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有句话很流行:

“老了和闺蜜一起相约养老”。

引起了两代人争论。

老一辈没有这样的经验,始终相信养儿防老的传统,觉得年轻人太理想化;

年轻一代却觉得老伴孩子也未必可靠,为养老而婚育,这成本太高了,还不如跟好友搭个伙。

争来争去,不就是理论缺乏实践嘛,再过几十年就知道答案了。

其实不用等那么久,最近杀出的一部黑马日剧《住宅区的两人》,直接把“闺蜜养老”这句话具象化给我们看了。



野枝,大学临聘讲师,二十年前离婚后回父母家同住;

小奈,插画师(自由职业者),未婚独居。

俩人同住宅区长大,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彼此的嫡长闺,后又回到住宅区继续做邻居,一起搭伴养老。

两位女主也是经典搭档,小林聪美和小泉今日子。

11年前在日剧《西瓜》里是同事兼好友。



到了《住宅区的两人》,友达以上,亲人未满。

还因关系太好被男同邻居误以为是情侣。

@三角字幕组,下同



拿下豆瓣9.3分,不仅因为故事暖心,更因为该剧的稀缺性:

难得以中女为主角,更难得以单身中女的养老生活为主题。

那么,两个55岁的单身中女,不当事业上的大女主也不当家庭中的小女人,各自独立又互相陪伴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图景?

天冷了,不妨一起煲个暖剧。



《出走的决心》里,李红前半生的故事我们太熟悉。

经过一代代受困女性的延续,早已汇成万千女性的缩影。



从女儿到妻子到母亲,被困在传统父权家庭大半辈子,55岁那年终于下定出走的决心,去看看日子有没有别的过法。



李红的自驾出走,是入套、麻木、蜕壳后找到的“别的过法”。

而住宅区里的野枝和小奈,则是出走后,又不同于李红的“另一种过法”——

我和我闺蜜的养老生活。

很多人把这种生活,看作结婚生子和养老院之外的Plan C。

野枝因为受不了控制欲超强的婆婆和妈宝男而离婚;

小奈则是因为一场假怀孕(误以为自己怀孕),意外验出了男友的真面目,才决定分开回到住宅区。



她们的过去只浓缩在简短的台词里,毕竟这些女性人生路上的坑,我们见过也踩过太多。

《住宅区的两人》把更多笔墨花在描绘她们出走后的生活,把Plan C的种种可能性预演一遍给我们看。

在家当插画师的小奈,上班时间自由,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每天有足够时间收拾屋子,定期预订新鲜蔬菜,自己做健康美食。



住父母家的大学老师野枝,工作体面、父母恩爱,即使人到中年,爸妈还是会把她当孩子宠。



俩人住在同个住宅区,来往密切,又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野枝每天都来小奈家串门蹭饭,饭后一起吃甜点看电视,周末一起钓鱼看展,好不惬意。

这不也是如今年轻闺蜜同居的日常嘛。

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对上暗号,心照不宣开始“发癫”。





的确,她们的相处实在看不出什么年龄感。

撒娇卖萌,是一点不带耻感的。



爱美、爱看帅哥,也是一点不用避讳。

当学生时期暗恋的男同学回到大院,发现他保养得当,还是会忍不住小雀跃。



野枝、小奈和李红一样,出走都只是为了追逐自由。

哪怕她们也曾掉进过世俗标准框定好的“中女该做什么”圈套,但依然不忌惮“中女不该做什么”,大大方方袒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对她们而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简单。

在住宅区,55岁正是追BTS的年纪。



BTS远在天边,但在住宅区便利店打工的帅气韩国留学生近在眼前。

为了见他,还肯花两小时敷面膜。



见了面,闺蜜自然是帮你插科打诨神助攻,按头展示你吹弹可破的皮肤,不能让面膜白敷。

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小哥:笑一下蒜了



发现经常偶遇的陌生年下男,你闺蜜第一反应也总会贱兮兮地打趣:

他该不会是喜欢你吧?



笑死,这不是闺蜜之间的“你老公”?



