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925年,当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望着滚滚的江水,联想到当时国内的一个氛围和战乱,不由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洲以人传,诗壮名城。从此,橘子洲成为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洲”。
这亦是对于中国当时的现状的一个概括,亦是毛泽东自己的一个人生追求。从青年早早背井离乡来到长沙求学,一路坎坷但是挡不住毛泽东对于自己的一个理想的追求,犹如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被课堂被问及为何要读书,周总理大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般。毛泽东心怀着忧国忧民的想法,踏上了这条道路。
1918年4月14日,在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会章。会章规定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质,改良人心风格。”会议推举萧子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之后萧子昇赴法留学,会务由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成立日会员仅11人,到1920年底,已拥有会员100多人。第二年年,学会的宗旨也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这里面 ,恰恰就是体现毛泽东当时以及未来为之而奋斗实现的想法,改造中华。
新民学会在毛泽东谋划和领导下,由一个青年进步团体逐步发展成为革命团体,其骨干成员的政治思想大都由民主主义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为组织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会员后来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而这一切的造就者,就是毛泽东。
或许,这可以看做是毛泽东正式参与革命参与政治的开端。在往后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确实将其所有的想法给贯彻在其对于中国的前途的一个行动上。在1918年十月的时候,受到当时一师读书时的老师杨昌济的邀请,当时的杨昌济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曾经教过的优秀学校毛泽东印象颇为深刻,在当时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倡导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大环境下,他亦是希望毛泽东能够有所收获,或者外出留学,学有所成后为中国的前途未来尽一份自己的力。
后来,毛泽东等20余位新民学会的成员从湖南远赴北京,而这次的远赴北京学习进修,对于毛泽东来说,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生平的马克思启蒙老师——李大钊。由于当时失去经济收入,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前往当时的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而当时的李大钊恰好就是北大的教授,图书馆的主任。作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解最为深刻的李大钊,毛泽东在和李大钊的接触中慢慢就开始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而当时的李大钊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为无数胸怀救国志向的热血青年指引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当年的毛泽东读到李大钊的力透纸背震撼人心的宏论,顿觉热血沸腾,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道理,便也开始研究马克思和列宁了!
1919年,毛泽东回到了长沙,开始着手改造新民学会,将自己学到了理解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进去,而这亦是湖南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一个雏形。1919年5月4日,巴黎协议谈判中国外交失败,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对签订卖国条约的运动浪潮,毛泽东亲拟传单,带领新民学会学生会员到长沙各校进行串联发动。之后,为了仿效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在毛泽东 主导下,湖南省学联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并推举他为主编。
1920年,在第二次进京和李大钊讨论不久之后,便是在月份奔赴上海。毛泽东这次在上海度过了近两个月,成了陈独秀住宅的常客,他频频与陈独秀晤面,同陈独秀讨论自己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探讨如何将马列著作中的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以及组织湖南改造成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个计划。当时,陈独秀等人正在着手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回长沙不久之后,毛泽东就着手组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直到1921年7月4日抵达上海,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亦是标志着毛泽东的革命岁月的分水岭正式开始了。之后,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艘改革的巨轮正式起航。之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改革就开始提上了日程。历经28年,从国共两党合作到最终的1949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