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友义
黄花古道
紫金人皆知黄花茶,但紫金人不一定知道黄花村。
黄花村在哪?提到黄花村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于河源紫金县人来说,“借问何处有好茶,路人皆指黄花村。”
黄花村,隶属于紫金县紫城镇,是紫金的后花园。这个村庄离县城3公里,村里有航天丝苗米,有富硒酒,有黄花茶,有竹林“七贤”咖啡馆,有番客屋,有君子文化,有寿字文化,有进士文化……河源本地甚至邻近县市的人想来后花园度假,转个弯就到。
从小就听老人说:“嫁上嫁下,莫嫁书田黄花。书田就有鸡公车,黄花就有细茶”。书田也是紫城的一条村,当时村民主要是挖石头为生, “鸡公车”用来装载石头。而黄花的经济来源就只靠茶叶,生活太艰苦,所以嫁女都不往这两个地方嫁。
2024年的8月末,刚过处暑,暑气渐止,天地始肃。一天,云彩如絮,四野空旷。我在紫金县城接到魏小田电话:“快来黄花古道玩,读一下这部活着的历史书。”我马上启程,出城转个弯就到了黄花村。
黄花古道位于黄花村境内,是明、清、民国时期黄花、横径通往县城的主要通道,是紫金与东源、龙川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时光若银河,把我们与古人相隔。我们脚踏着一千多个石级,行走在1.5公里的古道上,用心感受古人的往来穿梭,跫音回响,岁月穿行。村庄沿路的每一处风景,都可以单独成画,可谓一步一景。
魏小田是黄花村书记,和我年龄相仿,但走路快如风,轻如燕,跨石级更如蜻蜓点水。我十几岁离开紫金客居省城,多年来没走过这样的山路和石阶,走一阵就气喘吁吁,魏小田时不时停下来等我一阵。他说:“你在农村时间少,慢慢来。我是走了五十多年山路才磨出一双铁脚板的。”
在这样的古道上,既能领略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明崇祯年间,紫金,旧称永安,建县后的第一个进士黄鼎臣就是从这条古道走出村庄,走到京都,后主政江西,颇有政声。一百多年前,由于战乱,村里许多客家人背井离乡下南洋,也是从这条古道走出去,经商挣钱后又回来修建房屋给亲人安身立命。当年南来北往的人们,经历了几里上山石道的跋涉后,来到山坳中间的人风亭。这茶亭,也是旧时河源康禾、黄村等地赴紫金圩的必经之地。在此稍作歇息,只见天空澄澈,远近山峦依稀可见。俯瞰黄花村,犹如被森林环抱的一个硕大花园,一万多亩林地种满了茶树,林中有树,树中有茶,远观是树,近看是茶。村庄里千余亩耕地种满了水稻,好像一群去赶集的野孩子,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大自然的天公造化啊。
在茶亭,凉风阵阵,一盏山茶消除倦意,我们慢慢下山。脚下是黄花古道,耳边是魏小田讲述黄花村的历史,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书记会客厅
进入村来,迎面是几座古朴典雅的庭院、长亭,它们与菜园、村道和稻田相映成趣。魏小田说,黄花村规划打造“一园,一学,一步,一站”,“一园”就是黄花庄园,也是茶文化研学基地;“一学”就是研学主题村;“一步”就是联村骑行徒步;“一站”就是番客屋民俗驿站。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就是其中的联村骑行徒步,目前已开发3条线路:从县城城西鹞婆岭——黄花岭头坪;县城永安古城——-黄花古驿道——黄花岭头坪以及沿线村上庄村官坑小组——曹源庵的徒步步道。如有闲暇,紫金人可以沿着这三条线路低碳出行,既锻炼了身体,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沿着村道一直往前走,拐过几道弯,便到了书记会客厅。
几个小伙子在里面喝茶聊天,见我们进来,为首的一个帅小伙站起来热情招呼道:“魏书记,来,进屋坐。”魏小田指了一下介绍说:“侯任书记黄乃福,马上接任黄花村书记。”
一楼的两间房一间放着茶台,台子上放着几罐本地黄花茶叶。另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的小屋放着三张圆桌。屋外是菜园,种满了甘蔗,再远处是果园。魏小田对帅小伙说:“省里来人了,要写黄花村乡村振兴故事,你赶快搜集资料,协助宣传。”帅小伙笑了笑,脸上露出一对小酒窝。他转身走到桌边,左手拿起手机扫二维码添加微信,右手拿起茶壶接水煮茶。我见黄乃福斯斯文文话不多,一双大眼睛却笑意盈盈,顿生好感。会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肖像,耳边仿佛听见他老人家那句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年轻真好。
兴许是这杯香气氤氲的绿茶,兴许是爬古道有点劳累的缘故,我在这凉爽通风的书记会客厅就不想走了。魏小田原本想带我去番客屋里的“百千万工程”规划图给我讲解的,黄乃福说他手机里有电子版图,说完马上把规划图转发到我的手机上。没错,年轻人用起电子产品就是行家里手,能就近解决问题,岂不是事半功倍皆大欢喜吗?
