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即追随孙中山革命。1925年初,孙中山一手组建的建国粤军奉命东征,讨伐陈炯明。这时叶剑英担任粤军第二师参谋长。他和二师师长张民达率师一鼓作气从潮汕平原进入兴梅盆地,攻占梅县。
梅县这个古老的嘉应洲城,此时已是阳春季节。人们满面春风,喜气洋洋,热烈欢迎东征军的到来。
东征军进入梅县,叶剑英奉广州留守大元帅府命令任梅县县长,率二师直属队留驻梅县。
一、时过若干年,至今日在梅县仍然流传着叶剑英励行德政、除暴安良,不受贿、不收礼,廉洁奉公的许多故事
叶剑英刚到梅县整天忙着指挥东征军继续追剿叛军残余,处理军务。他虽然做了几天县长,还没有正经八摆地坐在县衙里理事。然而,“县知事”总是要升堂理事的。一天夜晚,他踏着月色来到嘉应洲古老的县衙。后面跟着一个护兵。走进大门,看门的并不熟悉这位新县令,也不理睬。叶剑英穿过百米通道,走上高高的县衙大堂,中间是过去县知事审案的“暖阁”。这里依然残留着雌梁画栋,气态凝重。虽然“明镜高悬”的金医亦不复存在,但在两旁黑漆柱子上依稀可见“欺人如欺天毋自欺”“负民即负国何忍负”的楹联。
那个护兵是个文化不高、没见过世面的乡下青年,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不时地问这问那,叶剑英一边走一边向他解释:这里是过去的“迎宾厅”,县太爷接待达官贵人的地方,那里是“衙皂房”,县衙役停差的地方。一边指点一边告诉他说:“官府衙门朝南开,膜里没钱别进来。穷人告状总是要吃亏的。像包公、海瑞那样的青天大老爷没有几个人。”护兵说:“参谋长,你如今当了县官,就是青天大老爷,要为民伸冤。”
他们说着来到县衙的最后院里,只见那里是一排“狱房”。叶剑英以为牢房里已经没有人,不料走到跟前一看。门房还坐着几个人看守在那里打瞌睡,牢房里还关着好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梅县光复了,监牢里还关着老百姓。坐牢的人看到当官的,后面还跟着护兵,一时也摸不清头脑。还是护兵机灵,他走进前去说:“你们不要怕,这是新来的叶县长。你们不认识吧?”看守只听说,没见过面,肃然起敬。“犯人”们听说是新县官,见他面色和善,便一个个喊起冤来。女监里单独关着一个年轻女子只是流泪,并不搭言。胡兵见她一身村姑打扮,虽然披头散发,但面目端正,便止不住上前问道:“你犯了什么法呢?”旁边一个女看守答道:“她犯的是奸情案子。”
“什么奸情?”叶剑英觉得有点蹊跷。正待要问,只听那年轻女子说:私冤枉啊!他们存心欺侮好人!”接着便哭诉冤情。
原来她是个童养媳,比丈夫大10岁,在夫家受尽屈辱折磨。后来邻家的男青年跟她相好,要出钱娶她,夫家硬是不允,她即与相好的私奔。夫家告状,被捉回来,关进监牢。
叶剑英问看守是不是实情,男女看守都说是,实在怪可怜的,人都快被逼疯了。叶剑英最痛恨童养媳制度,从前他妹妹也被卖作童养媳。此刻,面对这个旧礼教的牺牲品,他心里极其反感,果断地做出决定,让那个女看守放人。女看守既同情“犯人”的遭遇,又乐得落个清闲,马上打开牢门。那个年轻女犯,一下子愣了神。开始还有点不大相信,看守说:“县长下令,你还不快走!”只见她扑地一下跪倒在地,千恩万谢。叶剑英听说她家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便拿出两块光洋,送她上路。其余的犯人见此情景,都高呼“青天”,也纷纷要求出监。叶剑英让他们等一等,待问清案情,再做处理。
他再也没有心思浏览县衙了。急忙赶到大堂正厅,连夜召集留守的几个旧县府人员询问旧县府的监狱情况。他在灯下翻阅旧卷宗,清理了错判的案件,第二天就把几起错案都纠正了。
二、叶剑英强除恶僧
梅县境内有许多寺庙。离梅城东北140里,靠近福建上杭地界,有一座王寿山。形如殿角,山水幽奇。山上有个广福寺与梅县阴那山的灵光寺齐名。梅县诗人丘逢甲曾有《王寿山》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
眼底闵山与粤山,
霸图山色有无间。
老僧不管人间事,
黄叶满林秋闭关。
