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深受关注。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滇剧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与独特的民族风情。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滇剧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传承方式单一等挑战,激发民间需求、扶持民间剧团正是修复滇剧传承保护生态的关键。


在昆明市盘龙区东华街道的席子营社区,有一群滇剧演员,数十年如一日,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像树一样坚定不移,像树一样无私奉献,在社区街巷中用滇剧艺术感染着周围的群众。为了共同保护和传承好滇剧艺术,盘龙区东华街道成立了“一棵滇剧树”文艺服务项目,以滇剧传习日常展演为树干,传承人培育、戏迷观众扩展为枝丫,促进小巷子里的“滇剧树”茁壮成长。

追肥修枝 焕新传习阵地

东华街道于2006年将滇剧团队引入席子营社区小剧场开展表演,作为社区一大特色亮点,其前身为振兴滇剧团,由竹派第四代传承人、滇剧表演艺术家孙曼华老师于1992年组建,剧团扎根席子营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小剧场后,为滇剧爱好者上演了众多经典的滇剧唱段和曲目。自2018年起,先后获昆明市、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滇剧传习馆”授牌。2022年,为解决剧场光照不足、团队需要自带音响等问题,盘龙区积极整合资源,投入30万元对“滇剧传习馆”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剧场滇剧文化氛围浓厚,有了专业的灯光、背景、音响和舞台,可以运用网络、多媒体开展表演和教学,迎来了更多民间滇剧爱好者参与观演,还吸引了京剧、越剧、花灯等其他剧种的民间艺术团队日常开展交流互促、以戏会友,共唱“盛世梨园”。

复壮催新 赓续滇剧血脉

为了让更多群众接触和了解滇剧,“滇剧传习馆”成立至今,一直坚持无偿演出、无偿教学,但依旧面临缺少优质年轻学员的问题。为共同做好滇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东华街道积极协调联系,多次邀请云南省滇剧院老师到“滇剧传习馆”表演授课,策划打造“流动滇剧传习馆”组织多场滇剧进广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线上线下观看累计超5000余人次,持续为滇剧增添“路人缘”。同时,活动也为“滇剧传习馆”吸纳了约百名滇剧爱好者参与学习表演,老师们从中选拔出多名爱好者进行系统教学,着重对5名滇剧“小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老师指导,目前已能够随团参与滇剧演出。除了演员,“滇剧传习馆”还引了10余名群众志愿者参与活动筹备和表演台前幕后工作,也有更多群众自发参与“滇剧传习馆”的演出录制和转发传播。

“看完老师们滇剧《铡美案》的表演,我觉得滇剧也很酷,所以现在是跟着孙老师学唱腔。” 新迎三小的“小传承人”介绍到。“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丝竹和鸣奏出民族强音,一方戏台演绎古今故事。” 现在,在年轻人的手里,滇剧开始以另一种方式“热”了起来。


以“智”护树 焕发滇剧生机

席子营“滇剧传习馆”力求突破。一方面,紧扣当前主流思想,融入现代故事,积极创作滇剧新品。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征询群众意见改良演绎效果。比如发现有群众不爱听滇剧的原因是听不懂唱词内容,为了更多群众能听进去滇剧、听懂滇剧,“滇剧传习馆”积极加强画面背景融入和增加字幕辅助观众听词看剧,配合改造后的灯光音效,新的演绎形式让观众更好的与戏剧剧情形成“时空同步”。

在宣传方面,采用目前年轻人喜欢的抖音、小红书、B站等媒体平台,探索采用H5、vlog等新颖的方式发布教学信息、演出资讯、剧目介绍、艺术家风采等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制作专题节目、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宣传滇剧。

“滇剧传习馆,是我们的骄傲。”生活在席子营社区的赵大爷激动地说,“尽管他们面临着经济困难,但仍然坚持公益演出,无偿培养小演员。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家的孙女也在这里学习滇剧,我希望他能继承这份传统,将滇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