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2年8月26日,北京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病床前是赶来探望她的周总理。这位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恳求:“我不想火化……。”

周总理闻言,含泪答应道:“我答应你,不烧不烧,党中央一定会尊重你的意愿。”

早在1956年,党中央就决定废除土葬,推广火葬。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等国家领导人都在倡议书上签字。而为何周总理会答应这位老人的临终请求,破例允许她死后不火葬?这位女同志,到底有着怎样特殊的身份?



何香凝

年少有为,反抗封建

这位老人是何香凝,她是近代民革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事业的领导者。除此之外,她更是国民党的元老和共产党的老朋友。

她一生的经历堪称传奇,周总理还是个五六岁的儿童时,她已经跟随孙中山和秋瑾为革命做准备。毛主席还没初中毕业的时候,她就参与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

她怒斥蒋介石消极抗日,诗曰:“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她还是一位艺术家。其创作生涯从辛亥革命时开始,以画明志,以笔为枪。到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年,她都未曾放下过画笔。



何香凝

1878年6月27日,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父亲何炳恒是当地的一位富商,主要经营房地产买卖和茶叶生意。何香凝的出身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算是一位大家闺秀,只是她的言行举止和典型的闺中女子不同。

何香凝年幼的时候就对古板封建礼教表现出极强的叛逆性。旧社会习惯给女孩子从小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这种封建陋习在旧社会十分盛行,很多女子都因为缠足导致双脚残疾。何家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自家女儿能成为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典型的淑良贤惠妇女。

但年幼的何香凝颇具反抗精神,每次家里给她缠裹脚布的时候,她都会在夜里偷偷用剪刀把裹脚布剪碎。母亲发现之后苦口婆心地劝告她:“你现在嫌缠足痛,以后变成天足那样的大脚,哪个男人敢娶你呢?”并且没收了她的剪刀。

何香凝偏不妥协,她虽然年龄小,志气却不小。她听过巾帼英雄打仗的奇闻异事,心里无比向往成为一名勇敢的女兵。母亲没收了她的剪刀,她就自己攒下父亲给的零花钱,重新买了一把。



旧社会裹脚妇女

家里几次发现她不好好缠足,责骂说教,年幼的何香凝全都不听。

不但如此,她还要以一名女孩的身份参加私塾,学读书写字。

何家是个传统思想浓厚的家庭,尤其是父亲何炳恒,坚信旧社会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家里的八个女儿,除了何香凝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缠足,学习针线,嫁人之后相夫教子做个温顺的家庭妇女。

读书写字是家里的三个儿子才能享受到的专利,如果何香凝也去读私塾,就可能夺走家里儿子的聪明才智。这种谬论是当时的普遍共识,父母对何香凝的要求是百般拒绝。何香凝哭闹,赌气都没用。

父母不让何香凝上学,何香凝却没放弃,她自己买了本书。遇见看不懂的,就请教家里的长辈,或者干脆直接问哥哥们。有时先生上完课之后,何香凝也会主动缠着先生提问。这么一来二去,何香凝学会了识文断字,朗读诗书。

少女何香凝以一个深闺大小姐的身份,勇敢地向封建伦理为妇女们设置的枷锁发起了冲击。这仿佛预示了她未来的命运不只是个反抗家庭的女人。她将要成为砸碎旧社会的一切不公正的律法,把妇女从千年来的封建压迫下拯救出来的解放者。

在旧社会,女性能有这般反抗的意志和勇气是非常难得。



机缘巧合,喜结伉俪

1895年,已经16岁的何香凝长成了一位妙龄少女。按照习俗,旧社会的女性十几岁就可以结婚,十六七岁的少女怀孕生子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何香凝年方二八有余,饱读诗书,是一位亭亭玉立的淑女。但因为小时候没缠足,一直没人敢上门提亲。这双大脚是何香凝为自己所争取的胜利果实,却成为了父母最大的心事:“要不是这双天足,女儿早就该嫁人了。”

