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已经平静了10年的天下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直到1681年才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叛军一度占据了半壁江山,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最终还是失败。叛军为何最终无法获得胜利,我们还得从战争的过程来看。

一,吴三桂起兵,康熙再次开动战争机器

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自称“吴王”。很快吴军就控制了整个云贵高原,挺进了湖南。吴三桂还四处传檄,号召天下群雄揭竿而起。


消息传到北京,索额图请求诛杀支持撤藩的大臣,康熙则主动承担起有关撤藩的全部责任,开始运转清朝的战争机器。康熙立即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部署,其总的方针可以总结为两点:一,加强对南方各省的防御,将吴军锁死在湖南;第二,将陕西的军队调入四川,然后从四川向云贵发动反攻,瓦解吴军大后方。


吴三桂剧照

然而康熙的计划还未全面推行,全国的局势就恶化了。1674年,广西的孙延龄、福建耿精忠、四川的罗森、郑蛟麟、吴之茂等相继起兵响应吴三桂。整个南方地区都陷入了危机,使得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


三藩之乱初期形势

康熙不得不继续进行调整,主要分为两点:一,将东北、蒙古的八旗兵力大量调往西北和南方;二,加速修建从北到南的运输线路,建设驿站,方便粮食、军队的调动和信息的传播。

吴三桂占据湖南后,担心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遭遇不测,于是和清军讲和,试图划江而治。康熙皇帝还是坚持一贯强硬的作风,直接杀死了吴应熊、吴世霖。吴三桂划江而治的企图失败,只能全力发动进攻。

但是吴三桂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状态。康熙皇帝调遣了满洲、蒙古八旗精锐驻扎湖北,由于一把尖刀悬在吴军头上。吴三桂的大军能够在南方地形复杂的地区和清军较量,拉锯,但是到了地势宽广的北方,其军队就会被机动性更高的蒙古、满洲骑兵拖垮。


康熙大帝

因此,吴三桂不敢轻易北攻湖北、挺进中原。同时,吴三桂也不能将湖南的大军撤走,一旦湖南空虚,湖北的大军就会蜂拥而进,攻溃吴军大后方。

为了抵御湖北的清军南下,吴军在三面环湖的岳阳修建防御工事,凭借天险据守。吴三桂自己镇守湖南,派遣两支部队对清军作战。一支由王屏藩率领,从四川方向北攻关中,目的是从西北迂回夺取中原。其东路从湖南攻江西,试图和耿精忠会师。

康熙最初也试图从湖南打开缺口,直接和吴三桂决战。但是九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几次围攻都以失败告终。加上东南和西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使得康熙不得不采取先灭两翼,再和吴三桂决战的方针。

因此,“三藩之乱”初期的奇怪现象就产生了。清军主力驻扎湖北,吴军主力驻扎湖南,双方只有一江之隔,但是就是不开战,双方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这对于吴三桂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吴三桂的主力部队都拖在了湖南,进退两难,逐渐成困兽之斗。而清军则可以先去剿灭西北和东南的叛乱,最后才和吴三桂决战。因此,吴三桂的失败似乎一开始就决定好了。

二,战争的转折点——平定西北和东南两翼

1674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数十州县叛降。吴三桂见西北有变,立即派遣王屏藩向汉中挺进,准备攻取大西北。如果大西北落入了吴三桂之手,那么吴军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从出潼关进攻中原。王辅臣之乱出现于西北,很可能威胁清朝的腹地,因此康熙开始重点对付王辅臣。


王辅臣

随后,康熙调集重兵进入西北,以西安作为基地,对王辅臣等发动了进攻。当时的满洲八旗已经多年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斗,其战斗意志已经下滑了很多,诸位将军到达陕西后只能固守西安,不敢主动出击,这和清初的八旗军队有明显的区别。康熙大为不满,于是重用张勇、陈福、孙思克、王进宝等汉将。

1676年,清军一举攻破了秦州,收复了绥德、延安、兰州、定边等地,王辅臣只能退守平凉、固原。随后清军向对平凉发动进攻,然而清军主帅董额“但图自便,惮于攻战”,使得平凉屡攻不破。康熙转而让董额总辖陕西兵马。

1676年三月,图海集中兵力攻破了地势险要的虎山墩,然后在山上架设大炮攻击平凉。王辅臣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平凉之战是西北战场的关键一战,经过此战,清军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也扭转了整个战争。随后,清军很快收复了陕西、甘肃和川北,不仅挫败了吴军从西北迂回进攻的企图,还打通了从西北攻入吴军大后方的通道,可以说吴三桂败局已定了。


