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艰险异常的长征路上,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有两次预言。

一次是在怀化通道。

他说:“红军不能去湘西钻口袋。”

这句话避免了三万红军被毁灭。

另一次是在大渡河边。

他说:“石达开没走通的路,红军一定能走通。”

1863年,石达开被围困大渡河,全军覆没。

72年后,红军的境遇更加危急。

当时,蒋介石铁了心要让毛泽东做第二个石达开。



却没想到,红军竟然再次绝处逢生,还创造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奇迹。

这是怎么做到的?

挽救三万红军

1934年12月12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一份“万万火急”电令。

光看名字就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与紧急。

当时,红军的电令有四个等级:“急”、“万急”、“十万火急”和“万万火急”。

而万万火急的军事电报是非常罕有的。

不到危及存亡的生死关头。不会轻易出现。

一旦下达,就是刻不容缓。

那么,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军事指令?



众所周知,长征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纵观全程,初期阶段其实是我军长征的至暗时刻。

外有敌军疯狂包围绞杀,内有错误领导,中间还有恶劣险途。

出发两个月不到,红军便遭遇了几道残酷封锁。

其中最令人绝望的,莫过于苦战五天五夜的湘江战役。

虽然以红军突破重围结束,但每个战士的脸上都毫无喜色。

因为他们失去了五万个生死患难的兄弟!

剩下的3万人逃过一劫,却茫然彷徨了,被湘江的水雾迷蒙了双眼,看不清胜利的方向。



“我们就三万人,还能突破几十万敌人吗?”

“博古、李德真能带领我们打赢这场仗?”

“接下来到底该往哪里走?”

无数的疑问在军队中发酵,酿成一股沉闷的低迷之气。

见到此情此景,久病未愈、坐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叹了一口气,眉头紧锁。

“老毛啊,你怎么看?”张闻天问道。

“我们时间不多了……”毛泽东摇摇头,说,“或许,那里还有一线生机。”

张闻天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有点吃惊地说:“西边?”

毕竟当时,红军的原计划是北上湘西,以求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消除危机。



知道他心中的疑惑,毛泽东立刻解释:

“我们的意图太明显,蒋介石岂会想不到,他就等着我们去钻湘西的口袋呢,然后一锅端!”

闻言,张闻天陷入了沉思。

1934年12月11日,红军攻下湖南怀化最南的通道县城后,于次日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史称“通道会议”。

在会上,有关“占领通道后,红军下一步该怎么走?”的争论异常激烈。

军事指挥员李德依然坚持北上计划。

与之针锋相对的,当然是毛泽东的西进方案。



站在红军生死攸关的岔路口,毛泽东同志绝不退让。

他反复强调:“湘西是去不得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为什么非要去钻口袋呢?”

在其据理力争下,最终参加会议的多数同志被说服。

众人赞成转向贵州去创建根据地的方针。

紧接着,周恩来与朱德就下达了万万火急电令,传达西进的部署。

这封电令全文只有500余字。

薄薄两片纸页,轻如鸿毛,却比泰山都重!

因为有他的指引,中央红军得以急转弯,避开敌人的锋芒。

而蒋介石布置的20万重兵包围则成了摆设。



刘伯承元帅后来回顾长征时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不得不说,好在有主席这个“口袋专家”在,才能一举识破国民党的“口袋圈套”。

这次过后,许多人愈发质疑博古、李德的领导力,逐渐朝毛泽东倾斜。

而事实会再次证明,毛主席的深谋远虑才是长征路上的通行证。

不做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红军先头部队抵达四川安顺场。

然而,懂些历史的人看到这儿,都后知后觉地陷入了沉默。

的确,湖南怀化通道转兵以来,大家一路向西。

趁蒋介石没回过神来,众人夺命狂奔,于1935年1月进占遵义。



而我党在遵义会议后,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内部拧成一股绳,才会有对付外敌的力量。

紧接着,毛泽东同志带领大家四渡赤水、巧过金沙,于险绝处开辟生路。

然而,敌人铁了心要剿灭红军,一路围追堵截。

这导致我军后有国民党军主力,东西遭川军、滇军夹击。

冥冥之中,红军被引向北方,来到著名的兵家绝地——四川安顺场。

俗话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五万残兵,被清军追杀至安顺场渡口。

5月,正是河水暴涨的雨季。

而此处,既无桥又无船,唯有白茫茫一片绝望。

任石达开再是勇猛善战,也征服不了这条大渡河。

最终,其全军覆没。



72年后的这个5月,三万红军面临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困境。

众人不禁扪心自问,是否会重演悲剧呢?