55岁,也正是幼稚的年纪。

曾经暗恋过野枝的男同学,几十年过去还是会不自觉喊她的昵称“小野”,但称呼普通同学小奈直接连名带姓。



小奈:好好好,对我就这么疏离是吧?

行,反正我对你也是喊全名的关系。



差别待遇again。



反击again。



也是,毕竟在老人群体居多的住宅区,55岁的她们混在其中便被衬成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活得调皮一点也不违和。

一有什么搬家换纱窗,俩人瞬间在老人堆里成了香饽饽。

被要求跟着大家跳八段锦,那一刻仿佛看到了被我奶拉入广场舞池的我本人。

《我们这种小姑娘》



不用考虑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也没有为上有老下有小奔忙的中年焦虑。

倒像是给当下单身女性的生活常态按了一键快进,填补了我们对中女生活另外一番天地的想象。

依然可以鲜活有滋味、有了阅历的积淀还更轻盈笃定,因此连衰老,好像也变得没那么可怕。

当然,这种乌托邦是有前提条件的。

要有独立生活的物质保障、自洽自足的心态,还得有一个磨合了大半辈子的理想生活搭子,才可以在“中女”的年纪依然葆有“少女”的状态。

但我们都知道圈套里是什么样,若不掉进圈套会是什么样,这也只是其中一个答案。

一个须满足必要条件的答案。



可这未必是所有人心中的乌托邦。

有些从更现实视角看的观众,会对野枝和小奈的人生产生“伤仲永式”的惋惜。

如此精英的配置,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精英的生活?



不可否认,她们的起点并不低。

野枝从小就是住宅区的“神童”,品学兼优,博士毕业,还进过研究院。

按国产都市剧标准,这样的人物配置总不会寒酸到哪去,房子车子存款肯定有,不必再为生计奔波。



然而55岁的她却仍然只是在大学当兼职讲师,每天到小奈家蹭饭都要抱怨一遍4小时的通勤。

甚至被亲妈借着玩笑话贴脸开大:

过了50岁还一直待在老家跟父母住呢。



后来野枝合同到期被学校辞退,为了照顾脑中风康复期的母亲,她决定去超市和咖啡店打零工。



尽管后来经小区里一个老教授推荐,野枝又重回大学任教。



弹幕一片唏嘘:

堂堂博士生只能打零工也太落魄了。





而小奈,虽只毕业于短期大学(类似大专),但也曾是小有名气的插画师。

只是身为自由职业者,生活看上去似乎更没有保障,靠卖不出去的插画、在二手交易平台做买卖维持生计。



每回做饭,弹幕最常感叹的一句便是,这也太素太少了,能吃饱吗?

靠变卖旧物赚钱吃上一回肉,都已经算大餐了。



对于信奉“努力就该有回报”的人来说,他们心中自有另一个更精英式的乌托邦,因此不免替她们俩的“委屈求全”不甘,期望她们飞在该有的高度上。

但平淡还是落魄,有时候仅仅是一念之差。

况且,野枝和小奈的“落魄”并非主动选择摆烂的结果,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一直兢兢业业的野枝在晋升副教授时,却因为一个无端的谣言错失机会,被赶出大学。



当年小有名气的小奈,后来也因为行业遭到时代冲击,导致工作量骤减。



前面我说过,该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呈现了Plan C的种种可能。

给你展现自由的选择背后,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惊喜,以及什么样的代价,才不至于让故事沦为一场虚妄的自嗨梦境。

哪怕是起点较高的人,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调整预期。

虽然物质上到达不了与能力相应的高度,但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却足以反哺她们。

一个白天抱怨学生在她课堂上睡觉,到晚上还是会认真备课,反思课程是否过于无趣,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另一个没被时代重创掐灭画画热情,反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画完还能满意地笑出声。



太多人只谈金钱,地位。

太少人记得专业,热爱。

老师的身份、画画的乐趣,在她们身上并未沦为麻木的变现手段,依旧陪了她一辈子,给予着比物质收入更稀罕的东西——

一种自我成就的快乐

人生不是一场看谁累积更高遗产数据的比赛,而是一个找到自我的过程。

如果按世俗的成功标准,用大半辈子证明过“努力也可能没回报”的她们,人生看似停滞不前。

但在活成“我自己”这件事上,她们一直没停下过前行的脚步。

对于头顶玻璃天花板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做到把平淡的生活嚼出味儿来,或许才是不枉此生。



