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底,五大行政区首脑调入中央任职,这五人被董必武称为千里驹,所以被称为“五马进京”。五马进京之一的邓子恢进京后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后来还高居国务院副总理之职。
邓子恢和毛主席也有很深厚的友谊,曾在毛主席有难之时倾全力相助,他对我国贡献很大,可是为何1955授衔典礼上却没见他授予军衔?他又为我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一心为农民谋利
邓子恢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山村里面,家境贫困,家里还有兄弟姐妹总共8个,他是家里的;老二。邓子恢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是他们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所以就算自己挨饿,都要送喜欢读书的邓子恢进学堂读书。不幸的是邓子恢13岁时母亲患病,但是因为家里实在无钱治疗去世了,父亲继续坚持供养邓子恢读书。
邓子恢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更加奋发学习,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在上学期间,邓子恢接受到了进步思想,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十分感兴趣。辛亥革命之后,邓子恢还去参加了一些爱国的社会进步团体,进一步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后来中学毕业后,邓子恢在1917年考取了公费去日本深造的学习机会,被派送到日本留学。
可是就算学费是免费的,但是日常支出需要自己支付,家里实在穷困潦倒无法支持他继续留学了,他必须回家帮忙养家糊口,于是一年之后无奈之下他只能辍学回国了。回国之后的邓子恢为生活四处奔波,也让他有机会了解到了最新的时事,并有幸接受到马克思注意的熏陶,从此他内心深处燃起了救民众于水火的愿望。
1918年邓子恢回到了家乡福建,在龙岩一小学任教,1919年开始秘密地从事革命活动,并且还担任了宣传部长。后来邓子恢还主动四处传播马克思主义,就算其中有过磨难也不曾放弃,依然坚持着为革命做贡献,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八七会议之后,邓子恢随毛泽东来到瑞金,他提出统一苏区财政,建立国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大发展了经济,为战争做了经济支撑。
1928年邓子恢开创了土地革命的先声,在永定溪南主持分田工作,在讨论分田政策时,发现分配土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闽西从来没搞过土地分配,所以该如何分田是个问题,邓子恢表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满足农民的经济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群众。随后他深入农村,甚至到每家每户去调研,另外还召集了有经验的农民开座谈会了解土地情况,最终听取了大部分的想法,制定了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
1930年邓子恢在南阳和毛泽东、朱德等80几位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了联席会议,邓子恢在会议上提出了土地革命中只重视人口平均分配,忽略了土地质量的好坏搭配,结果导致贫农全是不好的田,而富农全是好田,导致了贫雇农有意见。最后他说今年实施了一个新的政策,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抽肥补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场的毛主席十分赞同,还说这是一个创造,让我们土地改革更加完善。
1953年的时候邓子恢进京担任了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受委托前往南方各省考察农村合作化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地方在运动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级形式,强迫农民入社的情况,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邓子恢在第一次全国农村会议上便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出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要稳步前进,不能急躁冒进。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邓子恢细心地照顾到了每个农民的利益,他想到农民也需要生活吃饭吃菜,于是支持社员根据自己的意愿保留一部分土地。后来出现了一些取消自留地的做法,邓子恢坚持向中央建议恢复自留地,他还给毛泽东写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保留自留地的重要性。在这封信里,邓子恢用事实和数据相互支撑,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给主席阐述这个措施的合理性,获得了毛主席的认可,5%的自留地就此留下来了。