那个时候,率先抵达安顺场的刘伯承部已经心焦如焚。

更要命的是,蒋介石还怕这把火烧得不够大,一再火上浇油。

他电令康定守军,清空安顺场三百里内的一切粮食、渡船与船工,务必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而对此,毛泽东同志却不以为然。

要知道,处境会重演,人心却不同。

一步之别,可能就会改变历史的车轮。

所以,他坚信绝不会步石达开的后尘。



原来,熟读历史的主席,在进入安顺场之前,就已经总结出石达开兵败的主因。

那就是,延误战机。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石达开其实是有机会渡河的。

但他们一路行军迟滞,追兵紧咬不放,导致渡河时间缩短。

最终,汛期到来,错失了时机。

当时,要进入安顺场渡河,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大道,二则是借道彝族区走小路。

只要不傻都知道敌人必然会在大路埋伏。

因此,石达开此前也是选择穿过彝族区。



但他们却没料到,彝族的凶悍。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彝族民风彪悍,对外来汉族军队分外仇恨。

石达开在这儿吃了不小的亏,既花了钱又死了人,还被堵住去路,耽误了行程。

而等他终于赶到大渡河边,留给军队渡河的时间已不多了。

太平军急忙乘着竹筏过江,一个白天就送上岸一万人。

按这个速度,全军赶在敌人追来前脱险也未尝可知。

可偏偏这个时候,石达开的小妾生子了。

他一高兴,直接把过河的兵全叫回来,原地喝酒庆贺三天。

结果三天后,上游冰雪消融,河水暴涨。

与此同时,清军也追了上来。

最终,石达开一行人前后无路,惨败而亡。



梳理清这一切后,毛泽东同志从思绪中回神。

只见他抖掉指尖的烟灰,下达命令,走彝族区,一定要和当地人搞好关系。

遵照这项指示,红军小伙们在进入冕宁县城后,即使被抢武器、扒衣服也绝不还手。

彝族首领从未见过如此友好的军队。

自然,他们很快被红军的礼貌与真诚打动,最后还派人亲自护送红军去大渡河边。

只是,望着滚滚咆哮的河面,毛泽东同志不由得抽了一根又一根烟。

因为红军的情况比他想象中还要糟。

要知道,石达开渡江还有竹筏。

可他们的渡船早被守军烧毁。

而且,根据情报,国民党军主力还有七天就到达安顺场。

渡江之事,刻不容缓。

为此,众人纷纷绞尽脑汁,寻找生路。



彼时,刘伯承尝试过搭建浮桥。

但奈何木材缺乏。

加之河水湍急根本难以扎桩。

难道三万人当真要困死此地?

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一小队红军声东击西,悄悄摸到守敌连部,找到一艘连长私藏的渡船。

当时,蒋介石虽下令烧光所有船只。

可这个连长贪生怕死,为自己留了一艘退路。

这可谓是,天助我也。

有了它,大家又请来五个当地老船工帮忙。

一行人打算趁着夜色掩护开始强渡。

而后,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亲自挑了18位敢死英雄,配上最好的武器装备,先行冲锋,扫清对岸守敌。



谁料,当渡船启程,一个巨大的波浪差点儿就把众人拍到下游。

得亏有定海神针般的老船工,才马上稳住了船身。

离对岸越来越近了,战士们握紧手里的枪支,准备随时开火。

随着敌人探照灯扫来,“砰”一道枪声响起,无数子弹如雨点砸下。

战士们一边保护船工,一边英勇回击。

同时,岸边的我方人员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全力掩护敢死队渡河。

一番激烈交锋过后,敢死队与船工们全部安全抵达了对岸,并抢占了制高点。

两岸战士激昂澎湃,欢呼声在河面上空回荡了一圈又一圈。

而毛泽东同志却始终紧盯着大渡河,锁眉沉思。



如果靠这条小船送完三万红军,就算船工不眠不休,最快恐怕也要十天半月。

七天一到,红军还是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电光石火间,他的双眼迸射出异样的神采。

想到了!

为什么一定要站在石达开的角度思考?

为什么一定要过大渡河呢?

