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进入下沉工作阶段,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始关注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第三方机构。
11月初,中央环保督察组集中通报了首批典型案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首次发现尾气检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在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中,督察组在湖北抽查了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结果发现它们均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在上海,部分检验机构未建设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检测线,缺乏相应的检测能力,却仍违规为重型柴油车出具多份检验报告……
为了逃避监管,这类机构可谓费尽心思,层出不穷。
“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可以说70%的在用燃油车的尾气检测结果都不合格。”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一位汽修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全国各地的检测站都曾出现过造假现象,否则根本无法维持运营。”从最近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情况来看,行业人士反映的问题显然并非无的放矢。
今年7月,《新京报》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暗访时发现,一些行驶里程较长、年限较老的老旧车辆在进行尾气检测前,工作人员使用外接屏蔽器,将车辆与OBD(车辆诊断系统)检测仪连接,以便让检测仪读取到经过篡改的车辆信息,从而达到通过检测的目的。这种造假手段可能在全国各地的第三方机构中普遍存在。
为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的造假行为,自2024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关于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需与相关主管部门协同,严厉打击不执行国家标准、篡改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对于发现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机构,将依法撤销其检验资质,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如涉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犯罪行为,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通知》发布后不久,上海、安徽等地迅速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也随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检验机构严格落实检验流程的视频监控,确保检验线前后的视频能够清晰记录车辆前部车牌、排气管及尾气采样管的全过程,并要求检验设备使用的计算机专机专用,不得安装与排放检验无关的软件。安徽省则从源头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生产、销售企业,同时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计划依法查处一批重大案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效应,确保第三方机构不敢、不能、也不想造假。
此外,部分省份已将整治要求传达至地市一级。例如,晋中市结合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要求,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拉网式”的排查,严厉打击三类弄虚作假行为,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机动车检测造假进行重拳整治,保持高压态势,确保“铁腕整治”落到实处。11月11日,全国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座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强调要突出重点,聚焦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和签发虚假维修合格证等问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问题发现的精准度。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刑事的典型问题主要通过大数据排查、监管平台远程巡查和现场检查等渠道发现。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及相关机构将愈加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