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新上映的一部国产电影《好东西》破圈了,迎来了口碑和票房上的双丰收。

口碑上,目前已有近30万人在豆瓣上打出了9.1分的高分。

9.1分是什么概念?

上一部进入大众视野的9分以上国产电影还要追溯到2018年,《我不是药神》。

再往前,是《无间道》,是《霸王别姬》。

票房上,上映仅一天后票房就破了亿,早已不能算在“冷门佳作”的范畴里,而是已经进入了主流的话语圈。





《好东西》又名《爱情神话2》,故事同样扎根在上海。

三年前,93万人给《爱情神话》打出了8.1的高分,这次续作完美接过了接力棒,更上一层楼。



《好东西》沿袭了《爱情神话》中的音乐品味,片中选用了大量摇滚乐、独立音乐作为BGM。

它温暖、真实、愤怒,回荡着鼓舞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上海,魔都,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那里汇聚着无数的异乡人,有光彩夺目的思想,对应出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老家或许上不了台面,但在上海,就是“存在即合理”的。

但即使这些生活方式早已被习以为常,但在大银幕上依旧是隐身的。

《好东西》的难能可贵便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比如,外表英姿飒爽的女主唱却在狭小的卧室里大量种菜囤货,那三年在她身上并未完全过去。

她害怕,只是不说。





比如校园举报的泛滥。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选语文课代表,被语文老师选中的人却被人举报说,因为曾有过迟到,所以行为不端,所以没有资格当选语文课代表。

结果举报者被当场呵斥。

迟到,并不影响一个人在语文上大放异彩。

大快人心的桥段。

配合此段的,还有女主角的设定是被迫转业的调查记者。

她犀利、专业、热情,从业多年且在行业享有良好声誉,却还是不得不放弃去直播带货,扯着嗓子叫卖,时时刻刻还要担心发出去的公众号被删文。

因为她前两家供职的报社都倒闭了。



比如就业压力。

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找不到正式工作;

西装革履的男二号背地里开着网约车;

以及被迫失业的成熟记者。

比如摇滚乐现场的躁动狂热,与文艺汇演观众都要彩排的虚伪形成强烈对比。

领导们在文艺汇演上提前离场,观众们却在Livehouse里热泪盈眶。

看似过火,但这些生活片段早已成为当代沪漂人的日常。

这次,那些不可言说之事终于被说出了口。

巧妙的是,《好东西》是一部喜剧片,观影过程中,影院内接连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声笑语。

邵艺辉导演用喜剧的形式成功将现实主义包装了起来,笑中有泪,笑完了还有悠长的思索。





这是一部属于沪漂的片子,片中没有出现一位上海本地人,除了在豪华公寓楼里看门的保安大爷。

女主(宋佳饰演),是雷厉风行的主编,前调查记者,贯彻鼓励式教育的单亲妈妈。

她对男人呼之即来,招之即去,对比她年龄小许多的乐队男鼓手(章宇饰演,《大象席地而坐》男主)想睡就睡,对前夫的追悔莫及也是不闻不问,完完全全的爽文剧本。



对孩子,她在忙于事业的同时也从未疏于照顾,女儿思想灵动,文笔了得,最重要的是阳光、健康。

看似,除了事业受挫,她的生活是完美的,堪称独立女性的标杆。

她的痛苦在于,总自信自己一个人能挑起一切。

结果就是被孩子的不理解击溃,被潮水般汹涌的网络暴力击溃。

而人,不是钢板一块,总会有脆弱的时刻。



电影当中有一个年度名场面,通过声音这个媒介,将情感上将母女之间的误会表露无遗:

女儿因为不理解母亲的付出而大吵一架,在女二号的录音棚里,女儿收听着耳机中各式各样的声音,猜想着它们由什么发出。

女儿自然而然地猜想着那些声音,是雷电,是暴雨,是狂风,是一切美的、有趣的东西……

但结果是这样的:

“暴雨”是母亲在厨房里用平底锅煎鸡蛋的声音;
“打雷”是母亲在阳台上晾衣服时甩去残水的声音;
“狂风”是母亲用吸尘器打扫房间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有趣的,而这些动作却是肮脏的。

即使最亲的人,也难免误会。

强大如她也有自己的课题:

学会软弱,学会依赖,学会接受遗憾。



女主唱的生活支离破碎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能量。

抑郁症,酗酒,一夜情,撒谎,舞台上光鲜亮丽,面容姣好的女主唱私生活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影片没有对她不修边幅的行为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把角色掰开来揉碎了,来告诉观众,她为何如此。

有这样一个细节,被母亲厌恶来月经的她从小通过吃药来控制月经,导致长大后一直月经不调。

她不觉得这是错,因为观念中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

她的状态更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状态,导演知道,苛责是无效的,重要的是弄清楚背后的原因。

女主唱在片中完全不是反面教材,而且一点一点在成长,她的细腻也在不断填补着大女主的情感缺憾。



可以说剧中所有人都是失败的,包括不断姐弟恋被抛弃的章宇,以及全片都没有名字只有“前夫”这一个称号的赵又廷。

但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人人都能成功?

上海这么大,怎么可能人人都成功?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太累了。

换句话说,成长不就是另一种成功吗?





原本,我想给《好东西》打四颗星,但最后还是给出了10分。

琢磨来,琢磨去,如此多亚文化、摇滚乐、独立音乐出现在大银幕,而且配合了这么好的一个故事,是如此难得!

当影片开始不久,女主唱在舞台上演出着蜜湖乐队的《简约情人》时,三年前《爱情神话》的记忆瞬间回来了:

同样也是影片开头,同样也是上海的梧桐路,八仙乐队的《吞吐》轻快奏起。

摇滚乐迷欣赏这样的佳作是更幸福的,邵艺辉仿佛对我们兴奋不已地说着:

看看我这三年都听到了那些好音乐!

耳朵尖的朋友或许还会听到12年前横空出世的神秘音乐人的熊熊作业,和近几年才华出众的独立音乐人汉堡黄……



《好东西》的价值观很正。

它既不鼓励人卷:

单亲妈妈和调查记者的组合不非是超人,喜欢当恋爱脑的女主唱也没什么可羞耻的。

人可以犯错,可以脆弱,可以胆小,也可以搞砸。

没有人会真正跑在后面,因为生活根本就没有裁判。

生活只是一面镜子,你开心,它就笑,你难过,它就哭。

它也不提倡人躺:

完全消极的躺平又如何可以持续?

常年的酗酒会带来健康问题,面糊模糊的一夜情会带来心理问题。

片中许多冒犯之语都是借小女孩之口说出,以及最重要的配乐之一就是靴腿乐队的作品《小孩》,歌词这样唱着:

明天
也许会寂寞
也许会困惑
我依然选择
做个小孩儿

小孩,不会卷,也不会躺,他/她正直、勇敢、好奇、困惑,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状态。



回到片名,什么叫《好东西》?

让人开心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