飞夺泸定桥

事实上,在大渡河上有一座横跨两岸的铁索桥。

这是康熙年间,为方便人们渡河而建。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泸定桥,也叫大渡桥。

不过,大部队所在安顺场距离它有足足320公里之远。

倘若要过桥,等不了七天,必须出其不意趁早赶到那里才行。

更何况,几天行军320公里山路,沿途还要抬着装备物资,应付零散的敌人。



此举怎么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形势所迫,当下已无更好的选择。

背水一战,反倒有可能创造奇迹。

为此,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兵分两路。

一师在安顺场渡河前往泸定桥。

二师则去沿西岸抢占泸定桥。

并且,两队必须在两天内到达泸定桥会合。

显然,顺利实现计划的关键在于二师能否行军及时赶到。

几经权衡,二师师长林彪,将开路重任交给了毛泽东口中的智勇双全的“赵子龙”。

即,红四团政委杨成武



杨成武

兵贵神速,5月27日清晨,红四团匆匆启程,第一天就走了80公里。

然而当天晚上,一道突然来电打乱了其步伐。

主席要求他们,必须在一天一夜赶完剩下240公里!

在当时,即使是美军海湾机械部队,也达不到这样的速度。

240公里简直是天方夜谭,超越人类极限的数据。

可红军战士们偏偏做到了。

他们已经疲于奔命八个月,一路缺吃少药,营养不良,穿的是草鞋,还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潜力。

除了信念,不作他想。

那个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战士们不吃不休,饿了就嚼生米、喝雨水。

雨中的羊肠小道溜滑,大家是杵着拐杖,连滚带爬地往前进。



然而,就在我方急速行军的同时,蒋介石一拍脑袋也想到了泸定桥。

像是狗皮膏药般的他随即急令守军奔赴炸桥!

5月29日中午,红四团终于在规定时间到达泸定桥。

而眼前的一幕却令他们心惊肉跳。

只见桥底的木板已经被拆除,仅剩13道光秃秃的铁锁链在空中晃荡。

而桥下是滔滔大水,对岸有敌人的机枪。

按理说,他们可以等一师队伍赶到后,两面夹击敌军。

但众人又担心再拖下去,会等来敌援军。

最终,杨成武组织22名勇士突击队,飞夺泸定桥!



下午4点,号角声起。

22位勇士踩上摇晃的铁链,一手攀缘铁索桥栏,一手朝对岸射击。

他们身后,紧跟匍匐着铺木板的一支梯队。

桥头则有一百多挺轻重机枪为突击队开火掩护。

不久后,眼看红军不惧枪林弹雨,步步挺进。

国民党守军索性把煤油一倒。

刚刚铺好的桥底木板瞬间被点燃。

火势传得飞快。

没一会儿,泸定桥几乎成了一座火桥。

然而,眼前的场景却深深震撼了敌军。



22个勇士仍冒着火海前进,铺木板的人也没有退缩。

有人遭火烧身,有人中枪落水……

他们不懂,这些红军为什么这般拼命,值得吗?

就在其愣神的片刻,一颗手榴弹已炸到眼前。

国民党守军顿时发出一声惨叫。

紧接着,更多的手榴弹涌向守军阵地。

而后,突击队冲过了桥口,抢占机枪,奋力同敌人拼杀起来。

更振奋人心的是,一道嘹亮的冲锋号突然蓦地响起。

是一师部队赶到了!

原来,他们在途中遭遇了一波敌军的攻击。

所以才无法及时赶到。



此刻,守桥的士兵已成瓮中之鳖。

很快就有人吓破了胆,慌忙逃窜。

等到二师部队全部过桥后,毛泽东同志留下人马断后锯掉四条底索,阻延追兵。

事实上,他还是高看了国民党军。

他们赶来时,根本不敢过桥。

这就是红军与国民党军的区别。

一个无坚不摧,一个不堪一击。

至此,红军完成了横渡大渡桥的惊世壮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抖擞精神,朝着胜利的方向勇敢前进。

结语

在飞夺泸定桥次日,毛主席曾说有这样无坚不摧的战士,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铁的雄关也敌不过如铁的精神。



而前进路上的指明灯,毛主席总在迷茫与挫折中为党指明方向。

他以一个又一个决策,铺就了红军所向披靡的道路。

有这样的伟大领袖,什么样的革命不会胜利?

毛主席是当代最英雄的人物,其光辉永在,照耀中华!

参考资料:

通道转兵: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怀化日报

飞夺泸定桥:一首凝固在大渡河上的英雄史诗.梁山新闻网

阿泰.被历史验证的毛泽东经典预言[J].先锋队,2009,No.123(03):42-4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