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一件破碎的瓷器经过修补竟然比新的更美,甚至价值更高。90后小伙儿范国志便拥有这变废为宝的手艺。他说,自己是在裂缝里“种花”的人。


非遗课堂展示传统锔瓷技艺

范国志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锔瓷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见到他是在新城区文化馆的非遗课堂上。8位市民朋友把他团团围住,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对于第一次接触锔瓷的人来说,有太多问题要问,范国志已习以为常。他从容地拿起一根粗针样的工具说,这是锔瓷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具,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锔瓷技艺。这个工具就是金刚钻。

有了这金刚钻,再加上范国志精妙的锔瓷技艺,给了原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破损瓷器第二次生命,使之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以前的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刚钻钻孔,再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金属‘锔钉’嵌住抓牢。现在,锔瓷不仅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还能变换成另一类具有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

范国志说,锔瓷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要经过清洗、拼接、设计、修补等好几道工序。修补时再用金刚钻钻孔,打上锔钉,最后用蛋清调和瓷粉补漏。如果有缺口,要用紫砂泥、牙科胶来修补。

“为啥要用牙科胶修补缺口?”市民的问题来了。

“茶具补好后不光是摆设,还能用。牙科胶能补牙,必然能入口,确保补过的茶杯兼具实用性。”范国志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述锔瓷的手法和过程。

“锔瓷技艺中最难的是打孔。在瓷片上打孔难度很大,因为力度全凭手感。用力过重,会打穿瓷器;用力稍小,则无法固定。”范国志一边说,一边给学员们演示,并让大家上手实操。

修补赋予残破瓷器崭新的生命力

“其实比打孔更费心思的是设计。面对一件破碎的瓷器,不仅要修补得严丝合缝,更要有美感,这很不容易。我曾经也陷入过误区。”

范国志说,早些年,自己对锔瓷技艺的理解不够完整。总想修得漂亮,炫炫手艺,有的作品甚至有些浮夸。在外行看来精美无比,技艺了得。实际上太过花哨的东西并不耐看,且喧宾夺主。如同一个补丁,你做得再好看,它也是个补丁。如果远远走来一个人,你只看到他裤子上的补丁,那这个补丁就太失败了。

随着时间的沉淀,他渐渐悟出了锔瓷技艺最本真的美,就是淡化修补的痕迹,甚至经过二次创作,将修补的痕迹融入瓷器本身,变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

“这件现代钧瓷梅瓶就是这样,修补结果我很满意。很多人看到也会称赞一句‘妙’”。范国志说:“这个梅瓶在烧制过程中炸裂了,朋友觉得可惜,就送给了我,希望能给予瓶子第二次生命。”

“看到这个瓶子,我脑子里马上有个画面:落霞与孤鹜齐飞。”很快,范国志制作了两个仙鹤造型的花钉,再配了一组圆钉。修补后,红色的瓶身上呈现出一排飞鸟在晚霞中往南飞的意境,浑然天成,画面感十足。

对范国志来说,这类修补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严丝合缝,而是对瓷器的二次创作,赋予了残破的瓷器崭新的生命力,让残缺变成了另一种美。

在范国志的展示架上,有个茶杯名为“喜从天降”,可谓完美诠释了残缺美。

“这个茶杯有个小故事,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范国志说,原本它是个全新的茶杯,卖价300元,被一个顾客看上了,已经付了款。结果店员在包装时不小心把茶杯摔破了,顾客很生气,后来给他退了钱。

因为茶杯摔得太狠,范国志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修好,但裂痕太多,看上去依旧破破烂烂的,完全丧失了美感。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摔坏茶杯的店员戴着一个蜘蛛样式的耳钉,突然来了灵感,将耳钉镶在了茶杯裂纹的中间。这样,原本四分五裂的裂痕瞬间变成了一张蜘蛛网。

何为巧夺天工,这便是。茶杯被他取名为“喜从天降”,身价也从原本的300元飙升到6000元。有意思的是,原先退了款的那位顾客再次来到店里想买这个茶杯。

“即便同一个人摔同一件茶杯,同样由我来修补,也无法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喜从天降’,这大概就是锔瓷的魅力所在。”

锔瓷也是在修复过去的“时光”

对范国志来说,锔瓷不仅仅是修复破碎的瓷器,也是在修复过去的“时光”,以及主人与瓷器相关的一切情愫。

大约五六年前,有人拿着一个破碎的提梁壶找到范国志,请求他用最好的材质修复,不计成本。范国志看了看说,这个壶市场价不超过100块,不如买个新的更划算。但客人坚持要修复,因为这个壶是父亲的遗物,父亲生前用了很多年。客人说,每次看到这个壶,就像看到父亲坐在摇椅上喝茶的情景。

最后,根据客人的要求,范国志用黄金修复了提手,给了提梁壶一个生机勃勃的二次生命。

一个多小时的课程,8位学员意犹未尽,相约下次再来。范国志说,这样的课程虽然无法让学员们马上学会锔瓷技艺,但却能让他们渐渐了解、喜欢锔瓷,在爱好的过程中,不断推广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范国志眼里,锔瓷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只有把锔瓷从手艺变成艺术让更多人喜欢,这门老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文/马昭

(西安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