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这似乎是再平凡不过的一天,人们忙忙碌碌的劳作,来来往往的行走,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而又井然有序。

然而这一天,又是根深蒂固于无数中国人内心最刻苦铭心得一天。

平淡的日常被悲伤打破,一条出人意料的短讯迅速传播神州大地——周恩来总理逝世了,人们心中的信仰,国家发展的领袖,周恩来总理,长眠于1976年1月8日。

一时间,举国悲痛,无数人民自发行走在街上哀悼,无数报道着周总理死讯的报纸漫天飞舞。


没有人相信英雄般的周总理会溘然长逝,又或者说,没人愿意相信敬爱的周总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但在广播中,报纸间,新闻上,无论是城市大道,亦或是乡间小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报道着周总理的死讯,人们这才真正的意识到,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就这样真正的结束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他出身富户人家,却在幼时便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糟粕与社会贫苦百姓的悲惨生活。

于是,周总理很早就立下了鸿鹄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他背井离乡,赴日留学,并逐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又在1919年,他学成归国进入南开大学,成为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导人,唤醒了无数同学与世人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志。

而后几年间,周恩来总理入狱又出狱,留法又回国,终在1921年,与陈独秀等人一起,一同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事业终于得以有了主心骨。

但通往成功的大道怎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多次受到社会人士的质疑,甚至在北伐期间为国民党所背叛,受到了惨绝人寰的围剿。

不过,在共产党人齐心协力的斗争下,没有什么能够摧毁大家矢志救国的意志。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难行。中国共产党迈过了成立初期的一道又一道山崖,最终成为了抗日期间的中坚力量。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始终代表党中央,长期在重庆及其他受国民党控制的地区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力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族侵略。

在周总理殚精竭虑的工作支持下,国共两党合作越发亲密,抗日战争也即将胜利在望。1945年,周恩来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中央政治局常委。

此后四年间,周恩来始终投身在救国救民的抗日战争中,他常常呕心沥血,夜不能寐,为了抗日战争胜利,毫无怨无悔的挥洒了他的一腔热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全民族共同团结的努力斗争下,终于在1949年完成了抗日的艰巨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中国,而周恩来则当选为党中央政府总理。


此去数年,周总理依旧坚守初心,一心为民。他和妻子邓颖超一辈子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他们将人民当做自己的亲生骨肉,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把人民革命的伟大成果抚育长大。

1975年12月,年事已高,罹患重病的周总理终究是倒下了,他陷入了时断时续的昏迷状态。但每次清醒时,他依旧时刻关心着国家的情况是否良好,人民的生活幸福不幸福。

直到1976年1月8日,晨曦的阳光挥洒在大地上,笼罩在周总理的病床前,但周恩来总理,再也不会醒来了……

举国哀痛,下降半旗

周总理的死讯传遍祖国上下,一时间举国哀痛,不少人选择乘坐前往北京的火车,去看总理的最后一面。


于是,虽然告别仪式定于1月10日,但从八号开始,来送别周总理的群众就已经将北京医院围堵的水泄不通。人们在医院附近痛哭流涕,一齐为周总理沉痛哀悼。

1月10日,为期两天的告别仪式终于开始了。

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面前,无一不是眼含热泪的瞻仰着这位伟大总理的遗容。广场上,毫无往昔的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四处所能听到的,唯有人们或压抑或低沉的哭声。

越是在意的时间,流逝的越是迅速。两天在不知不觉间,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去,而不回头。


告别仪式最终结束了,按照总理遗愿,他想在死后将自己的遗体送往火葬场火化,葬入八宝山公墓。于是,邓颖超面怀悲痛,捧着爱人的遗像,缓缓步出了吊唁厅……

灵车随着邓颖超的脚步,慢慢驶向八宝山。来吊唁的群众自发组成了送灵的队伍也亦步亦趋的跟在灵车后面徐徐前行。

而有更多的人,自愿站在道路两旁,目送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渐渐远去。本来短短几分钟的道路,由于送行的人太多,最后足足走了将近两个小时。

那可是北京的冬天!寒冷刺骨,北风习习,但人们仿若感受不到寒冷一般,即便鼻尖通红,也始终坚持为周总理送行。


晚上五六点钟,天已经黑了。送行队伍终究是行至八宝山前。人们将灵车团团围住苦苦哀求希望不要火化周总理。

但周总理生前意愿坚决,他从前就推行火葬以节约国家土地。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多次劝阻下,围在车边的人们最终四散开来。

八宝山周围,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在踮脚张望,他们还想再看周总理一眼。邓颖超终究是忍耐不住内心的悲伤,放声痛哭。她戎马一生的爱人,就要消失在人间了。

邓颖超俯身抚摸着周总理的棺木,悲痛欲绝。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她的身体,多次想要将她扶起来。


但邓颖超宛如磐石一般,嘴里念叨着“让我再看他一眼,让我再看他一眼。”周总理的侄子多次劝说,邓颖超这才放开了按在棺木上的手。

就当大家以为周总理的棺椁终于可以抬进火葬场时,又有一个人突然冲出来扑倒在棺木上放声痛哭,他死死地按住了棺木,不让队伍前行。直到最后,在众人的强制搀扶下,他才勉强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这个人,就是乔冠华