奇怪的是,这座寺庙的“老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并不是“不管人间事”,而是为非作歹,大管人间事了。那个和尚头,不知从哪里搞到一个望远镜,从山上的密室往下看,看到达官贵人,名门闺秀骑马坐轿上山进香,他就提前告诉拜佛的人说,方才佛祖显灵,告诉我,等一会儿山下有个骑马的官人来进香,你们运气好,可以“马到成功”。于是让众僧做好准备,然后迎出山门。这个“提前量好的消息非常灵验,从小和尚和那些善男信女的口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迷信他是佛祖再世,能“显灵,”能治病,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岂知他是个人面兽心的恶僧。表面上晨钟暮鼓,早功晚课,“慈悲为怀”,暗地里欺压民众,敲诈勒索,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天长日久,附近的老百姓不堪其苦,就告状到县衙门。这和尚头广用银两,疏通宫府,反将告状人逮捕间罪,自己落个逍遥法外,继续作恶多端,祸及梅县东北各地区。百姓恨之入骨。
王寿山附近的受害乡民听说东征军到了梅县,来了“革命县长”,就联名写了一张状子,派人到县政府投诉。叶剑英早耳闻王寿山有个恶僧,鱼肉乡里,见了状于火速派人调查。那个和尚头,听说此事,又玩弄故技,派出心腹到县里上下打点,特意给县长送来300块光洋。他满以为这次送的钱多,保险可以过关。“三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哪有当官不贪财的呢?县府下而一个旧职员,见了银元,悄悄地向叶剑英的护兵说,你劝县长收下吧。那个护兵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元,也有点动心,就劝叶剑英收下,作为县政府的开支花销。
叶剑英严词批评他说:“我们干革命要为民除害。哪能接受贿赂呢?那个和尚如果是个好人就不会送礼了。”接着,他找来那个送礼的寺庙管事,严厉地训斥道:“你们的案子,政府正在审理。你回去告诉老和尚,要老实交代罪行,规规矩矩,叛依佛法。他用300块大洋是不能赎罪的。若想买我,更是妄想!我是一个军人,是个为人民做事的县长,别说300块,就是3万块大洋也休想打动我的心!”
说罢,将光洋悉数退回。和尚头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打听到叶剑英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便托人找叶剑英母亲求情,说什么“佛门弟子要为高僧做善事,一世造化。”叶剑英知道了,向妈妈讲了恶僧的罪行说:“和尚有好人,也有坏人。这个和尚民愤极大,是披着袈裟的恶狼。我小时候常听你和伯母讲清官除霸的故事,现在我做县长,要当清官为人民除害,不能当贪官,坑害百姓。阿姆会赞成的。”
妈妈听儿子一说,知道了实情,后悔地说:“阿姆不管你们公家的事,你就秉公去办吧!”叶剑英经过调查审理,证据确凿,觉得不杀不足以平民债,于是将那个和尚头捉拿归案,召开公审大会,当众宣判他的数十条罪状,就地正法。众人无不拍手称快、扬眉吐气;土豪劣绅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叶剑英故乡雁洋有个叫赖宾庭的人,家庭负担重,因向一个乡绅借款,高利盘剥,还不起,跑到南洋躲债。赖的妻子找到叶剑英的母亲,想求县长出面说说情,减缓利息,让丈夫从南洋回来。“钻伯母”让她自己去说,她不好到县衙门去求情。赖的妻子听说要送礼,又送不起,有人劝她“钓两尾鱼就可以了。”她果然提几尾鱼跑到县政府来见叶剑英。叶剑英听了,很同情,让她把鱼带回去自己吃,即刻派人找来那个乡绅说。“都是乡里人,不要利太重,你放高利贷是不合法的。按正常利息先把本还上,怎样?”那个乡绅看县长来通融,给了很大的“面子”,索性作个人情,只要个本,连借据也奉还了。赖妻一直记着这件事,告诉她的子女世世代代不要忘了叶县长的恩德。
三、叶剑英励行德政,除暴安良,不受贿,不收礼的事很快在梅县传开,都说他是个革命的“清官”
有些人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主动向他说三道四。有一天走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同学,直呼其小名,老远打招呼:
“宜伟哥,你当了县长,不骑马,又不坐轿子,怎么连屋也不起呢?”
