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三代都是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逐渐汉化的过程中,他们接受了中原传统的玉文化,并将自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和理念融入进去,从而制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玉器,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别开生面。

本文节选自新近出版的《“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作者详细梳理了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玉饰到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再到明清时期的玉雕艺术。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刊发。


金·青白玉鹘攫天鹅佩

青白玉鹘攫天鹅佩,金代,长7.5厘米,厚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青白色玉质,局部有黄锈色斑沁,体呈扁平的椭圆形。正面是弧凸状,镂雕一天鹅藏于荷花丛中,一只海东青俯冲而下,作追逐状。背部为椭圆环,环两侧有横穿的孔,可供穿系。此器可能是带饰或帽饰。


金• 巧雕鹘攫天鹅佩饰

巧雕鹘攫天鹅佩饰,金代,长8.7厘米,宽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白玉质,局部为黑色。器作长方形,高浮雕一幅海东青攫天鹅的图景。白天鹅圆眼,闭口,引颈弓背,展翅摆尾。一只黑色海东青正用利爪紧紧攫住天鹅的脖颈,啄咬天鹅的头部,天鹅则做着垂死前的挣扎。器背凹入,左右两端有孔,可供衣带穿入。玉饰在设计雕琢上采用了琢玉工艺中特有的“巧色”手法,匠心独运。


明·青白玉镂空秋山饰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高6.6厘米,宽4.3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2001年湖北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出土。青白玉质。器呈弧顶长方形,背面较平。正面雕刻出双鹿、柞树、云纹、灵芝。画面的布局为弧顶处系六朵如意云纹,中部有牝、牡双鹿,牡鹿较大,头长珍珠盘角,侧身匍匐、回首仰视居其后方的牝鹿。牝鹿较小,头上无角,侧身站立,回首俯视牡鹿。两鹿间有枫叶。左下角雕有一颗灵芝,右下角雕一株柞树。意境安谧祥和,双鹿对视瞬间的神态逼真。鹿的眼、嘴、耳、角、肌理以及树叶的叶脉为单面雕刻,线条细腻;叶脉的中脉为双线雕刻。反面只做简单处理,似太湖石,其下方残留两片树叶纹,叶脉的中脉为单线刻成。玉料系新疆和田的籽玉,玉色油脂光泽。采用的是多层镂空工艺,抛光亮洁。该饰的局部有铁锈色玉皮子,表面有水锈,反面有一个锼孔。


金·秋山玉炉顶

秋山玉炉顶,金代,长3.9厘米,宽2.3厘米,高4.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描绘了深秋于山林围猎的情景,三两只鹿正悠闲地或饮水、或回顾张望,反映出了狩猎前宁静的瞬间场面,同样运用了以黄色玉皮来表现树叶发黄的“俏色”手法。这是香炉的一个部件,可能镶嵌在香炉盖上,类似于纽。


金·秋山玉饰

秋山玉饰,金代,长7厘米,宽5.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整器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背面有椭圆形环托,略残,由其推测原器应为带饰。玉质主体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现老虎皮毛及灵芝,属“俏色”工艺。

青白玉鹘攫天鹅佩和巧雕鹘攫天鹅佩饰是春水玉,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鹘攫天鹅。鹘指的是帮助狩猎的海东青,个头虽然不大,但性情敏捷凶猛。契丹人自己没法捕捉和训练海东青,总是压榨女真人,迫使女真人年年进贡,所以,后来女真人建立金朝反抗辽朝,海东青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清代文人沈兆提说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但其实从辽朝开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都设置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海东青的捕捉和训练比如辽、金两朝都有名为“鹰坊”的机构。

虎鹿纹玉饰和秋山玉炉顶也有共同的主题,包含虎、鹿等纹饰的山林景色。两相比较,春水玉往往描绘的是海东青捕猎天鹅时的一刹那,是对动态的捕捉;而秋山玉描绘的则是打猎之前山林中静谧的刹那,是对静态的捕捉。

春水玉和秋山玉描绘的其实是辽金元三朝的统治者春天和秋天的狩猎活动。

这三个朝代都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他们在草原上的生活习惯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迁徙。建立政权之后,这种习惯并没有丢弃,虽然不再需要寻找水草丰美之地,但冬春南下取暖、夏秋北上避暑十分常见,所以,三朝都有好几个都城。辽朝有所谓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金代有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中都(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等。元朝的都城也经历了变迁,成吉思汗之后窝阔台在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建都,忽必烈即位后改为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后又营建大都(今北京),每年四月都要去上都避暑。明朝建立,元朝覆灭,元顺帝逃跑的方向就是上都。

关于狩猎的场景,《辽史》上有十分清楚的记载,这种狩猎活动叫“捺钵”(契丹语的音译,指皇帝的行在)。春捺钵去的地方叫鸭子河泺(今吉林洮儿河一带),皇帝正月就出发,到了这里以后,天鹅还没来,先搭好帐篷,凿冰取鱼。冰消雪化之时,天鹅也来了,再释放海东青去捕捉天鹅。过程是这样的:先派人预先守在一些天鹅可能会出现的地方,等发现天鹅,举旗示意,探马回报后,敲鼓惊飞天鹅。鹰坊的人带着海东青向皇帝拜请,皇帝同意后,鹰坊的人释放海东青。当天鹅被海东青啄得掉下来时,立刻有人上去拿着锥子刺杀天鹅,并且把天鹅的脑子给海东青啄食。其中最大的一只天鹅要献给皇帝,用来祭奠祖先,群臣同时献上酒和各种果品,还在帽子上插上鹅毛,互相举杯庆贺。这个活动一直等到春天结束才返回。

秋捺钵的地方叫伏虎林(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查干木伦河一带)。这是在七月中旬入山射猎虎鹿的活动。据说,在辽景宗的时代,这里有老虎伤害居民家畜,为此景宗率领骑兵前来,吓得老虎伏在草丛中不敢出来,所以叫伏虎林。后来就形成惯例,每年秋天皇族都来这里狩猎。在半夜的时候,鹿会来这里喝水,猎人们吹起特殊的号角,听着像是鹿鸣,一旦鹿群集结,便围起来射猎,这个活动也叫“呼鹿”。

夏、冬两季在避暑、取暖的同时,偶尔打猎,主要是处理境内南北国事。

尽管辽朝建立后,捺钵大多数时候都是形式上的,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但也代表着契丹人对传统习俗的一种遵循,在政治上巡守四方的意义更大。辽朝之后的金、元两朝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统辖境内广大的领土,四时捺钵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这种大型的活动经常举办,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

辽金元三朝又在汉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接受了中原传统的玉器文化。特别是贵族们,喜欢随身佩戴一些小型的玉器。所以,在玉器上雕琢一些政治上的大型活动就不奇怪了。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