后来60年代初期,邓子恢积极倡导包产到户,但是当时大家对于包产到户的态度都不太赞同,甚至有人提出“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的观点。当时很多人干部都觉得事态不明朗,选择闭口不提包产到户,但是邓子恢坦然地说:我不怕,我不会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而不管农民的!后来一段时间里,邓子恢起早贪黑,只争朝夕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但是这次不走运的是最终反对包产到户,不过邓子恢依旧坚持,因此他还受到了公开批评。
后来被休养期间的邓子恢依旧心系农民,他的志向一直没有变,决定另找出路去研究改变农村的现状。尽管刚开始他多次向中央提取建议都没有收到答复,他依旧不放弃,后来还参加了近两年的”四清“运动。
关于为什么1955年的首次授衔没有邓子恢,那是因为1954年的邓子恢出任了国务院的副总理,因为当时按照规定,行政系统内部的人员无法参加授衔仪式,所有他只能错过这次授衔。
邓子恢一辈子风风雨雨,永远心系人民,是始终坚持原则和照顾大局的老革命家,那么他的私人家庭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私人生活
邓子恢一生有3任妻子,9个儿女,而且很有缘分的是他的三个夫人都是福建闽西龙岩人。第一位妻子是曹全地,她和邓子恢的感情很有浪漫色彩,据说是在一次盛会上两人相见,邓子恢对她一见钟情。当时才19岁的邓子恢迫不及待地要父母找人去替他说媒,不过前几次都被拒绝了,后来通过自己的坚持打动了对方,第二年两人就结婚了。长征时曹全地为了不成为丈夫的负担,和邓子恢选择了离婚,后来患子宫癌离世。
邓子恢的第二任妻子是黄秀香,也是一位革命人士,两人在一起革命的过程中相爱走到了一起,他和邓子恢一起参加了长征,但路上两人分开了,后来在一次战争里受伤并且被俘虏了,不久就不幸离世了。
第三任妻子是陈兰,可怜的她在小时候曾被送去当童养媳,后来和那个丈夫一起投身革命,没过几年丈夫被出卖不幸牺牲,而陈兰继任了丈夫的职位当了一名交通员。后来邓子恢建立一支游击队,她便加入了这个队伍,慢慢地两人相识相爱了,两人从此一起走过了36年,陈兰和邓子恢前两位夫人的孩子都相处得很好,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甚至在曹全地重病时她还常常去看望。
邓子恢每一任妻子都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令人感动,她们也为邓子恢分别生下了三个、两个和七个孩子。第一个妻子曹全地生了第一个儿子,名字叫做邓毅生,后来生第二个孩子时碰到龙岩后田暴动,只好四处躲避敌人,最后竟然只能在亲戚家的茅厕里生下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叫邓小梅。
一个月后妻子和孩子都被国民党抓去了,两个月才出狱,回家后1932年生下来第三个孩子,不过这个儿子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严重的肺病去世了。在两人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一起长大,解放后邓子恢将儿子接走,后来曹全地患病后将女儿也一起接过去了,从此一起生活。
第二任妻子生的第一个女儿是在瑞金生下的,不过没过多久就夭折了。之后在长征途中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为了孩子不跟着受苦,夫妻二人将孩子交给了林伯渠夫人范乐春,正巧他们也生了一个儿子,两个一起养大。后来范乐春又将两个孩子送去了堂哥那抚养,十几年后邓子恢和林伯渠一起去找自己的儿子,不过孩子年纪相仿,阴差阳错地认错了儿子。将儿子带回后邓子恢给孩子取名为邓苏生,林伯渠给孩子取名为林秉苏。
据说当时邓子恢观察孩子的长相早就发现了这个错误,但是他没多说什么,直到后来中央调查后才换回来,林秉苏改名为邓秉苏,邓苏生改为了林苏生。不过后来林苏生还是和邓子恢情同父子一般,甚至为了支持邓子恢又改名为邓苏生。
第三任妻子生的孩子就比较多,按时间排分别生下了邓淮生、邓湖生、邓汉生、邓建生、邓小莲、邓小燕、邓小兰8个孩子,不过第二个孩子不幸夭折了。所有邓子恢一共还有9个子女,还加一个样子邓苏生,陈兰一直将这些孩子都视如己出,细心地照料每一个孩子。
深厚友谊
邓淮生曾经回忆到:父亲进京后,某次参加天安门城楼一个大型活动,在活动休息期间,大家都邀请毛主席照相,父亲比较喜欢安静就自己坐在城楼边上休息,没注意这边的热闹。但是眼尖的毛主席一眼就看到了父亲,大声热情地招呼:“子恢,你也过来拍照吧。”于是,父亲就有了一张和毛主席以及几位老帅的合影。邓淮生还说这张合影后来已经成了家里最珍贵的传家宝了。
毛主席和邓子恢的深厚友谊还要从1928年邓子恢担任闽西特委书记时说起,当时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闽西作战,邓子恢无比兴奋,后来又因为情况有变,毛主席等人没来闽西。,直至同年5月22日两人在蛟洋见面了,当时的红军官兵平等,根本分辨不谁是普通士兵、谁是指挥员。邓子恢追上红四军后不断打听,这才见到了衣着简朴的毛主席。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了“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的毛主席便辞去了前委书记职务,在闽西的苏家坡休养。那段时间的毛主席处境非常不顺,同时还不幸患上了恶性疟疾,那段时间吃不进饭,瘦成了皮包骨,身体虚弱万分,在苏家坡的五个多月里,邓子恢对病困潦倒的毛主席关怀备至,想各种办法去弄来牛奶、白糖给毛主席补充营养,还倾其所有为毛主席炖牛肉汤、炖老母鸡,以补充营养困境中两人互相扶持,两人深厚感情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