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岷江激流承山脉之势,经都江堰分流而下,两千余载持续滋养着广袤的成都平原,让“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得以延续。

2021年,都江堰灌区9个四川省管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管理改革,整合组建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自此,都江堰灌区迈入一体化改革的进程,开启了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年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秉持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精神,擘画发展蓝图,坚持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态度,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如今,都江堰灌区发展活力得以全面激发,改革效能充分显现,锚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目标,灌区水利事业已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示范引领全省存量水生产力创新发展,为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一体化调水机制

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支撑

今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传来了好消息:灌区保栽水稻面积达598.4万亩,较去年增加1.5万亩,占全省保栽水稻面积的21%!

这得益于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以来不断深化的“省市县乡村联动、干支斗农毛互通”一体化调水机制——中心上下协同发力,与灌区地方政府紧密联系,各方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实现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多方联动。

正是这一机制所激发的强大“内驱力”,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注入了更澎湃的动力源泉。

在成都的西部,都江堰灌区外江水潺潺流入崇州市,通过桤木河的输送,滋养着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高标准农田,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生机。

不仅是在崇州,在灌区上游来水与多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都江堰灌区已连续两年实现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步育秧栽秧的历史性突破,近600万亩水稻较常年提前7天“关秧门”。同时,一体化改革以来,都江堰灌区已有效改善灌面9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22亿斤,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一体化改革不仅提升了灌区的灌溉效率,更在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方面作出了更精准的决策。

2022年,在比上年同期引水减少0.73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向灌区输水增加0.4亿立方米;2023年,以供水“零失误、零差错”保障成都大运会赛事成功举办;今年,为成都世园会供水提供有效保障……改革以来,灌区累计供水236.6亿立方米,占到全省的31.6%,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的成效,绝非仅局限于数字的攀升,更是植根于灌区的每一寸土地。从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到潺潺流动的河流渠系,灌区发展格局正实现从“区域切块”向“全域集中”的逆势转变,灌区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

传统治水模式向“智”水突破

今年7月24日凌晨,都江堰渠首迎来近十年来最大洪峰过境。当夜,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各项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运作。短短12小时内,累计处理并发布了上百条调度指令,有效应对了此次洪峰。

应对洪峰关键时刻所展现的强大应急响应与调度能力,来源于都江堰灌区所构建的“一云、一网、一中台、一平台、五系统”信息化基础架构,以及高效协同的“1+8”(即1个总指挥中心加上8个区域指挥分中心)指挥体系。

其中,作为全国灌区最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都江堰灌区云数据中心目前算力已达到237万亿/秒,形成3398核CPU、11138GB内存、960TB的本地存储能力,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灌区建设与管理,还可为全省水利行业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而数字孪生渠首枢纽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数字镜像”,以数据底板为基础,联动鱼嘴分水、六大干渠水流演进等模型,并融合自动控制体系,渠首枢纽及59孔闸门实现联调联控,六大干渠调水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除此之外,在工程抢险中,都江堰灌区也首次采用无人机对出险河道进行巡视,为工程抢险作业提供了更好的决策支持;量水秤覆盖都江堰灌区所有量测水场景,准确测量实时水量……

如今的都江堰灌区,已形成了一个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从数字孪生技术的精妙运用,到无人机翱翔天际的精准监测,再到云计算平台的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一系列前沿科技如雨后春笋般发芽。

紧跟时代步伐,都江堰灌区将继续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现传统治水模式向“智”水突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