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生火不稀奇,因失控引发的山火事件也多见诸网端并成为警示案例,但公开的、集体式的在山上烧植被生火,仍能在过去几年国内户外荒诞事件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日前,一则「游客夜爬大牯牛山纵火烧山」的消息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热,火光一片的现场图片和视频被网友们疯狂转发。视频中,上千人在夜里火星飘溅的山上观景平台等待日照金山和云海。收获了新的人生照片和户外体验后,人群匆匆下撤,消失在山野中,徒留一地狼藉和数年才能恢复的高山植被。
11月18日,由于事件引发大范围关注,昆明市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迅速发布通报称其已联合区公安局、当地街道成立调查组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3天后,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初步查明涉事游客石某某、李某等12人的行为对大牯牛山植被造成破坏,带来森林火险隐患,根据相关法律,对涉事违法人员予以行政处罚,并要求限期进行植被恢复。
从事发到公布处理结果,大牯牛烧山事件的解决堪称迅速。不过,一场集体式的违法狂欢过去,我们又从中看到了什么?《户外探险》据此和当地的户外从业者、爱好者以及资深法律从业者聊了聊。一些基础的户外意识与行为规范仍是老生常谈,与此同时,一些两难的矛盾也在户外热的大背景下,愈发突出。
撰文|朱鹏
编辑|莱克
设计|Manny
图片来源 | (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
大牯牛寨山(以下简称“大牯牛山”),是一座位于昆明市东川区东部的山峰,同时也是乌蒙山系的最高峰,海拔4017米。从昆明市区自驾前往大牯牛山的常规徒步起点紫霞宫,大约需要3小时。
昆明当地的户外爱好者黄先生告诉《户外探险》,在社交媒体出圈之前,大牯牛山的知名度还局限于昆明户外圈内。今年8月,昆明登山协会将大牯牛山纳入“昆明十峰”后,大牯牛山的名气开始逐渐外溢。
据悉,“昆明十峰”是指昆明地区十县区的地理最高峰,该系列线路于2005年由昆明登山探险协会正式对外发起倡议,至今已有超十万人次参加,是备受当地户外爱好者喜爱的系列线路。
11月伊始,随着雨季结束,云南迎来户外出游的好时节。大牯牛山山麓地处小江河谷,最低海拔不足700米,相对高差达3300余米。进入秋冬季节,其云海景观开始变得常见。此外,在徒步热和持续晴天的双重加持下,大牯牛山的日出云海也开始吸引周边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键词,成片的云海在阳光中像是被镀了金,加之海拔够高,颇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意味。
▲图源/网络视频截图。
Bella在昆明从事户外行业,她在集体烧山事件的前一周刚和朋友去过一趟大牯牛山。据她描述,11月10日的那个周末已经有不少人。当她和朋友早上7点半到达紫霞宫附近时,大批前一天晚上夜爬上山看日出的人已经陆续下山了。「我后来还问了一下紫霞宫那边一个摆摊的当地人,因为每进一个车他要登记收20块停车费,他说10号那天大概有1000人。」
▲看完日出云海下山的人。
社交媒体的种草速度超过了Bella的预期。从11月15日开始,大牯牛山迎来一轮人潮,每天夜爬守日出云海的人数激增至数千人。紫霞宫的停车平台已经停不下车,后来者就将车沿一侧停在上山的盘山公路「49拐」上。也是在这个周末,有人开始在夜爬等待日出期间烧火取暖,并在11月17日演变至集体式「烧山取暖」。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现场当事人,17日凌晨3点一批人到达山顶后,开始有人烧垃圾取暖,随着人越来越多,不少人也效仿起来,后来有人开始直接点烧灌木丛,「灌木丛烧得快,很多人围上去烤火,也开始掰断杜鹃花树枝丢进火堆。最多的时候有超过20个火堆同时在烧,火焰有三四米高,风很大,吹得火星到处都是。一直到早上7点都还有人在点火拍日出合照,挥着国旗,非常讽刺。」该当事人告诉《户外探险》。
▲大牯牛山上游客集体烧火实录。