“我是个走马官,哪里顾得上!”
“哎,人家可不都像你,赚够了钱,正在筹划起屋。”
“你说的谁?怎么回事?”
“随便说说,莫当真,你有空儿查查就明白了。”
叶剑英听出话里有音,回到县府一查,果然发现有个协助他料理财务的人挪用公款100多块光洋,准备自家盖房子。类似贪污受贿的事还有几起。
叶剑英很恼火。立即召集政府有关人员讲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说明新政人员要革除时弊、赚洁奉公的道理。他没有训斥人,耐心地说:
“我们要做清官不容易,要清廉,就得清贫,不能贪污。
‘贫’和‘贪’字只差一个‘点’,这一个‘点’可有天地之别。”接着,叶剑英继续开导说:“孙中山先生讲的民权、民族、民生,就是要我们为国计民生造福,清清白白的做人办事。那种贪官污吏,我们是决不允许,而且要法办的。”他收住话头,望了望众人,恳切地说:“我们这里也有贪污受赌这类事,希望把赃款自动交出来。”那个挪用公款起屋的人自惭形秽,会后立即把100块银元退回来,并向县长做了检查。
叶剑英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还协助师长张民达清剿和防范逃窜闽翰边境的陈逆叛军,同时深入底层,体察民情。有时微服出访,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有一天,他漫步在街头,听到一老一少在小声争议。
年轻的说:“当兵的不讲理,把我卖的那担粮压了价,要找‘长官’去评理。”
年长的说:“不要去了,他们给你一串钱就不错啦,从前的兵是抢粮,如今的总算给了钱,当兵吃粮是常理。”
听道这里,叶剑英就停下脚步,同道:“当兵的买粮,当然应该照价付钱,现在是革命军,更该讲理。你们种田收一点谷也不容易呀!是哪个买的粮,咱们去找他们去!”
两个人打量了一下叶剑英,虽然不知道他是县长,但看他后面跟个年轻的,约模是个有身分的。年长的怕事不动弹。年轻的迟疑了一下,就领着叶剑英朝那个买粮的连队走去。到了连队,叶剑英让年轻人在外面少候,自己去找连长。经过自我介绍,说明来由,连长知道是叶参谋长驾到,马上把司务长喊来,训了一通,让他把少给的钱补还给人家。
那个年轻人拿到钱以后,连声道谢。临走时悄悄问:“这位长官是谁?”当他知道是叶县长,转身跑了回去,向叶剑英深深鞠上一躬说:“县长!你真是老百姓的青天大老爷!”叶剑英连忙握住他的手说:“我不是老爷,是为百姓当差的,我们的革命军队和‘陈家军’不一样,不准欺压百姓,这是有军纪的。今后不管哪一个找你们的麻烦,只管找我好了!”
