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软性力量,可以融入到经济、社会等力量之中,从而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基于这种属性,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能够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

在探索文化振兴的路径时,江苏省连云港市走出了“文化+”的模式,以文化赋能当地多元业态发展,其中既有非遗推动产业发展的案例,也有非遗驱动地方品牌发展的尝试,更有将文化注入传统产业的探索。

让传统非遗技艺走向现代生活

“贝雕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废为宝。我们连云港人爱吃贝类,剩下的贝壳原本是废物,现在可以利用起来制作贝雕作品。此外,学习贝雕技术后,连云港的农民们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制作工艺品,将原本闲置时间也利用起来……”

11月21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现场,江苏省非遗项目连云港贝雕代表性传承人张西月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张西月是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之一,所谓“三带”,包含“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三要素。随着贝雕技艺渐渐被市场认可,他也带动着周围人从事这一行业。

2015年4月,张西月在赣榆高级中学成立“连云港贝雕传承基地”。“我在学校有一个工作室,还有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在学校食堂的二楼,面积不小,有500平方米。”张西月介绍。

“我现在基本每个月都会给周边村民进行一两次培训。对村民来说,并不需要掌握这么复杂的技艺。”指着桌子上的小挂件和小摆件,张西月说:“像这种作品,我们对农民进行基本培训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制作,然后一件十来元就可以通过网络卖出去。”

张西月说,赣榆区通过贝雕销售增收的村民已经有四五十名,未来他还将带着更多学生从事这一行业,让贝雕技艺可以在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壮大。

张西月的努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今年,他还和手游行业进行了一场跨界合作。

“将贝壳雕刻成心意,向他传递来自大海的祝福。”3月6日,是国产游戏《恋与深空》中男性角色祁煜的生日,当日,该游戏和张西月进行了一场传统非遗与现代手游的碰撞,由张西月以精美的贝雕呈现祁煜在深海中的场景。

“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贝雕,我很高兴。”张西月对这次合作印象深刻,让他对贝雕的未来市场更为看好。

和张西月类似,灌云县三星大酒店总经理兼总厨师长陈光山,也是将非遗发展成一个产业的代表。

陈光山是连云港非遗灌云豆丹传承人。多年来,陈光山以灌云豆丹为食材,精心打造了“三星豆丹”这道名菜。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是一种以吃大豆叶子、洋槐树叶子为生的农作物害虫。作为食物,豆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点。

灌云豆丹是连云港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有“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说法。

“以前豆丹只有村里人吃,城里人看都不看。我把豆丹带到了城里。最夸张的时候,一碗豆丹能卖到6000元。”陈光山介绍:“现在豆丹已经带动了一条产业链,从豆丹养殖到加工、销售、餐饮,都有大量的农民在参与。”

据统计,灌云豆丹相关的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以万为计算单位。

2017年,陈光山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他的三星大酒店也快速扩展,如今拥有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

将文化振兴贯穿乡村振兴各领域

“一部奇书传古今,两只巧手剪神奇”。在《剪纸西游记》一书的开篇,作者孙洪香将这两句诗“献给爱《西游记》、爱灵猴、爱剪纸、爱中国的朋友们。”

孙洪香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连云港市)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作品里,《西游记》是重要的主题。


“花果山就在我们连云港,所以我一直把《西游记》当作重要的创作主题。”孙洪香介绍。《剪纸西游记》收录的,就是她在传统剪纸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理念,再吸收国画、版画、素描等元素创作的剪纸作品,从2004年开始历经十余年创作而成,包含“三打白骨精”等20个篇章、196个故事情节。

除《西游记》之外,红色文化、连云港海洋民俗等都是孙洪香创作的主题,如今,她还开始探索《镜花缘》主题的作品。近年来,她创作的《中国梦·复兴之路》《西游记》等系列剪纸、《百鹤同春》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国际大奖。她的工作室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


随着作品影响越来愈大,孙洪香将灌南县的剪纸产业也带动了起来。

“我一直坚持公益带徒授艺,希望可以让剪纸文化代代相传。”孙洪香表示:“期待未来可以将剪纸发展为灌南县的标志性新业态,带动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