平定王辅臣之乱后的局势

在东南战场,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浙江阿尔泰于1674年起兵响应吴军。广东的尚可喜坚守不降,但是广东各地的叛军蜂拥而起,尚可喜在1676年被包围在广州。情急之下,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投降吴三桂。需要注意,尚之信反叛并非真意,他反叛只是权宜之计。广西的傅弘烈也假意举兵响应,暗中联系清朝,并招募军队准备反攻。

耿精忠反叛后兵分三路向江西、浙江进兵,一是想夺取江南财赋之地,二是寻求和吴军会师。康熙也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他加强了对江西和浙江的防御,使得耿精忠难以向北推进,也阻拦两军的会师。


耿精忠

很快,耿精忠节节失利,浙江收复。清军固守江西的同时,又西进湖南,对吴军发动进攻。吴三桂为了缓解湖南的压力,也派大军进攻江西。双方在江西吉安反复争夺,战争十分胶着。关键时刻,湖北的清军对湖南发动进攻,吴军被迫撤回。

1676年,西北大局已定,康熙大力进攻福建。当时,耿军烧毁了江西的营垒,撤回福建。康熙做出了判断,认为这是郑氏在福建沿海扩张,导致耿军后方不稳。于是康熙下令浙江、江西的清军同时向福建开进。这时候的耿军已经毫无抵抗力,清军长驱直入,福建守军一路投降。当年九月,耿精忠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

随后,清军又进攻广东,尚之信等随即投降。吴三桂见广东不保,让马宝、胡国柱带领吴军从湖南进入广东。吴军进入广东在韶关与清军对峙,喇布则带领另外另外一支清军攻克衡阳、永州,切断了吴军后路。最终,吴军在内外夹击下溃败,清军收复广东。


东西两翼被剪除

广东平定后,广西的孙延龄也在傅弘烈的劝说下投降清军。就此,开战三年,在吴三桂和清军隔江对峙的情况下,清军就平定了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全国的反叛势力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了。

三,吴军如困兽之斗,最终走向灭亡

闽浙、两广、西北平定之后,吴三桂的大军就被清军三面包围,可谓大势已去。随后,清军开始对吴三桂发动了总攻。1677年,孙延龄派遣傅弘烈到江西和清军会师,吴三桂听说后,立即派遣吴世琮带兵进攻桂林,击杀了孙延龄。广西任命傅弘烈为广西巡抚,联合莽依图等进入广西和吴军作战。到1679年,吴军被迫撤出广西。


1678年,清军从江西攻入湖南,占据了湖南大片地区,和湖北的清军南北夹攻岳阳。这时候的吴军“征催严迫,怨声四起”,“疆宇日蹙,且军兴调发,财用耗竭,川、湖赋税不足供兵饷”。

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但是又又有不甘,于是在当年在衡阳称帝,赶紧体验一下当皇帝的感觉。随后,清军攻陷了永兴、郴州、桂东、兴宁、桂阳等地,衡阳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吴三桂认为永兴为衡州门户,就派遣马宝、胡国柱大军前去争夺。随后,吴军和清军在永兴激战。在永兴激战的时候,吴三桂突然去世,吴军拥立吴世璠为帝,继续抵抗。

吴三桂去世后不久,岳阳就因为被长期围困,粮食不足,最终选择了投降。随后清军势如破竹地推进。1679年,湖南基本平定,吴军撤退到云贵,做最后的殊死一搏,垂死挣扎。

同一年,西北诸将从陕西南下,向四川挺进。1680年正月,清军势如劈竹地进入四川,生擒吴之茂,王屏藩自杀,四川宣告平定。四川一定,清军就可以从这里出兵进攻云贵,扰乱吴军后方基地。


1680年的局势:吴军退守云贵高原

1680年,康熙命令四川、湖南、广西的清军向贵州挺进,到十一月,清军已经平定了贵州大部分地区,吴军退到北盘江以西的地区,破坏了桥梁,延缓了清军的追击。1681年正月,清军架浮桥渡过北盘江,和吴军大战,收复了贵州全境。

1681年春,清军对吴世璠步步紧逼,最终将吴世璠围困到了昆明。吴世璠立即调遣进攻四川的胡国柱、夏国相、马宝等回救。康熙得知消息后,下令拦截马宝等增援军队,使其无法进入云南。在清军的追杀下,胡国柱自杀,夏国相、马宝等投降。


1681年四月,四川的清军渡过金沙江,到达昆明城下。随后,清军中断了昆明的水运补给线,吴军走投无路。10月,吴世璠被迫出城迎战,被清军击溃,昆明陷落,吴世璠最终自杀。昆明一战,最终宣告三藩之乱的结束。


平定“三藩之乱”虽然使得已经恢复的经济的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从根源上解决了主要的地方势力,加强了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创造了内地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同时,平定叛乱后,康熙得以腾出手来平定台湾,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驱准入藏,大大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加我的V信(BDWZ1990)进行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