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琼瑶
1976年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一年,谁都无法忘怀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面,浩浩荡荡的人群携着无数白色康乃馨,悲切的声音响彻天地。
周恩来总理是最伟大的人民公仆,清廉为官、执政为民。工作人员在整理总理遗物的时候,在一个总理居家时期常穿的一件衣服里发现一个非常老旧的皮夹,皮夹中没有任何的财物。
唯一醒目的就是一张有些泛黄的黑白照片,背面写着父亲遗像四个珠圆玉润的小字。
男人表现感情的方式就是这样,越在乎、越深刻,便越低调。
周氏家族
兵荒马乱的年代确实不安稳,周总理的祖父本是淮安的一名地方知县,生活不算富足但是一家人衣食无忧。
总理的父亲是其祖父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唤作周邵纲。祖父仍想让周邵纲走科举及第之路,所以从小就对周邵纲的学业很上心,但是生性本分木讷的周邵纲,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聪颖智慧。
参加了了几次科举考试,连县里的秀才的称谓都没有考上,于是周邵纲就放弃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但是他的父亲确实很心急,于是为周邵纲的前程找门路,花了一笔不菲的银子给周邵纲买了一个"同学生"的身份。
有了这个身份之后,周邵纲的求职之路确实畅通了不少。虽然不能像父亲一样当一个知县或是师爷,但是在其身边当一个文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工作。
自古男人成家立业才是正路,于是有了稳定工作之后的周邵纲,也在媒人的撮合之下和当地的另外一个知府的女儿成亲了。
和万冬儿成亲不久,周邵纲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老实人有老实人的生活方式,不会投机取巧,但会利用自己的勤恳的工作方式,来给一家人带来财富,收入较为微薄。
随着儿子周恩来的出生,一家人的开销比之前增长了很多。为了让妻子能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周邵纲听从妻弟的意见,决定远赴武汉教书赚钱以此养家。
可是在那个物价变化很快的年代,身在武汉的周邵纲,尽管过着紧衣缩食的生活,但是仍很难剩下多少工资,月薪从没超过30元。
但是为了生活他仍然在兢兢业业坚持着本职工作,希冀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水平增加些工资。
爱妻离世、悲痛难当
丈夫远走他乡,这生下孤儿寡母那日子可想而知,为了抚养好儿子万冬儿只能拼命地用各种方式赚钱,一个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的小姐,转眼间变成了一个满手老茧的妇人。
长期的高压劳作还是压垮了这个妇人,更令周邵纲痛惜的是,因为远在武汉且交通不便的关系,他连妻子的最后一眼都没有看见。
但是出于对妻子的想念和愧疚,周邵纲还是火急火燎地从武汉赶回到了自己的绍兴老家,目的就是为妻子做一个体面一些的后事,在妻子的坟前诉诉衷肠。
之后,周邵纲无奈和愤慨,继续为生活而奔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周邵纲不仅终身未娶,而且身上常年带着妻子的照片,以解分别之苦、哀思之痛。
父子之情、君子之交
周恩来总理聪颖懂事,年少之时便是当地有名的小才子,虽然父亲不在老家,但是懂事的周恩来在十多岁的时候便能操持整个周家,也算是周家的一个小顶梁柱。
1946年是周家境遇开始转变的一年,因为周邵纲的大哥凭借出色的处事手段和处事能力在官场上得到了晋升,成为了奉天的一名科员干部,自家生活好了自然也不会让了帮衬自己兄弟。
于是,周邵纲和周恩来在周贻赓的授意下一起搬到了奉天生活。
1910年,这是自妻子逝世后,周邵纲和儿子的第一次见面,虽然经年飞逝,但是父子二人血浓于水的感情仍未淡薄一分。
其实在奉天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富足,在大哥的介绍下周邵纲确实找到了一个薪资较为合适的工作。但仍需整日奔波劳作,而周恩来也在奉天念书,父子俩人在一起的时光仍是不多。
安稳的日子刚过了三年,周邵纲父子俩又因为学业问题不得不分离,周恩来在南开大学毕业之后,为了求学深造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于1917年回国并开始革命的道路。
儿子大了、自己老了。周邵纲对儿子的思念也在别离中与日俱增。
所以周邵纲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开始来到儿子的身边,帮助周恩来做一些革命斗争需要的联系工作。
彼时正处于革命斗争最火热的时期,党员们每时每刻都有被捕就义的风险,但是周邵纲仍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周恩来身边,支持着他的工作。
在西安事变之后,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在无数共产革命英雄的帮助下,成功达成了"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友好局面,一时风光无限。
早已退居幕后的周邵纲看着报纸、喝着热酒、泪流满面。
革命胜利之后,周邵纲在儿子的安排下,开始在重庆红岩村定居。
1942年9月10日,周邵纲因病去世。一生劳苦的他并不在意生死,但是临终前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在身边,成为了两人一生的遗憾。
结语
父亲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心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你爱他便敬他,你爱他便孝他。无可替代、也无人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