孙洪香努力的方向,是以剪纸带动灌南县地方品牌发展,探索以文化振兴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在灌南县新集镇,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方式,他们探索的是将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的新思路。

今年10月1日,新集镇推出“新时代 集福地”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活动场地选择在人流量密集的农贸市场门口,方便当地群众参与。

活动期间,组织“新时代 集福地”特色文艺演出、“颂歌献祖国 筑梦新时代”国庆大戏、“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性文艺展演等演出,以当地文化资源为主导,将淮海锣鼓、二胡等特色民间文艺形式搬上舞台,鼓励本地知名文化人、文艺服务队,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演出。

与此同时,非遗展示也是重头戏。依托集市摊位,各位传承人现场推介、现场制作,通过图文资料、场景还原、技法教学等多种展示,邀请群众沉浸式品鉴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群众零距离互动。

除了精巧的铜炉制作方法、独特的千张制作工艺等非遗展示外,还增加了“灌小南”系列文创产品、奇石、二胡、剪纸、虎头鞋、中医理疗、嵇氏古琴、汤沟美酒等项目,生动展示了灌南特色文化名片,让群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重点企业用工招聘、惠民政策宣传、当地企业特色产品展示等,真正将乡村振兴服务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借势文化演出活动吸引作用,新集镇还积极整合镇内优质农特产品资源参加惠民展会,为群众献上了一场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盛宴。“福地新集 绿美乡村”农产品推介、“乡村振兴E起来”助农直播,对周庄村圣旺葡萄、徐老庄大米、孙湾螃蟹、肉圆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并开展助农销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乡村文化融入乡村产业

“我们养殖的淮猪,采用半开放、放牧饲养管理模式,让老淮猪听音乐、喝豆浆、喝鲫鱼汤、吃西瓜,不剪牙,不断尾。”采访江苏东海老淮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海老淮猪)副总经理徐卫国时,他首先介绍的就是公司的“福利养殖”理念。

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源于国营江苏省东海种猪场,主要以淮猪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目标。

“我们淮猪品种的主要七个类群里,有2类已经灭绝,非常可惜,因此,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种。”徐卫国介绍,伴随“福利养殖”理念的另一个发展思路,就是公司的文化意识与品牌意识。在保种、开发、屠宰加工、文化这一产业链体系中,文化处于重要的位置。


“我们一直很重视淮猪品牌故事的挖掘、叙述、推广,要让当地的品牌和品种走出去。”徐卫国说,公司还专门为淮猪设立了博物馆,介绍中国猪文化的发展历程,“淮河地区养猪风土文化”“淮猪饲养习俗”“淮猪类群”等主题。

随着淮猪故事和淮猪文化的开发、挖掘与宣传,“东海老淮猪”也获得市场认可。徐卫国说,文化挖掘强化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我们的淮猪肉一斤70元,肋排一斤160元,里脊一斤138元。这个价格,依然供不应求。”

在连云港,像“东海老淮猪”一样将文化元素嵌入传统产业的案例比比皆是。

2024年5月13日,赣榆区黑林镇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要求,成功申报江苏省赣榆区“果香黑林·绿色田园”乡村振兴项目。

该项目围绕“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主轴,立足刘少奇旧居、符竹庭政委殉国处等红色资源与2万亩蓝莓产业基础,构建“一轴一带一区三园”乡村振兴规划空间布局,将红色文化与蓝莓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提档升级红色村庄和大树抗日子弟小学校舍,改善红色村居民生活条件,放大红色文旅效应,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文旅为魂、生态农业为基、美丽田园为韵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镜花缘》中曾经提及过的海州辣黄酒,在推广过程中也强调文化特色。海州辣黄酒是连云港的特色饮品,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辣黄酒非遗传承人侯长文说:“时至今日,海州辣黄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推广过程中,也强调酒的文化属性,吸引不少当地诗人参与,诞生了不少描写辣黄酒的诗词。“梦中酒,味尤长。老街旧巷辣黄香。海州明月天涯远,遥寄乡思诗一行。”类似的诗句让黄酒的文化品味与属性得以提升,也进一步塑造了传统产品的品牌风格。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