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周恩来出任新中国第一位国务院总理。任职了二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恩来很看重家风的建设。为了能更好去地引导和教育下一代,在一个大家庭里是需要一个规矩的,不然不成方圆,于是周总理树立起了良好的家风,还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规的内容非常的详细也非常的苛刻,饱含了周总理对亲属晚辈深切的爱和关怀。在家规里他明确指出不允许家人享有任何一种特权,都不可以有特权的想法,要求亲戚家属在外面不可以讲讲和她的关系是什么,要完完全做一个普通人。

因为周恩来和邓颖超把几个侄子侄女接到家里来住待他们如同带自己的孩子一样,供他们上学,关心呵护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其中周秉德是周恩来的侄女,12岁便跟随周恩来邓颖超一起生活,刚来就在学校读书便会住在学校安排的校舍里,一周只有周六是回家住,那时放学时常看到有的同学是有车来接的,回家就会抱怨自己没有车来接,周恩来和邓颖超听到便教育她,汽车咱们是有的,但那是为伯伯作为总理工作用的,是工作用车,你们是不可以用的。

还有一次周秉德的弟弟妹妹在上小学的时候,上下学是坐公交车。有一次到寒假了,床上用品是要拿回去洗的,两个弟弟妹妹就给伯母写了封信,告诉伯母放假了,因为要带行李回去可不可以派车来接一下,。结果后来来了一个叔叔骑着三轮车把他们的行李都带回了家。到家后,邓颖超就对他们讲,伯伯的车是工作用的并不是给你们服务的。“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都非常倔强,不仅重视家风家规,还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就是因为这份倔强才能成就每一位子女的儒雅风度。

12岁那年,周恩来只身来到东北下车后看到了一片喧闹、繁华的地方,接他的伯父告诉他不可以去那里玩,再三追问下得到了答案,“中华不振啊”从此这句话印在了周恩来的心里,年少时候的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人要是不想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做到振兴中华。发奋读书,以这些为目标。最终要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7年,周总理去到日本求学,学成归来以后便积极投身到革命中去了。后来周总理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在别人的资助下再次去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再次深造。

回国以后,他便先后领导发动了上海工人第三次南昌起义,武装起义、纷争都立下了大功。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建议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分歧,携一致对抗日军,同时也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漫长的革命道路中,周总理逐渐成为了毛主席最亲密的人,在战场上是好的战友,在生活中他们是挚友,无话不谈。他们的经历许多许多,一起走过了长征,一起到过延安,还结伴去了西柏坡。再后来更是一起去北京,一起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两个人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从衰弱到解放的过程。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民最敬重的人。

在那个时期都在说朱毛不分家,但实际周毛也没有分开过。他们同样是一家人,都是主席的左膀右臂。

晚年的周恩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心脏病时常发作。紧接着又患了癌症,邓颖超对周恩来的一往深情一直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乃至到周总理去世之后。最遗憾的是没有赶上看他最后一眼。

邓颖超几乎用自己的一生演绎守护着对周恩来的战友情、伴侣的爱。这份情、这份爱,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让人都特别遗憾的是,周总理为人民奔波了一生,实现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他生前心心念念的“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他都没有看到便离开了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