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张大夫,您看这位老人家的片子。"护士小王轻声说着,将一份胸部影像报告递了过去,"这是从上海专程赶来的病人,听说拿了好几个医院的会诊卡才预约上。"
"上海?"年轻的主治医师推了推金丝边眼镜,目光在老人和报告之间来回移动。他的眼神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异样,仿佛被什么牵动了思绪。
01
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诊室外的走廊里,坐满了前来就医的患者。消毒水的气味和压抑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
林淑芳佝偻着身子,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她今年七十二岁,一头花白的短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身上的藕荷色衬衫和深灰色长裤都熨贴得一丝不苟。这是她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即便是看病,也要让自己保持体面。
"妈,您喝点水吧。"女儿周晓梅递过一个保温杯,担忧地看着母亲苍白的脸色,"您都没怎么吃早饭。"
林淑芳摆摆手:"我不渴。"她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诊室的门口,内心隐隐有些不安。上个月的体检报告显示"肺部多发性结节",让她彻夜难眠。
"妈,您别担心,王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周晓梅握着母亲布满皱纹的手轻声安慰道,"我托了好多关系才预约上,他一定能给您最好的治疗方案。"
02
林淑芳点点头,眼神却有些恍惚。刚才从诊室里出来的那位年轻医生,让她觉得莫名熟悉。那挺拔的身影,温和的眉眼,还有说话时微微前倾的姿态,都让她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一个人。
"您是林淑芳女士吗?"护士站在诊室门口喊道,"请准备一下,王教授马上就来。"
周晓梅连忙扶起母亲,收拾好手中的各项检查报告。林淑芳站起身,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差点跌倒。
"妈!"周晓梅惊呼一声,赶紧扶住她。
"没事,可能是今天起得太早,有点低血糖。"林淑芳勉强笑了笑,示意自己没事。
等候的时间总是漫长的。林淑芳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记忆如同开闸的洪水,将她的思绪冲向了五十多年前那个遥远的春天。
那是1969年的三月,她作为知青来到黑龙江省双河村。寒风中,她和其他年轻人一起站在村口,看着来接他们的拖拉机缓缓驶来。
"同志们,欢迎来到双河村!"一个温和的男声传来。那是她第一次见到孙建国,年轻的乡村教师,眼神清澈,笑容温暖。
03
后来的日子里,林淑芳慢慢适应了农村的生活。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就去村里的小学帮孙建国批改作业。油灯下,两个人的影子投在泛黄的墙壁上,渐渐靠得越来越近。
"淑芳,你的字写得真好。"孙建国经常这样夸她,"比我这个教书匠都强。"
"我爸以前是语文老师,从小就要求我练字。"每当这时,林淑芳都会低着头,掩饰着脸上的红晕。她知道,自己的心已经悄悄地动了。
那一年,她二十岁,孙建国二十三岁。在北国的寒冬里,一段青涩的感情悄然萌芽。他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月光下散步,在杨树林里谈天说地。她记得孙建国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甚至连说话时微微皱眉的样子,都深深刻在了心里。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淑芳,等春天来了,我们就结婚吧。"孙建国的话语里带着坚定,"我已经跟队长说好了,到时候分给我们一间房子。"
林淑芳的心跳得厉害,她正要开口,村里的通讯员就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打破了这温馨的时刻。
04
"林知青!林知青!"通讯员的声音带着急促,"上海来电报,你母亲重病,让你赶紧回去!"
那一刻,天地仿佛在她眼前旋转。她甚至来不及告诉孙建国自己已经怀有身孕,就匆匆收拾行李踏上了返沪的路。临走时,孙建国一直送她到村口。
"我等你回来。"他说。
可是命运弄人,回到上海后,母亲的病情比想象中更严重。一边是生命垂危的母亲,一边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爱人,林淑芳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林女士,请进。"护士的声音打断了林淑芳的回忆。
走进诊室,她突然愣住了。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年轻医生的侧脸上。那熟悉的轮廓,那温和的眼神,那说话时微微前倾的姿态,竟与五十年前的孙建国如此相似。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雪夜。
"您好,我是王明远。"年轻医生温和地说道,声音也带着一丝似曾相识的温度,"我看了您的片子,建议做个正电子扫描,这样能更准确地判断结节的性质。"
05
林淑芳的心猛地跳动起来。这声音,这表情,就连说话时微微皱眉的样子,都与孙建国一模一样。她感到一阵眩晕,仿佛过往的时光在这一刻突然坍塌。
检查结束后,王明远递给林淑芳一杯温水:"林阿姨,您是从上海来的?"
"是啊,你怎么知道?"林淑芳的声音有些颤抖。
"去年我去过双河村义诊,那里的老支书给我看过一张照片,是一位上海知青的。"王明远停顿了一下,目光中带着一丝探寻,"照片上的姑娘,和您年轻时很像。"
林淑芳的手微微颤抖:"老支书...他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