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和平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青铜雕像,雕像中的少女,生有美丽的翅膀,站在山峰上,高举双手,挥舞着头巾,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她的故事。



这位少女,就是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她被尊称为中俄友谊的和平天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勇敢女孩儿的故事。

1928年2月18日,嘎丽亚出生在绥芬河,她的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母亲菲涅是俄罗斯人。



在嘎丽亚妈妈十六岁的时候,她跟随家人跨境来到中国滨海边区,年纪尚小,人生地不熟,菲涅就只能在当地的俄国人家中做女佣。

而此时,嘎丽亚的父亲张焕新刚好从山东跑到东北这边做着毛皮生意,恰好又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就这样,一个山东小伙子和一个俄罗斯小姑娘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帷幕。



张焕新和菲涅连续生了两个儿子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掌中宝——小女儿嘎丽亚,毫无疑问,从小,嘎丽亚就生活在一个满是爱的家庭环境中,她的父母、两个哥哥都把她当作珍宝来疼爱。

童年的嘎丽亚,就是一个混血的小公主,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不仅在家中备受宠爱,在外面也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



场景模拟 取自网络

嘎丽亚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里面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在绥芬河这个中俄边境的小镇上,嘎丽亚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也让她从小就学会了尊重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嘎丽亚逐渐展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因为家庭原因,她从小精通中文和俄文,除此以外,嘎丽亚还自学了日文。



这种多语言的能力,在当时的绥芬河小镇上可谓是凤毛麟角,嘎丽亚靠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成为了小镇上的“小翻译”,帮助邻里乡亲们解决了很多与外国人交流的难题。

嘎丽亚的语言天赋,不仅让她在小镇上赢得了“语言小天才”的美誉,更为她日后的壮举埋下了伏笔。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欧洲战场上的纳粹德国已经投降,而在亚洲,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仍在中国东北以及太平洋战场上垂死挣扎。

在中国东北的天长山,日军依托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工事,与苏联红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日军在此处挖掘了极其复杂的庞大工事,使得这里成为了易守难攻的日军据点,苏军虽然多次发起冲锋,但都被日军凶猛的火力所阻挡,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



8月9日,苏联红军攻克绥芬河城区,但日军残部挟持部分中日妇女和儿童,退守天长山要塞,仍在负隅顽抗。

考虑到要塞中还有很多无辜的妇女儿童,苏军决定放弃炮攻,上山劝降。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劝降可不是说说话喝喝酒就能办到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对方的枪子儿,说着听是劝降,可实际上有一半的几率都回不来。



据人民网记载,日本法西斯一直以虐杀为喜好,在东宁的要塞,苏军也曾派出一名代表前往劝降,然而最后等来的却是日本人的残忍杀害,不但舌头被割掉,手指也全部被切除,只留下一根大拇指。



而在绥芬河,嘎丽亚之前苏联红军也找过一名翻译去劝降,那人一走到洞口,就被日本人砍了头,有去无回。

不仅如此,这个劝降的人不仅得懂俄语,还要会说日语,这么重要的人选,谁去呢?苏联红军问着人群中有没有谁会说日语。



这时候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了嘎丽亚,最后,因嘎丽娅懂中、俄、日三种语言,她成为了劝降行动的最佳人选。

8月11日,嘎丽娅作为苏联红军的军事翻译,手持白旗,在红军的掩护下,登上天长山要塞对日军进行劝降。



在上山的路上,嘎丽亚经过了母亲身边,此时的菲涅早已经开始痛哭流涕,她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到底去做什么,她只知道嘎丽亚在往狼窝里走。

但是看着嘎丽亚眼中坚定的神情,想着山上还有那么多被挟持的父老乡亲,菲涅说不出拒绝的话,她流着泪,解下头上的红色头巾,温柔地披在嘎丽亚的肩上。

此时她还不知道,这小小的红头巾,竟然是女儿为自己留下的唯一的物件。



然而,狡猾的日军禁止苏军劝降小分队接近谈判地点,只允许嘎丽娅一人单独与日军谈判。

从嘎丽亚上山,到苏军对日本人开炮,期间隔了整整一天。

在这一天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嘎丽亚究竟遭到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嘎丽亚一共劝降了三次,却全部以失败告终。