四、叶剑英担任县长期间,励精图治、除弊革新,尤其容不得旧军队欺压百姓的恶劣作风
他每天工作无论多么紧张,总要抽出一点时间去巡查军队驻扎悄况,一来关心部队生活,二来检查群众纪律。
有一次,他巡查营房时,刚走到一家门口,听到屋里吵吵嚷嚷的,进去后,双方都不说话了,都给“长官”让座。他便耐心问起房东,开始谁也不说话,后来房东知道了他是县长,又被他亲切的客家话感动了,便讲明原委。原来房东有一间准备婆儿媳的“洞房”,被一个姓黄的营长占用了。于是他找那个黄营长,以严肃又和蔼的口气劝他握家,说:“黄营长,如果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住的地方去。”营长不好意思很快搬出了“洞房”。
叶剑英在二师的军官会议上,举出他在巡视中发现军民关系方面好的和坏的典型事例,要求部队严格执行东征军政治部提出的爱民公约,要买卖公平,不侵犯百姓利益。在他的整饰下,二师驻军秋毫无犯,爱护百姓,受到梅城群众的赞扬。他在梅县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绩至今仍传为佳话。
叶剑英在县里处理完公务,本想抽空返回雁洋老家去看望一下寡居母亲和叔伯乡亲们。不料,母亲和几个远房的伯父、堂弟已经找上门来了。
雁洋故里的亲人们听说叶剑英当了县长,奔走相告,喜形于色,都为叶家出了个县官而自豪。特别是他的几个远房的伯父兴奋得几夜睡不好觉。他们连夜怂恿叶剑英的母亲“钻伯母”,雇请了几乘轿子,同“钻伯母”一起带着子侄,前呼后拥地赶往梅县县衙。
叶剑英听说母亲和伯叔们来了,快步迎出门外,热情打招呼。他看到老母,想起父亲去世后这几年家事全靠她一人操劳,不免内疚地说:“阿姆,我本来打算回家看看的,因为公务太忙,抽不开身,倒叫您老人家辛苦了!”
“阿伟,我晓得的。都是伯叔们嚷嚷要来。他们是想借你的光,谋个一官半职的。”母亲看着全副戎装的儿子,兴奋得热泪纵横。
叶剑英明白了家人们的来意,便先安顿母亲到后院,然后来同叔伯们叙话,自己出钱请他们吃了顿便餐,寒喧一阵之后,表过谢意,客气地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这里又不是叶家祠,你们来这么多人,会误事的。”
“阿伟,你当了县长,这时我叶家祖坟冒了青烟。今天我们来,一来是想送钻伯母来看看你,二来是想让你在县府找个事做做。”一位远房伯父带头陈词。
叶剑英皱起了眉头,想了想,耐心地说:“封建时代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家出了个当官的,亲朋故旧全都沾恩感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是实行孙中山先生遗教的革命政府。与过去的县衙门完全不同。不能随便安插人,请伯叔父谅解。”
众人大失所望。
“你是一县之长,只要说一句话就行了。”
“那不行。新政府不能搞裙带关系。我是县长,更不能带这个头。”叶剑英继续开导:“再说,旧县政府留下一些职员,还要择用;新任官员必须信仰三民主义,肯为老百姓做事的人。除此之外,还得具备一定才干,要经过考查,量才录用。”
叔伯们还是通情达理的。有一个远房的伯父能写会算,粗通文墨,一再要留下,叶剑英无奈只好答应他再与政府有关部门商量商量再说。经过政府考察,事后通知他到离乡20多里路的松口镇,当一名“猪码”(屠宰征收税员)。那个伯父不大高兴。叶剑英劝说:“这个差事还是争来的,如果不愿做,还是回家做农事吧!”还有个堂叔向叶剑英借点公款帮助起屋。叶剑英耐心地向他讲县政府有人用公款起屋的事,劝他回家了。
叶剑英不为亲友谋官的事得到众人称赞,但也招来个别亲属的非议。在叶家祠内曾经贴过这样一副《同祖宗》的楹联:
虎头山上英雄树,
英雄树开英雄花。
花开时节蕾满树,
为何不见花接花。
这首打油诗一直流传下来,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叶剑英不以权谋私,不搞“花接花”的接宗传代的干部路线。由此联想到,半个世纪以后,1973年,他给海军领导同志写的另一首诗。
沧溟列舰耸层楼,
王濬年高彐满头。
应向青年寻后继,
不拘一格莫嫌仇。
这里,叶剑英劝诫我们选拔年轻接班人,不但要不拘一格,而且要做到不尚亲疏,不讲恩怨,不计旧恶,这是多么公廉纯正的思想风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