葩”习俗,不得不提“猫冬”。因为外面天寒地冻,农活也基本停滞,人们便进入了“猫冬”模式。这时候,大家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

男人们会凑在一起,在屋里修理农具,或者编编筐子、做做木工活。女人们则忙着针线活,纳鞋底、缝补衣服。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乐趣,虽然没有如今这么多花样翻新的玩具,但自制的陀螺、毽子也能让他们在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种习俗是“冻年货”。每到冬天,尤其是临近过年时,家里会把各种食物拿到外面冻起来。像冻豆腐,新鲜的豆腐切成块放在室外,冻得硬邦邦的,吃的时候拿进来解冻,口感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冻梨、冻柿子,原本硬邦邦的水果在寒冷的作用下,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吃的时候放在水里解冻,变得软糯多汁,酸甜可口,是那个年代孩子们心中的美味。

另外,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冬捕”的习俗。当湖面或河面结了厚厚的冰,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就会相约去捕鱼。

他们在冰面上凿出一个个冰窟窿,然后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种类繁多,这些鱼成为了冬日餐桌上的佳肴,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不少生机和喜气。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冬天虽然寒冷,但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适应,也成为了农村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即使岁月流转,依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让人怀念不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