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鉴宝活动因其新颖性和互动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近期一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网络直播鉴宝合法性的质疑。一名男网友在连线网络主播听泉赏宝时展示了一把“巴剑”,听泉赏宝称“巴剑”是真的,并判断为战汉时期的文物。该网友随后自称“从博物馆拿出来的”。随后,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部署开展相关违法违规内容专项整治行动,对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存在的涉嫌为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便利或帮助,以“寻宝”“探险”“天价”为噱头,歪曲考古工作价值、违法违规鉴定、误导公众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那么,在法律视角下,网络直播鉴宝可能存在哪些法律责任需要注意?
一、主播资质
目前,许多主播以公益鉴宝的名义进行直播,以传播文化为宣传点,但其中不乏缺少专业资质的直播,部分主播甚至还存在学历造假的情形。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直播内容的专业性,也增加了法律风险。如果鉴宝直播间仅涉及鉴定,并没有进行直接买卖,或相应的买卖在第三方进行或者买卖双方私下达成一致,那么直播行为本身并不违法。
但是,一旦主播或机构在直播平台上进行文物鉴定并涉及收费或经营活动,根据《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则其必须取得艺术品经营备案证明。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第五条,设立从事艺术品经营活动的经营单位,应当到其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并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到其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则其必须取得艺术品经营备案证明。
此外,由于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鉴别,仅凭直播间的直观辨别就认定其是否属于文物显然并不合理,这些信息也不能完全替代专业鉴定机构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
二、刑事责任
如果说主播资质可能是起点的“排雷线”,那么直播期间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就是鉴宝主播的“高压线”了。
在直播连线中,如果出现涉嫌违法的内容,主播本人通常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主播在鉴宝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包括:通过线上网络宣传为线下倒卖文物提供帮助,包庇或纵容非法获取、展示、买卖、转让文物,以及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便利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此外,如果在直播间以“文物”“古董”等名义贩卖虚假制品,主播还可能涉嫌欺诈、诈骗等刑事犯罪。
例如,张先生在直播间被“限购”、“骨折价”等诱人的宣传口号所吸引,购买了几十件塑料仿冒的古董碗碟,前后累计花费三十万余元。犯罪嫌疑人通过编造虚假故事、骗取当事人信任等方式,诱使张先生等人购买假冒古董,从而非法牟利。
更进一步说,如果复制的文物被冒充为真品进行销售,且涉及的金额达到一定标准,这种行为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一旦被定罪,相关人员可能面临罚金、没收财产、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事责任。
因此,对于平台与MCN机构而言,应当注意审查主播的资质,或能够确保其与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鉴定机构合作。
其次,平台应严格审核主播贩卖文物的来源,细化管控与违规鉴别标准。对于无法提供合法来源证明的“文物”,应当严禁在直播中展示,若发现疑似非法文物,立即报告警方和相关部门并配合调查。
畅森律师告诉你
总之,直播鉴宝活动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主播和平台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直播内容的合法性,避免因缺乏资质或不当行为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避免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在直播鉴宝的热潮中,主播、平台和消费者都应提高法律意识,避免触犯法律红线。只有合法合规的直播鉴宝,才能既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又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