最后,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根据苏联的老红军会议,在最后一次劝降的时候,嘎丽亚一个人上前与日方交涉,然而三个多小时后,兵营内传出激烈的争吵声,最终只传来一声枪响。

当然,也有人推测说,日本人对着嘎丽亚假意投降,博得嘎丽亚的信任,但是在嘎丽亚把信息传递回大本营的时候,他们又迅速反悔,对苏军进行攻打。



炮火来来往往,枪弹也从不留情,也有可能,嘎丽亚是在这漫天盖地的战火中不幸被误伤殒命。

无论是哪一种猜测,最终嘎丽亚确实再也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了。

在绥芬河的深山里,她永远只能与树木和无数死于日军手下的遇难者长眠了。



嘎丽娅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在她遇害后。

苏军调集重炮连续三昼夜轰炸天长山要塞阵地,最终击溃了日军,绥芬河最终得以解放。

而得知了消息后的嘎丽亚家人却如遭雷劈,悲痛的缓不过神。



战斗结束后,嘎丽娅的家人和朋友们多次上山寻找她的遗体,但始终未能找到。

他们翻遍了天长山的战场沟坎,甚至翻过被炮震得七窍流血的尸体,也见过几名一字排开自杀的兵卒,但就是没有嘎丽亚的影子。

最后,他们只在树丛中,找到了嘎丽娅临行前母亲为她戴上的红头巾。

在后来的日子里,嘎丽亚的家人连续多年向各处致函,试图获取关于嘎丽亚的消息,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不仅如此,嘎丽亚协助苏军劝降日军的事件真相,也一度被尘封在历史中。

直到1984年,绥芬河市地方志编研室编辑孙伯言,在一份20世纪60年代的公安档案中,偶然发现了女英雄嘎丽娅被尘封数十年的悲壮故事,这才揭开了嘎丽娅的遇难之谜。



孙伯言知道嘎丽亚的事迹后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关于嘎丽亚的更多信息。

可惜由于当时档案记载较少,且嘎丽亚的家人已去世,他的调查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但他没有放弃,到处托人打听、查阅历史资料,逐渐还原了这个悲壮又动人的英雄悲歌。



孙伯言将嘎丽亚的事迹整理成文章,并在绥芬河当地报纸上以小说连载的形式发表,越来越多的绥芬河人民再次了解了这位英雄少女的故事。

嘎丽娅的事迹,在绥芬河家喻户晓,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少女,绥芬河市于2007年策划并修建了嘎丽娅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坐落在绥芬河市内铁路大桥东小河边和平公园内,由俄罗斯三位艺术大师设计,历经6年建成。

纪念碑上,嘎丽娅的形象栩栩如生,她回首向家乡亲人告别,迈步转身向天长山奔去,左手向天长山挥动头巾,象征高扬和平旗帜可以平息战事。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嘎丽娅英勇事迹的纪念,更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后面更是获得了俄罗斯总统普金的热切回应。

2009年10月8日,纪念碑终于落成,成为绥芬河的重要标志建筑,2014年7月1日,黑龙江省民政厅追认嘎丽娅为烈士,并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她学习。



嘎丽娅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少女,更是一位和平的使者,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

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嘎丽娅的肖像走进了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热情欢迎。



如今,嘎丽娅的雕像和纪念馆已经成为绥芬河的重要景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聆听嘎丽娅的故事,感受她所传递的和平与友谊的精神。

嘎丽娅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永恒象征,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位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永远铭记那段苦难的战争岁月。



参考资料:

人民网——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人民眼·本期聚焦·抗战记忆) 2015-05-04



新华社——不能忘却的“和平天使”——记中俄友好“信使”嘎丽娅 2024-05-21



到时只剩一块头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