据Bella回忆,她去的那个周末看见下山的人穿着比较五花八门,「有穿皮靴和普通外套的,也有看上去徒步装备比较齐全的」。而在网上,通过一些现场视频和自称现场亲历者的描述,有人还特意带了礼服上山,外面套着一件并不防风的外套,就等着日出时脱下衣服拍照。「烧火堆的地点是在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的一处平台,海拔大概3860米,地上都长着高山草甸。因为在山脊,没什么遮挡,风很大。我去的时候,当时已经出了太阳,但拍了一会照片手就冷得不行,所以晚上肯定是更冷的。」Bella说。
多位受访者都表示,据他们了解,现场有人进行劝阻,但无奈点火人数太多。「最后有人报警,公安和消防连夜上山,才没有失控。」黄先生说。
▲看日出的大平台。
在烧山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各类帖子下,「放火烧山,牢底坐穿」的评论是最常见的。
这并非夸大其词。陕西省公安厅此前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仅2023年,就有因野外吸烟、私设「电猫」狩猎、林区违规用火、上坟祭祀和农事用火造成失火引发火情,相关责任人均被判刑的前车之鉴。
最终的处理结果通报显示,现场核实受损植物总面积约165平方米,经林业专家现场确认,受损植物为金花小檗、粉紫杜鹃,属一般野生植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涉事游客石某某、李某等12人予以行政处罚,并要求限期进行植被恢复。
资深户外爱好者,法律从业者靳毅告诉《户外探险》,适用刑法一定是特别严重的事,一般的违法行为其实也够不上刑法。从这次事件披露的信息来看,首先这群人基本上是一个过失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取暖,但最终造成了一定面积的植被受损,那么就该根据《森林防火条例》里的标准看具体怎么处理。如果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比如失火造成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就应当立案),那也会触犯刑法。
▲ 游客集体烧火后的现场植被情况。
不少人好奇最终被问责的典型责任人是如何确定的,靳毅基于多年从业经验分析认为,首先是确定有没有旅游公司、户外俱乐部相关人员进行了组织活动,这类人员肯定是承担「首要」责任的。如果没有组织方,就看何人在违法活动中扮演了积极主要的角色。即使没有监控录像,也不难查明。「就算参与人员互相不认识都没关系,只要构建一个囚徒困境的场景——执法人员将涉案人员背靠背一一问询,说明利害关系,一定能有结论。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经济的,不会因为想包庇他人而损害自身权益。」靳毅说。
Bella则在采访中数次提起她在看到集体烧火消息后的震惊与后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旦失火,救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单是49拐就得开40分钟左右,到了紫霞宫就得徒步了,快的话也得1个小时。一旦火势蔓延,要想立刻扑救是很难的。」
▲上山的49拐。
在愈发干燥的秋冬季节,集体烧火没有引发森林山火不得不说是极度幸运。据悉,云南省每年差不多会在年底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例如2023年的防火期就从2023年12月1日一直到2024年6月15日(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可结合实际,根据规定调整森林草原防火期、高火险期,按程序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另外损毁植物中没有网传的二级保护植物高山杜鹃也同样幸运,否则几位涉事违法人员大概率会因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被判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靳毅表示,关于保护植物,就算当事人事后称不认识,法律上也完全不认可这类理由,「法一经公布,视为全民皆知。虽然让所有人懂得分辨哪些是受保护的动植物挺难,但大家有这个法定义务。另外,即使是普通的野生花草树木也不应任意毁坏,这也是基本的常识。」
▲ 每年夏天,大牯牛山上盛开的高山杜鹃。
在荒谬的集体烧火事件之下,也有观点尝试探讨极端情况下的法律问题——比如,一群人真的冷到快失温,为了保命,烧火甚至烧保护植物的行为是不是可以在紧急避险的前提下进而免责?
