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黑龙江省歌舞团演出舞剧《红色娘子军》。图片由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提供


2022年9月,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上演原创歌剧《铁人三重奏》。本报记者 李淅摄

□本报记者 李淅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年春华秋实。每当我翻看这本收录着我们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历年演出剧照的老相册,我都百感交集,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峥嵘岁月。几代‘省歌’艺术家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故事历历在目。”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月琴演奏家,85岁高龄的冯少先老先生。他作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建院以来的亲历者,向记者讲述了黑龙江最早的大型文艺院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70年的沧桑巨变——

1954年,沐浴在新中国朝辉中的黑龙江,各行各业的建设全面推进。在文艺建设方面,把活跃在百姓身边的东北文工团一团、黑龙江人民文艺工作团和松江鲁迅文艺工作团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文艺团体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黑龙江省歌舞团”。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于1987年更名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2012年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转企改制,并更名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而无论名称如何改变,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还是喜欢亲昵地称之为“省歌”。

“建团之初,演职人员一共几十个人,演出场地、道具、服装等也都是因陋就简。表演的节目规模都比较小,通常就是两三人组合的唱歌、跳舞、乐器演奏。那时候,我们每个月都会到农村、工厂、部队慰问演出。我们去演出或者步行或者乘坐马车,风雨无阻。尤其在冬季,我的琴弦经常被冻断。虽然艰苦,但是‘文艺为人民’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忆往昔,冯老仍激情四射。虽已年逾八旬,他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说到动情处,他还为记者哼唱了当年演出的东北民歌《丢戒指》,韵味儿十足,回味悠长。

“这70年,真是翻天覆地的巨变啊!你看,现如今,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拥有400余名演职人员,下辖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歌剧团、舞蹈团、舞美工作室的大型省属国有文艺院团。我们有了固定的演出剧场,有了‘声、光、电、画’相结合的数字化现代舞台技术……”谈起“省歌”70载的成长,冯老自豪不已,滔滔不绝——

70年来,“省歌”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创作排演了大量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等大型舞台作品,培养了郭颂、刘锡津、冯少先、胡小石、王德、邢籁、李秀田、古经南、周广慧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词曲作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舞蹈家等优秀艺术人才。

70年来,“省歌”扎根黑土、深植时代,创作演出的音乐剧《鹰》荣获第五届“文华大奖”;歌舞剧《中华吟》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歌剧《铁人三重奏》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第二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一等奖,入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舞剧《渤海公主》荣获文化部“优秀演出奖”;音乐剧《铁人在非洲》荣获黑龙江省北疆文化艺术奖优秀剧目奖。创作排演的民族管弦乐《情醉关东》、交响合唱《地球·家园》、音乐剧《非常·爱》《女神湖》等均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及赞誉。

70年来,“省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连续28年举办“塞北之春”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连续多年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欢笑到基层”等活动。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太阳岛上》等均是流行全国、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舞蹈作品《松花江上》《继母》分别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和十佳作品奖,舞蹈作品《逆行》入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70年来,“省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而谈到未来,冯少先踌躇满志:“我是台下85,台上58!‘省歌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干劲儿倍增。如今的我,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直到今年,还能参加大型演出。我要与新一代的‘省歌人’携手谱写新时代龙江舞台艺术的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