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立足地方文化禀赋,围绕文化振兴这一主题,深入挖掘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和地方农耕文化,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阵地功能化、文化人才专业化、文化活动多样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文化之翼”,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实现“文化圆梦”。



强化阵地建设 营造文化氛围。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建强阵地和开展文化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工程。按照一个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七个一”标准,建成投运了2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实行免费开放,使群众乐不出村,娱不远行,活跃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陶冶精神情操。在26个行政村、镇机关、镇区等精心绘制长短不一、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德孝文化墙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元素,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真正将孝道融入乡村文化生活,教育和引导人们,这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农村群众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既扮靓了美丽乡村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道德墙。

深挖“本土元素” 唤起“文旅乡愁”。对源于明末的唢呐艺术进行挖掘,探究唢呐艺术能够在券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独特的风格绵延数百年,经久不衰,响彻方圆几百里的原因,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借助文化振兴成立了二十多支唢呐队,在节日期间演出了《百鸟朝凤》、《抬花轿》、《朝阳沟》、《李双双》、《十八板》等节目,刘旭唢呐班、王全胜唢呐班代表方城县参加了南阳市第二届唢呐状元擂台赛均获得了金奖,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精气神,而且通过融入现代文明对唢呐艺术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赋予唢呐新的生机活力。推动各村编写村史,完成券桥镇志初稿编写工作,弘扬史志文化,唤醒乡愁记忆。

聚力队伍建设 增强文化力量。汇聚乡土类人才力量,组建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完善全镇文化文艺人才发展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级农家书屋为乡村文艺人才提供“订单式”培训,通过举办文化文艺活动、学习培训班、外地采风等活动,提升骨干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社区化、社会化建设,加快“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组建券桥镇丰年文化合作社,25个行政村设立文化合作社分社,吸纳券桥镇和埠口村唢呐班、袁庄和马庄等村广场舞队、小营村和韩庙村旱船班、腰鼓队,沈营村舞狮队等,搭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乡创美拍”和文化巡演活动 。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教育基地。券桥镇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文化品牌。券桥镇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1928年3月,中共南阳特委在券桥镇沈营村成立,南阳党组织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小长征”途经券桥,进一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8年5月31日,刘伯承在券桥设立了宛东战役前方指挥所,及时掌握战场演变,保证部署的正确执行。1948年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券桥镇崔庄召开方城会议,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员亲自参加并作重要讲话,为夺取中原战场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券桥镇注重讲好红色故事,把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成投用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方城会议旧址纪念工程,建设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王炳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