何家为何香凝的婚事操碎了心,惆怅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巧,香港此时街头巷尾,都在拿一个叫廖仲恺的小伙子的相亲要求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个叫廖仲恺的年轻人是香港黄仁书院的学生,廖家是归国华侨,招商局总办廖维杰正是廖仲恺的叔叔。

18岁的小伙子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按理说长相英俊,家世显赫的廖仲恺肯定是不愁娶,但他的婚事让整个香港的媒婆都不敢碰。

原因则是廖仲恺的父亲留下的遗愿: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娶一个没缠足裹脚的媳妇。

廖仲恺是客家人,客家人没裹脚的陋习。廖老先生留下此遗嘱一是因为民族习俗,二是因为他觉得缠足裹脚是封建余孽,不但压迫了女性的精神,还摧残了女性的身体。所以自己未来的儿媳妇不能是个有着封建思想的小脚女人。



廖仲恺

香港街头巷尾都拿廖仲恺的相亲要求当笑话,但廖仲恺却完全不在意,反而敲锣打鼓地公开征婚,一点都不觉得难堪。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传到了何炳恒的耳中。

何炳恒夫妻闻讯,立马就找关系委托媒人去廖家,就连媒人都感叹道:“男儿非天足不娶,女儿天足不愁嫁,两个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般配啊般配。”

两个思想前卫,颇具叛逆精神的年轻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爱河。

两年之后,也就是在1897年10月,20岁的廖仲恺从学校毕业,娶了19岁的何香凝为妻。这段佳话被香港称为“大脚缘”。

夫妻两个人婚后志同道合,非常恩爱。两个人因为经济紧张,借住在廖仲恺的哥哥家的阁楼上。生活清贫,但夫妻二人安贫乐道。廖仲恺热爱写诗,何香凝擅长绘画,生活琴瑟和鸣,充满诗情画意。

何香凝希望自己和丈夫未来可以“人月双清”。因此把自己和丈夫居住的简陋阁楼称为“双清楼”。这颇有一种古代创作了《陋室铭》的刘禹锡的风范。

夫妻俩出身富贵人家,却不肯靠家里的钱财过日子。头几年,两个人过得一度拮据,后来才逐渐好转。独立自主的品性磨炼了这对夫妻的意志,也为二人日后投身革命打下了精神基础。

为救国赴日留学,夫妻投身革命

彼时,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新思潮和旧社会的激烈碰撞,不断刺激着众多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的神经。

在社会的变革的影响下,廖仲恺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他认为去学习海外的先进思想,探究世界格局,才能找到救国之道。

无奈家里的经济只够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无力负担他赴日学习。

何香凝坚定地支持丈夫出国留学,不但变卖了自己陪嫁的珠宝首饰,还向父亲何炳恒恳求资助。好在古板守旧的父亲深明大义,愿意支持女婿出国寻找中华大地的救国之道。



1903年,廖仲恺乘坐独轮前往日本留学。

两个月之后,何香凝也告别家人,收拾行李踏上了追随丈夫的旅途。

何香凝到日本不只是为了照顾丈夫廖仲恺的生活起居,她并非只是廖仲恺的追随者。从小就有着独立精神的她主动学习了日语,申请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就读名额。

完成师范学业之后,何香凝又进入了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学习文化社科。

在日本的学习经历打开了何香凝的思维格局,她看清了旧中国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想解决中国的问题非得用霹雳手段不可。

同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在东京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为二人讲述了革命理想和救国之道。从此,两个人携手并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之中,有确切记载的女性超过389人,这个数字远低于男性。女性在旧社会受到各种歧视压迫,想读书写字就很难,想抛头露面甚至参与危险的革命战斗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夫妻二人照片

事业坎坷举步维艰,丈夫不幸遇刺

1905年,何香凝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了创始人之一。

在革命的筹备工作中,何香凝发挥在东京本乡美术学校时学到的画技,为同盟会创作了不少作品。同盟会的宣传图画,队伍旗帜,都是出自何香凝之手。

画笔成为了何香凝最重要的武器,陪伴何香凝走过了完整的革命生涯。她用画笔描绘了革命战士和爱国志士们的满腔热血,描绘了封建势力敌人的丑恶肮脏。

根据统计,参与辛亥革命的380多名女性,能在社会上有号召力,影响各界人士的仅有不到200人。其中,加入过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的,只有不到60人。而这三百多人里,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革命开始,经历北伐战争,全面抗日,国共内战。最终到新中国成立为止都坚守信仰进行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斗争事业的女性,只有何香凝自己一个人。

