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返还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的信息经国家文物局发布后,有关意大利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活动也备受关注,日前,一场由意大利国家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蒂尼(下称:克里斯蒂娜)主讲的“乔治·瓦萨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建筑师和画家”讲座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和瓦萨利国际文化艺术共同主办。克里斯蒂娜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独家专访表示,中国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元化。





■克里斯蒂娜·阿奇蒂尼:罗伯特·隆吉艺术史基金会主席、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之家基金会主席、意大利国家艺术研究院院长

450年前的瓦萨利是谁?

“文艺复兴”作为历史观念源于瓦萨利

《艺苑名人录》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部艺术史著作、传记,这是瓦萨利(1511-1574年)享誉世界的艺术史著作,作为西方第一位写出横贯三百余年艺术史的人,瓦萨利被称为“西方美术史之父”。

收藏周刊记者翻查艺术史研究史料发现,在美术史家曹意强的论著里就提到,“文艺复兴”被作为重要的历史观念所论述,正是源于瓦萨利的写作。在曹意强看来,瓦萨利之后,明确地以文艺复兴(Renaissance)观念来写艺术史的是18世纪法国艺术史家德·阿然古,其后,法国史学家儒勒·米什莱从视觉艺术中得到启示,把他的《法国史》第七卷命名为 “文艺复兴”,由此而将之转化成代表一个时代的观念。

瓦萨利的《艺苑名人录》破天荒地将建筑、绘画、雕刻这三门艺术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像他的前辈那样总是将其孤立开来进行处理,同时,他依据风格类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评体系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高下优劣。这使《艺苑名人录》与以前一切著作拉开了距离,成为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西方的艺术史,可以说直至20世纪中期,是一部对瓦萨利的‘文艺复兴’思想的不断修正与重新解释的历史,其中,温克尔曼就是第一个修正的艺术史家。”曹意强写道。

克里斯蒂娜在现场分享表示,瓦萨利不但是艺术史家,他还是画家、建筑师。他为美第奇家族完成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内部重新装饰的维奇奥宫,内壁画充满了历史内容和象征意义;充满军事成就故事的五百人大厅;由瓦萨利指导的艺术家们为弗朗西斯科王子设计的精美“工作室”;如今享誉全球的乌菲齐宫;圣玛利亚诺维拉大教堂与圣十字教堂的内部改造工程以及他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上留下未完成的《最后的审判》巨幅壁画等等。

通过建筑与艺术,科西莫·德·美第奇与瓦萨利共同实现了许多伟大的工程,从而塑造了今日佛罗伦萨(以及如比萨、阿雷佐等重要城市)整体的城市面貌。

克里斯蒂娜说,“今天看瓦萨利,不能只围绕某个点去看待,必须至少从四个方面看:他的艺术创作,《艺苑名人录》的成书,他的家和他的素描图册。其中,素描图册是他收集的众多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合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艺术学习和灵感的启发资源。”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比《艺苑名人录》早700余年

在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主持的对谈中,正从事新一版《艺苑名人录》中文翻译工作的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黄小茵发现了《艺苑名人录》的几处信息疑惑,但克里斯蒂娜认为,对于瓦萨利研究的真实性上,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仍然存在多个可能,但瓦萨利对当时的研究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尤其在当时的环境中。克里斯蒂娜举例说,米开朗琪罗曾在12岁开始有过3年的吉兰达工作室学习经历,但在米开朗琪罗个人自传里并没有记录,而在瓦萨利的《艺苑名人录》里却有清晰提及。因此,结合当时的艺术环境,瓦萨利的研究是值得相信的。但也不排除另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瓦萨利也无可避免地可能会被一些人所误导。“他对某些艺术家的描述与记录是非常详细和准确的,但可能有一些则不一定。对于瓦萨利著作的其中一些疏漏,期待能有更多研究者进行更正或注解。”克里斯蒂娜说。

胡斌提到,在国内的美术史领域,常常会把唐代张彦远(815-907年)的《历代名画记》与瓦萨利的《艺苑名人录》对举。

不过,记者注意到,二者在成书方面,年代却差距甚远,中国艺术发展史里,作为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的《历代名画记》要比《艺苑名人录》早700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瓦萨利不但具备超高写作水平,还是艺术家,而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了克里斯蒂娜身上,她个人不但出版了小说,也对艺术史有研究。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看来,这种“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平衡特别引人注意。对此,克里斯蒂娜认为,“每一位艺术史的研究者都有潜力成为作家,因为艺术史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灵感。”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艾红华注意到瓦萨利在《艺苑名人录》中对“grazia”(意大利语:优雅)的频繁使用,但对应的中文,在不同的语境中则有不同的解释,这一点,克里斯蒂娜解释,意大利语中的“grazia”的“能指”和“所指”确实较为丰富,既具有美的意思,又可以形容美德,还能囊括人生的全部美好。至于在中文的应用上如何翻译才更准确,克里斯蒂娜期待中国和意大利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深入研讨,加强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克里斯蒂娜·阿奇蒂尼:“成熟的艺术家都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

收藏周刊:在意大利,艺术学院在对待传统经典与当代艺术上的态度,是怎样的?

克里斯蒂娜: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一个世纪里,艺术的表达和表现方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今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不同学科的艺术家的学生,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创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成熟的艺术家都是从传统的艺术中走出来的。我们也拥有不同研究方向的艺术家,有些也在坚持传统的创作,有些则慢慢发展成观念艺术或者其他不同类型的当代艺术,这一点,尤其在雕塑专业的学生方面尤为明显。

收藏周刊:中国艺术界给您怎样的印象?

克里斯蒂娜:我也观察到了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一种趋势,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在近10年中也接待了有十多位中国艺术家,我也看到了有很多中国的艺术家还在坚持用传统方法去创作,把人物形象描绘得很精准、很精细,也有很多人在做当代的装饰作品或者观念创作,我认为,艺术是一个宽广的学科,它的容量很大。

收藏周刊:在意大利曾经有过“文艺复兴”这样辉煌的经典油画,今天会否担心这一类经典的作品难以传承?

克里斯蒂娜:现在确实从事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家都有,但我们在艺术学院里的课程还是基于传统。在意大利国家艺术研究院里,目前艺术被分为六个学科,而绘画则排在第一位,第二是雕塑,第三是建筑,第四是艺术史,第五是人文学科,最后一个就是今年才被分出来的音乐与戏剧。学生们从学院出去以后,可能会自由地选择他们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经典的绘画方式,我觉得一定会有人去传承的。

收藏周刊:国内在近年讨论AI对绘画创作的影响较为热烈,意大利艺术界是如何看待AI对艺术的影响?

克里斯蒂娜:现在AI发展得很迅猛,意大利确实也有很多艺术家已经尝试用AI去创作了,不过,我认为这并没什么大的影响。

收藏周刊:会不会担心AI慢慢削弱艺术家投入到绘画创作的热情?

克里斯蒂娜:虽然现在科技发展很迅猛,但是对于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会把AI作为工具去表达,而不会被限制在里面,更不会被AI所替代。

■跨洋过海从意大利到中国学习中国艺术的博士贾客暮书写题签。

收藏周刊

总第618期 逢周日出版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