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劳驾点击右上方的“关注”以增加您的阅读体验,同时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1964年,《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再次来到北京,希望能通过采访国家领导人,得到新生中国发展近况的一手资料。由于与斯诺有着深厚革命情谊,周总理欣然接受了采访,然而与会期间的一个小插曲却十分耐人寻味:



周总理向斯诺开口问“无锡去了吗?”时,对方的一句“去过了”,让原本表情和善的总理露出了警觉的眼神,直到从旁卫兵出面解释,才又舒缓了神情,并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斯诺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埃德加·斯诺究竟何许人也,让周总理对其行踪都高度重视?而身为美国人的他,又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甚至写出引导一代青年的红色名著?

一、为追寻红色真相,只身前往陕北调查

1927年,大学毕业后的埃德加·斯诺在美国堪萨斯州的《星报》担任记者,由于远东局势的变化,一年过后,斯诺被派往上海担任《密勒士评论报》助理编辑。



当时中国红色政权正处于低潮期,各个革命根据地无不受到国民党反动的疯狂围剿与血腥屠戮。斯诺作为报道中国问题的外国记者,起初没对中国的红色革命有过关注,在国统区将我党污蔑为“赤匪”宣传下,斯诺并没将中国的红色革命与国际共运联系起来。



斯诺真正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产生兴趣,源于日本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彼时的斯诺正好在上海,亲眼目睹了国民政府由战争开始的愤怒转向妥协的过程。

而在之后1932年爆发的淞沪战争1933年的热河战争中,斯诺同样多次亲自前往战区进行拍摄与报道:战争是残酷的,除了中国民众遭遇的苦难值得同情,国民政府的软弱与无能也使斯诺感到愤怒。



从这以后,斯诺前往北京(当时的燕京)的大学学习中文,期间认识了许多早期共产党人,包括鲁迅、宋庆龄等。

也正是这时他才得知,中国有着这样一个以马克思列宁思想为纲领的政权,如同奇迹般抵抗政府军围剿长达九年,而在近期,他们更是完成了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战略转移。



所以尽管彼时的苏区仍被国民政府称为“土匪横行的不毛之地”,身在北京的斯诺却十分渴望能前往陕甘宁,了解全世界都知之甚少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



“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为了探究中国红色革命的真相,斯诺不顾国民政府的警告,拿着一封给苏维埃领导人毛泽东的书信,便只身踏上了前往陕西的路途

二、初遇周总理,难忘的九十二天行程

历经艰险,斯诺终于到达陕西腹地,他立即感受到了此地人民和中国其他地民众不同的精神面貌:在这里,人们不称呼红军为“赤匪”,相反,他们将国军称为“白匪”。

在这里,无论男女老幼都有着独立的思想,青年们反对同本国人进行内战,妇女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就连小孩也是为了理想成为少先队员



在被苏区们的乡亲招待了一段时间后,斯诺终于见到了苏区根据地的负责人——一位皮肤黝黑的青年军官,脸上挂着长长的胡子。

斯诺本以为这人和其他红军军官一样,需要自己用蹩脚的中文进行交流,但谁知对方一开口便是流利的英文: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如实报道。”

后来斯诺知道,这个接见他的黝黑青年就是中共重要首脑之一的周恩来,是在天津接受过西式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在苏区,像他这样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级军官不在少数。

斯诺本人同意后,周总理为他安排了整整92天的行程。斯诺本以为如此长时间的采访没有必要,他在上海北京那样的大城市采访素材也不过月余。



但当真正走进苏区,与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朱德、林彪等红军首领深入交流,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这片荒凉土地上所要施行的政策以及苏区人民坚强的战斗意志毫不动摇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决心后,斯诺由衷的感慨92天的时间还是太短太短。



这个在堪萨斯州穷苦家庭长大的美国青年,此生第一次因为一个组织、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灵魂受到触动:他在这片由瓦房和窑洞为主要建筑的贫瘠土地上看到的,是共产主义精神的真正实践,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希望。

不到百天的旅程很快结束了,斯诺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周恩来和他领导下的苏区人民。回到北京后,他将这段时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编列成册,并取名为《西行漫记》。



斯诺还未来的及编写译本和添加注释,《太阳报》和《每日邮报》在内的多家国际报刊就开始出高价买断书籍版权,随着国共两党因抗日建立统一战线后,整个世界都迫切渴望了解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以及好奇它会将中国的命运引向何方。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闪耀中国》)一经发布,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竞相传看,短短几天内书籍销量就达百万册。



斯诺笔下的红军,与国民党人宣传的完全不同:身居窑洞,却对国际形势洞若观火的毛主席;身材瘦小,却为挺起中国人脊梁而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败尽家财闹革命,满门忠烈的贺元帅;战无不胜,但却因为要给学生上课而怯场的林将军……中共领导人不是土匪暴徒,而是将革命理想践行于身的实干家