哲学才子终成外交官

乔冠华出身地主之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开明富绅。自小,乔父就很重视乔冠华的教育,将他送入私塾进行学习。


而天资聪慧的乔冠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学习上展示了超凡脱俗的天赋。1929年,年仅16岁的乔冠华就考上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是当时同届当中最年轻的学生。

又在1933年,乔冠华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深造。紧接着1935年,乔冠华凭借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仅仅一年,他就完成了自己在德国的学业。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远在异国的乔冠华看到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心中顿生难以纾解的黍离之悲。

于是,他甘愿放下在国外的一切功名利禄,毅然决然选择回到了国内。他以笔为最锋利的匕首,将文字作为最犀利的刺刀,狠狠地戳向敌人的内心深处。


乔冠华始终将《时事晚报》作为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最终,他坚硬锋利的文字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吸引了周总理与毛主席的目光。毛主席曾直言道:“

他的文章犹如千军万马,一篇就能抵得上两个坦克师呀

”。

于是,当后来乔冠华提交入党申请后,周总理高度重视这件事情。他希望乔冠华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将社会主义传遍大江南北,也为抗日战争更加系统有效的贡献出一份力量。

从此以后,乔冠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革命领袖中的一员。

早年间,乔冠华一直负责广东、香港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作,直至1941年,乔冠华才受上级指示调往重庆,来到了周总理身边,成为《新华时报》的编辑。


从此以后,乔冠华就一直跟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周总理十分器重他,工作中有什么好机会,他都会为乔冠华着想。

除了工作上,生活中的乔冠华也颇受周总理照顾。周总理身边一直有个叫龚彭的英文秘书,生的钟灵毓秀,才思敏捷。乔冠华在工作中与她往来颇多。

渐渐地,二人在生活中彼此吸引,暗生情愫,很快就进入了郎情妾意的暧昧期。但二人谁也不愿意将话挑明,就这样旷日持久的僵持着。

后来还是周总理看不下去了,在他的一手推动下,乔冠华和龚彭很快就表明了彼此的心意,于1943年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二人就诞下了爱情的结晶。


但乔冠华和龚彭的工作都很忙碌,平日里很难分出精力来照顾这个孩子。

该怎么办呢?于是,周总理与妻子邓颖超承担起了小两口工作时照顾孩子的任务。可以说,这个孩子是在周总理的殷切关注与悉心照顾下成长起来的。

就这样,在周总理的一手扶持与提携之下,乔冠华很快就成为了新中国难得的优秀外交官。

1950年,乔冠华首次代表新中国参与联合国安理会,会上,他的机敏犀利为其他国家的代表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乔冠华也成为国际上“中国之声”的发言人之一。


后来,乔冠华又多次参与或大或小的各种国际会议,也曾担任过李克农的副手参与朝鲜战争的谈判工作。

特别是在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安理会上,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及其机构的一切合法席位。联合国邀请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会议,而团长,正是久负盛名的乔冠华。

乔冠华最终成为了非常优秀的外交官,多次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之声”,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成为您的子女,送您最后一程

周总理在生活中,一直像个慈父一般照顾乔冠华。不管是平时的多次提携,还是帮小两口照顾孩子,周总理总是事必躬亲的去做。


而乔冠华犯错时,周总理也不会因为平日里的多有照顾而不了了之,他会非常严肃的教育乔冠华,使他知道自己的错误。

就比如再一次外交宴席上,外方人员来到我国,考察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宴席上,主客尽欢,人声鼎沸,高谈阔论。大家一杯接一杯的喝酒,好不快乐!

当时负责接待外方人员的,是时任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姬鹏飞与乔冠华,二人酒量很好,千杯不醉。而外方人员大概是不适应喝中国的白酒,很快就酩酊大醉了。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客人喝醉以后。乔冠华并没有安排司机将他们送回住处,而是放任他们醉驾。于是返程的路上,在酒精的影响下,其中一位外方人员的车不慎刮倒了正常行走的工人。


总理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狠狠地教育了乔冠华,责令乔冠华绝无下次。后来,乔冠华始终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由此可见,周总理确实是像父亲一样对待乔冠华。疼爱,但又时刻管教着他。

而乔冠华,也对这位视己如子的总理非常爱戴。平时生活,他时时刻刻的关注总理的身体。平日闲暇时,他就带着妻子孩子去看望总理,陪总理说说话。

周总理与邓颖超一生没有任何子嗣。在周总理过世后,身边并无一儿半女来陪伴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而这时乔冠华则冲上前,死死抱住总理的棺椁,嘴里不断重复道:“

总理,您的一生没有孩子,让我作为您的子女陪您走完最后一段路…

时年63岁的乔冠华,如同孩童一般嚎啕大哭,他无法接受这位时刻照顾他,如“父亲”一般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他。在随后三天的吊唁中,乔冠华推掉了一切会议,死死守在了周总理的灵堂前……

周恩来爱民如子。乔冠华,只是周恩来关爱的千千万万人民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谁,遇到了什么困难,周恩来都时刻抱有一腔爱意与无限耐心,他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的一位伟大而又完美的好总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