革命胜利之后,她仍然坚持在一线岗位,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这更凸显了何香凝反抗旧社会的意志,在那个残酷历史背景下有多么难能可贵。



何香凝的作品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孙中山流亡出国,留在国内的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又参与了讨袁运动。

1922年,民国将领陈炯明背叛革命,率兵炮轰孙中山所在的驻地。为了维持自己叛军的经济,陈炯明羁押了负责管理财政的廖仲恺,企图拉拢廖仲恺为自己服务。廖仲恺信仰坚定,软硬不吃,直接把陈炯明骂得狗血喷头。

此时,正在为中华民国妇女运动事业忙碌的何香凝得知此事,立马不顾劝阻冒着危险,赶到陈炯明驻扎的白云山去营救丈夫。



陈炯明原本打算利用廖仲恺作为人质,逼迫孙中山带领革命军亲自来营救,以此来达到杀死孙中山的目的。结果孙中山还没来,何香凝却先到了。

何香凝直接闯入了重兵把守的白云山会场,拍着桌子质问陈炯明:“你以为这些军队和枪炮能吓住我?仲恺是你的革命伙伴,你为什么要抓他?他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

陈炯明哑口无言,自己本来就是背叛了革命,抓廖仲恺也是理亏。

他也知道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身为同盟会元老,为革命事业奋斗了十几年,在海内外的名望都非常高,自己如果真的对二人下手,恐怕民意对自己更不利。

陈炯明只得强打笑脸为何香凝嘘寒问暖,喝杯热茶。

何香凝当着会场几十人的面怒斥道:“雨水打湿了衣服有什么要紧的,我今天敢来,还打算血湿呢。”

陈炯明无奈,权衡利弊之后只得命令放出廖仲恺。



剿灭了叛徒后,革命事业的前景逐渐出现了曙光,但孙中山先生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1925年,孙中山病逝在北京。

临终之前,孙中山叮嘱老朋友何香凝,帮他好好照顾妻子宋庆龄。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

一派是以廖仲恺为首的合作派。他们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要贯彻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和共产党以及别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拯救中国。

而另一派则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他们决心搞独裁专政,迫害政见不同的民主党派人士,并且把共产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双方在对共产党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上有着非常严重的分歧。

蒋介石甚至打算除掉廖仲恺以彻底掌控国民党。廖仲恺清楚蒋介石等人对自己恨之入骨,但他毫无畏惧:“在革命的道路上,为了党和国家做出牺牲,这是我的夙愿,我没什么好怕的!



1925年,8月20日,蒋介石派出四名军统特务暗杀廖仲恺夫妇。廖仲恺身中三枪,当场不省人事。何香凝在卫兵的保护下得以幸存。

廖仲恺被送去医院抢救,后因伤势过重逝世。

廖仲恺的死对何香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朋友周恩来和邓颖超陪着她好几天,才帮助她振作起来。何香凝此前也劝告过丈夫,国民党右派打算对他不利,为了安全他应当暂且避避风头。

但廖仲恺拒绝:“此时正是党国危难之秋,革命工作我是一步都不能松懈的”。

丈夫的死成为了何香凝一辈子的痛,每当想起丈夫临终前那饱含不舍,不甘的眼神,何香凝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团结两党,推动妇女解放事业

在蒋介石发动了针对共产党和别的民主党派人士的反革命政变之后,何香凝闻讯悲愤交加。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何香凝宣布,从此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一刀两断,辞去在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出国远游。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远在巴黎的何香凝得知东北三省沦陷,立刻赶回国内,筹资募捐为前线提供军备和经费。

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是大势所趋,蒋介石却在这个时候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调转枪口对准共产党。