其实也无关对错,只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导致的视角差异——

“够好了”的满足,和“本该更好”的惋惜。

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提到过“优绩主义”的不公平性。

优绩主义主张个人的地位、成功、金钱可忠实呈现他的能力,但只根据才能、功绩来分配权力,会导致那些不够精英的工薪阶层体会不到价值感和尊重。

而才能、功绩,却并不能跟个人努力程度画等号,它更多受出身条件、环境际遇的影响。

这是一种默认自身是强者的玩法,结果很可能是人人恐弱。



好比野枝,若按世俗标准,兼职讲师虽然也能被划入体面职业范畴,但当置身一个周围更精英的环境中,哪怕博士毕业也依然会让她觉得“自己的存在不被认可”。



对此,桑德尔教授也在《精英的傲慢》里提到,既需要重塑劳作的尊严,让不同领域的人对公共利益所做的贡献都能得到平等的认可,也要重新定义成功的意义。



为《精英的傲慢》写过推荐序的刘擎教授,用了一种更本土的说法去解释:

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更多是接受,而非质疑。但任何教条都应该不断被检讨,应该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里,去不断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



《住宅区的两人》里的社区氛围,某种程度上就呈现了桑德尔提出的设想。

职业无贵贱,活法无章法。

对世俗评判标准的低敏,使他们不会轻易评判别人的价值感,哪怕面对的是一种常被奉为精英荣耀的东西。

博士毕业的野枝,身上的孔乙己长衫说脱就脱。

且,谁能想到对此最有超绝钝感力的,竟是她的亲妈。

- 小野在研究院拿了博士学位哦

- 有这回事吗?



当妈妈的宝贝女儿,不需要学历。

而博士生打零工这事,邻居似乎也在无视这种“落差”。

以前当兼职讲师大家都叫她大学教授,后来失业还被谣传成“为了照顾生病母亲,在晋升关头辞掉教授工作”。

与其说是恭维,不如说是一种若无其事的安抚,像在拍拍你的肩头,说:都差不多啦,不重要;你已经很厉害了,不是你的问题。



而那些所谓落魄和孤苦的活法,也能有自己的定义。

佐久间阿姨因为在儿子家无法适应隔代同居生活,宁可选择回到她最熟悉的住宅区独居。

提到新年计划,竟欢呼着可以一个人痛痛快快睡懒觉。

热闹过年是一种快乐,安静睡大觉也是一种快乐。



住宅区里的单身“万人迷”福田阿姨,非常享受成为大众瞩目焦点。尽管被谣传搞“后妻业”(与老年资产家结婚骗取其遗产),她仍我行我素,大胆追爱。

哪怕为爱出走后落魄归来,第二天依然能若无其事光彩照人。





靠经营二手店解决日常开销的小奈,也完全接纳自己的普通,只想追求自己眼中的自由。

也就是这部剧里住宅区每个人的缩影:

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一生。



只是,人都难以实现完全随心所欲的自由,女人,尤其是独身女人,更难。

未婚独居女性的晚年可能会面临什么?

这部剧给我们提前打了预防针。

除了要有生老病死和发生意外的心理准备,还得像当初接纳月经一样,接纳更年期;东亚女性甚至难以心安理得地追求“子宫自由”。

选择了不生小孩的野枝,始终摆脱不了负罪感。



独生女小奈也感慨家族血脉断在自己身上,扫墓都没个人。



难得的是,哪怕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至少还保有一份刻在骨子里的乐观,始终没有妥协,为自己争取最大程度的自由。

回望过去的55年,似乎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

但往后看,其实也还有很长一段路。

人到中年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风景等着你。



给自己设立奋斗目标卷一卷也好,继续懒懒散散“仰卧起坐”也罢。

追逐自由的姿态不够优雅,争取到的自由不够体面又如何?

管这世界定的什么成功标准呢。

这一趟活得值不值,还有谁比你自己更有资格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