还有苏区充满活力的土地政策与经济政策,质朴但饱含革命激情的老百姓,官兵之间人人平等,军民之间如同鱼水。相比起腐朽不作为、剥削压榨百姓的国民政府,苏区的一切理想的让人难以置信。

在该书的影响下,许多国际友人被吸引前来陕北,包括白求恩、斯特朗、爱泼斯坦等,他们均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先锋,为中国人民抗战与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当《西行漫记》被翻译成中文后,许多国人也得以了解陕北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在那个黑暗看不见希望的时代,根据地的一切就像是一束光。在爱国理想的驱使下,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有知识有文化的进步青年,义无反顾的踏上寻找延安的旅途。

三、被迫离华,却仍心系中国

随着著作的广为流传,身为作者的斯诺身价自然水涨船高,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斯诺本可以拿着优渥的薪资回国安然度日,可他却选择留下来,他忘不了苏区仍在艰苦抗战的“同志”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斯诺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掩护和帮助身陷日占区的共产党人脱离险境,像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就是在斯诺的护送下安全到达延安的。



不仅如此,斯诺还拿出多年积蓄创办合作社,生产工业品和小型武器,从而为前线的抗战部队提供物资;他将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宣传到西方,在各个国家间募集捐捐款,为共产党的军队带了了大量急需的消炎药和纱布。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者,却在抗战胜利后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驱逐。他们认为斯诺做的一切只是“通共”,而对国民党没有任何帮助。

1941年,随着国共双方关系再度紧张,斯诺被国民党当局吊销了记者证,同时勒令其立即回国,否则将以通共罪行予以抓捕。斯诺不得已,只能离开已经被自己当作第二故乡的中国,谁知这一去便是二十多年

回到美国的斯诺,仍旧持续关注着中国问题,他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包括《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让西方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和斗争思想。



另一方面,随着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的建立也让这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焕然一新,斯诺离华的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打赢了一场由美国发动的领土战争,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州际导弹。

这些变化无不吸引着斯诺再次探访中国,1960年,经过斯诺所在出版社多次向美国当局施压,他终于获得了出访北京的机会。

四、二十年后再访华,一切已天翻地覆

1960年6月28日,埃德加·斯诺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踏上这片令其梦绕魂牵的土地。曾经只身穿越大西北,与土匪地痞斗智斗勇的壮小伙,如今却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了。

然而抵达北京后的斯诺,丝毫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他感动不已,年轻时代的努力与奋斗,如今在异国他乡结成了硕果。



斯诺的到来受到了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热烈欢迎,共产党人不会忘记在革命时期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亲密战友,彼时的中国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周总理当即邀请斯诺前往公社参观。

在长达五个月的调研和实地采访后,斯诺将他亲眼所见的中国如今的发展,和特色化的社会主要道路,整理成一本《大河彼岸——今日的红色中国》

该书的出版再次震惊了全世界,他们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西方媒体渲染的“乌托邦”式的愚人之举,而是比苏联模式更加彻底,也更加科学的社会改造运动。



这并不是斯诺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四年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斯诺又起身前往中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如同以前一样进行了热烈接待,但会面时的一个小插曲,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紧张:

与会期间,周总理向斯诺介绍了近些年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包括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消息令斯诺既吃惊又由衷敬佩。

就在二人相谈甚欢时,周总理问了句:你去过无锡了吗?在得到斯诺“去过”的回复后,一向谨慎的总理眼神变得警觉了,无锡是当时的军事重地,许多国家高端技术研发都在此地秘密进行,而当时中美关系再度紧张,斯诺作为美国记者前往无锡,是否会有风险?

就在房间里的气氛有些不对时,卫兵连忙在一旁和总理解释,报告斯诺在无锡的出行都十分平常,只是采访当地的风土人情,总理听了后才慢慢舒缓了神情。

随后,周总理也是向斯诺表示,只要美方愿意,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他希望对方能将中国真实的情况告诉世界,我们不会也不想称霸,我们走的是始终走的都是“求同存异”的和平发展道路。

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拜访中国,并在天安门收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他表示会将这些年在中国的采访笔记整理成书籍,名字就叫《漫长的革命》。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未等他实现自己的承诺,斯诺就因病于1972年逝世了,毛泽东与宋庆龄等中共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在经过家属同意后,斯诺的一部分遗骨被埋葬在北大未名湖畔。

“江流石不转,名史照青山。”这位国际人道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永远的安睡于他所热爱的土地之下,而他的文字,与那些红色记忆一道,还将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流淌很久、很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