对此,何香凝十分愤怒,她效仿《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子衣装的故事,给蒋介石寄去了一件自己的旧裙子,以此来借古讽今,批判他把祖国江山拱手让人的卖国行径。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香凝在香港积极组织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力量,她团结了一大批国民党内部开明人士,组织起了和蒋介石针锋相对的国民党民主力量。

1948年,何香凝协同国民党民主派、各无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发表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通告。

她和廖仲恺所生的一双儿女,廖承志和廖梦醒早在建国前就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在建国前,何香凝带着儿女离开广东,奔赴北京。她受到了老朋友周恩来总理和朱德老总的热烈欢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何香凝不顾年迈,坚持在工作一线,用画笔为新中国创作了不少艺术巨作。

除了绘画事业之外,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活跃着何香凝的身影。

说起中国女权早期运动,何香凝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出生于清朝光绪四年的女性,是如何顶住巨大的压力跨越重重困难,为千万饱受封建枷锁压迫的妇女争取自由。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八”妇女节,就是何香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领导国民党内妇女工作组织和共产党人一起筹办举行的。



清末,海外新思想传入中国后,社会各个阶级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接触了关于人权和自由等思想。所处阶级较高的女性通过上流社会的宴席,茶会等社交传播女性解放观念。普通的市井妇女接受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为争取女性平权事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妇女解放运动的的形势在1924年发展最为顺利。孙中山先生在这一时期曾经论述过,民权主义是为社会所有阶级的人争取平等权利,无论男女,在政治上的地位都一律平等。

三八妇女节诞生于美国芝加哥的妇女游行示威运动,短短几年之内就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中华民国虽然建国十余年,但民间仍然存在对女性的严重歧视。

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内由何香凝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共产党内由邓颖超领导妇女权益组织,双方合作积极传播女性解放思想。

何香凝幼年曾经经历过缠足,她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为素材撰写了著名的《敬告我同胞姊妹》一文。在文中何香凝呼吁妇女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社会责任并非是男性专有。女性不应当只困在深闺内阁之中不问世事。

何香凝在历次“三八”妇女节筹办行动中总是亲力亲为。

她用自己的画笔为妇女节运动创作宣传画,带领女性共产党员和女共青团员深入民间,采访女工,女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女性。为了为女性谋取真正的利益,何香凝在国民党大会上曾经提出多项诉求。

要求:各个政府部门接收女性职员,废除童养媳和纳妾的制度,女性应当有离婚和再婚的自由。

这些诉求一度受到顽固守旧分子的猛烈抨击,但在何香凝与邓颖超等人的坚持下得以落实。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感慨:“以前我们搞了几十年妇女解放,困难很大。如今妇女真正成为了半边天,能参加劳动生产,也能参加政治选举,咱们的事业总算是胜利了。”



1972年,何香凝坎坷的一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紧紧握住前来探望自己的周恩来总理的手,说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我和丈夫仲恺生前早有约定……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如今我大限将至,如果火化就不能和他葬在一起了,恳求党中央批准我的请求,允许我棺葬。”

周总理当即答应了老朋友最后的要求。

他评价道:“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廖仲恺是我的老朋友,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何香凝在抗日和内战的时候都帮了我们共产党很大的忙。她不想火化不是为了死后能留全尸这种封建思想,而是为了和早年牺牲的丈夫合葬,这个要求理应满足。”

结语:

何香凝逝世之后,党中央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毛主席和周总理亲手为她送上花圈,朱德老总为何香凝主持葬礼,宋庆龄夫人为她致悼词。

她追随孙中山先生创办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抗日期间募捐支援前线,在解放战争时她带领国民党民主派跟随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她为建设事业呕心沥血。

她一生革命,一生战斗。

如今她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精神和无数革命战士同在,我们将永远铭记她。

参考文献

《何香凝与中国妇女运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2015-01-16)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何香凝逝世后与廖仲恺合葬中山陵》 河南商报(2015-01-29)

《致蔡元培函》 北京人民出版社《双清文集》(1985-0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