在靳毅看来,就算是紧急避险,也有边界和必要限度,「假如因为求生烧了两棵受保护的树,当事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不过如果为了取暖,烧一整片树林,超出了避险的合理范畴,同样也要承担更为严厉的刑事责任」。
事发后,大牯牛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不少人认为当地管理部门会因此选择封山整改。《户外探险》致电东川林草局求证相关情况,工作人员回复表示暂无封山计划,游客仍可正常进山,但目前进山需签署防火责任安全书,当地也增派了轮流巡逻的工作人员。
虽然大牯牛山已经被当地登协列入了昆明十峰,但该地仍不属于被开发的景区。只是由于在当地户外圈长期小有名气,大牯牛山衍生出了相对成熟的路线。游客前往大牯牛山到顶后,打开由云南省登协运营的云岭百峰小程序,可以直接进行定位,完成打卡后就能领相应的电子证书,「算是一个小小的仪式感。」Bella告诉《户外探险》。
据了解,大牯牛山常规一日线路从紫霞宫起,该处海拔约3200米,上到顶再返回紫霞宫的距离约7公里,爬升超过800米,「这条路线肯定不适合小白。首先是海拔比较高,其次就是从紫霞宫开始就是连续爬升,虽然路况还不错,但有的地方因为沙石松动,也不算很好走。」Bella说。
在此次烧山事件之前,游客前往大牯牛山相对自由,除了在紫霞宫需缴20元的停车费,也不需要像其他管理完善的地方签署任何责任书即可进山。山上日常没有设立工作人员岗亭,「有一户当地人住在紫霞宫附近,摆了一个简易的小吃棚,卖一些小吃,平常没有看到过工作人员。因为大家基本上就是冲着日出云海去,看完就下山,也不太有人在山上露营。」Bella告诉《户外探险》。
遇事先看责任人,再谈管理机制,基本成了剖析当前国内户外问题的思考路径。但在了解了大牯牛事件的细节后,除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与意识,一些两难的问题也变得显眼。
首先是管理配套。全国可能有数以千计万计像大牯牛一样的山,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和市县,归不同的村落、街道管辖。抓大放小,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是主流,「哪个地方会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个地方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都未可知,自然也就没办法做各种前期预投入。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像四姑娘山那样吸引长线投资,在大火之前就已经开始配置相关资源了。」靳毅说。
这是随着户外走热,随机诞生的网红地与当地承接和管理能力的现实矛盾。除了相对滞后的配套,各种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也是诱发很多连带问题的原因之一,「一个地方火起来,这个地方归谁有时候都很模糊。等出现具体问题时,就会发现由谁来负责也很值得说道。当然最令人难过的,还是在这些背景下,不受管制,也缺乏自制的不规范行为带来的一地鸡毛。像污染和遍地垃圾,真的让人心疼。」靳毅告诉《户外探险》。
在整个事件中,一个易被忽略,但又是核心起因的事实是「夜爬」。正是因为选择在秋冬季节的深夜夜爬,一众欠缺基础户外穿衣常识的游客站在无遮挡的高海拔平台被冻得瑟瑟发抖,才诱发了烧山取暖的荒唐集体行为。
在小红书,夜爬词条相关的图文有超1亿次的浏览,而在抖音,数以万计的夜爬视频充满激情,青春荷尔蒙和自由的风伴随着背景音乐撩拨着屏幕前的下一位。粗览近两年夜爬的热门地,河南、西安、川西周围的山以及武功山属于大热选项。
在Bella看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玩户外夜爬属于「可以,但没必要」的行为。在户外,尤其是山上,夜爬不只是时间的区别,视线变差和温差大都是极具风险性的因素,尤其是很多选择夜爬的人并没有丰富的户外经验,在黑夜中遭遇突发情况往往更难以应对。此外,在某些地区,夜晚遭遇野生动物的概率也比白天更高。
Bella是江西人,去过很多次武功山,在武功山,她亲眼见过很多几乎毫无准备就一头热上山的人。「有的人问的问题让我觉得他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夜爬的是什么路线。很多人就直接问,难不难走?xx小时来得及吗?线路长度、海拔、爬升和路况一概不知。」
去年冬天,Bella从武功山下山时甚至碰见了穿着时装靴上山的人。据她描述,当时很多地方的雪被踩实后,甚至需要穿冰爪才好走,但不少人就硬走。她劝一些人下山,有人听劝,也有人不管。「那天晚上我们在客栈还碰见浑身湿透,头发结冰的人。可能很多人就是得吃亏才能意识到不是有腿就行,但在户外,试错的成本太高了。不知者无畏。我觉得很多新手是因为对很多事真的没概念,才会在户外有很多荒唐行为,因为其实我身边的户外人,都是越资深,越胆小。」
你在户外见过哪些潜在的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