魏小田心里赞赏这年轻人办事就是灵活。他突然有点走神,心中浮出了关于黄花村人与黄花村建设的种种往事。他从事村委会工作十六年,几代人用过的党旗图腾一样挂在墙上。
每一次抬头,想到马上要把手里这一摊活儿交给眼前这个毛头小伙子心里都有点敲鼓。老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六岁的黄乃福根本坐不住,一出门就成了脱了缰的野马,下河钓鱼摸虾,进山抓野鸡,追野兔,直到汗流浃背才气喘吁吁地回到课堂,有一搭没一搭心不在焉地听课。
又过了几年,黄乃福十六岁,个头已经超过老父亲,大学毕业到外面打工根本不愿意回村,魏小田变着法子哄他回村,说尽了好话。魏小田和黄父同龄,又是世亲,逢年过节两家总要互相串门,哪家有了大事,对方都是坐首席的人。有一次,黄父请魏小田喝酒,说:“老表啊,凡事都要想开些,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做长辈的尽到责任就是了,你别把自己愁坏了。你看你,这些年搞乡村振兴,村里的发展是快,可你头发掉得更快啊,都快掉完了。”魏小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抱着头长吁短叹。后来黄父给黄乃福提了门亲,娶了隔壁村铁锅陈的大女,这小子心才算定了。
加上脑子又灵光,不管什么事都能够搞定。再后来,他渐渐参与村庄的大事小情,思路清晰,办事公平,里里外外都拎得清,魏小田那颗心也就慢慢放回肚子里了。
黄乃福煮茶的功夫,魏小田收回思绪,又接着介绍“一园,一学,一步,一站”,不过这次是说“一站”——番客屋。
黄花村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番客屋,是当地客家先贤远下南洋谋生计,在经商致富后返回家乡建起来的,一百多年来,岁月轮转,烽火已息,连古道上音尘也已渺绝,而番客屋依旧屹立不倒。魏小田说:“我们引进创业青年活化利用这一闲置资源,还原古物件,将其打造成集饮食、文化、研学游乐于一体的乡村民俗驿站。目前,占地面积约八亩的一期项目运营红火,成为紫金县城周边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就在这时,一个青年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进来:“村里来大干部了?”魏小田抬头看他一眼,点点头,“紫金人写紫金百千万产业工程故事。”青年快人快语打断了我们,“我知道我知道,黄花村的百千万产业工程,就是百亩共享菜园、百亩生态水果采摘园、百家美丽庭院、千亩富硒米基地、万亩绿化经济林。”
我定睛一看,这后生约莫三十岁,只见他嘻嘻一笑,一扬手从茶几上拿出一个缸子,倒满茶,咕咚咕咚喝了。茶杯上有一匹扬蹄的骏马,下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红字。魏小田对我解释说:“这是我们村的青年企业家,番客屋负责人黄远锋。”又提醒他:“你来得正好,坐下来好好吹吹水!”
黄远锋的介绍让我知道了番客屋的来历:清末至民国年间,紫城镇黄花村先贤为了谋生计远下南洋,称为“番客”,先贤经商致富返乡建设的房屋也因此得名“番客屋”。黄远锋与村里签约接手后,对两处番客屋主体及周边进行规划设计,以活化利用番客屋为抓手,充分盘活村庄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俗驿站、乡村学院、大学生创业和实践基地、青年人才驿站、精品民宿等休闲项目。
他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番客屋遗留下的一些老物件,通过原生态的组合把它做成民俗驿站,目前,集中打造集饮食、文化、研学游乐于一体,完成了绿化工程,对番客屋进行了复原,摆放了体现乡村生产生活的民俗物品,展示本地特色农产品等,建成了乡村会客厅、古井会客茶室、淘金沙滩、荷花池、亲水平台、乡村电影院、百香果园、停车场等,还有咸菜土猪肉、御坊窑鸡、清蒸田螺、客家擂茶、茶饮小吃等等各类农家乐美食。
说到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魏小田感慨,“紫金人早就盼着有这么个休闲去处了,开头是城里人没私家车,交通不便;后来是家里有车手里有钱,没地方玩,现在终于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了,出城三公里,转个弯就到……”面前这几个年轻人都是乡村产业的行家里手,活跃在农业产业链上,在乡间田野上遍地开花。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百年老屋——番客屋,在黄远锋等年轻人的匠心独运下,破茧成蝶,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宠。
“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你来有啥事?”黄乃福打断谈兴正浓的黄远峰。
“对对对,言归正传!魏书记,镇里的青年突击队目前已连续4个周末深入典型村一线,每周完成1至2个工作任务,这周末到咱村来,咱们一起弄点啥?能不能去番客屋帮忙接待一下游客?菜园子搞好了吗?”
“还没有。”
“那不行,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办。”见我疑惑,黄乃福马上解释,这是紫城镇为进一步加强培养锻炼青年干部,发挥青年力量,走深走实“百千万工程”而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黄花村典型村创建系列活动,先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设计、乡村绿化美化等工作。
截至目前,已整理打造小树林公园两个、完成两公里多的村道绿化提升,目前正在黄花村打造“共享菜园”。原来村口的那块地一直撂荒,青年突击队进村后,清石头、除杂草、平地块,将荒芜的闲置土地一步步变成绿油油的共享菜园,一来美化了村庄环境,二来进村的游人也可以享受亲手摘菜的田园乐趣。还有旁边的小树林,突击队来了就除藤蔓、清枯叶,将原本杂草丛生、藤蔓缠绕的荒地修整改造成为小树林公园,形成一处可休闲观赏的绿美景观。
说完这些,黄远锋起身告辞。他下意识地从衣兜里摸出了一支香烟,但他伸手在衣兜里摸索一通却没有找到打火机。这时黄乃福一个巴掌拍到他肩膀上,另一个巴掌扣到了他手中:“给!你留着用!”这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进口超薄型打火机。不用说,那一定是黄乃福得来不易、最为珍爱的物品之一,到底是兄弟,知己知彼。
黄远峰用那打火机将烟点燃,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对黄乃福默契地笑笑,快步走了。
我笑道:“这个会客厅很民主很自由啊!”“引导广大青年干部积极投身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等重点工作中,是黄花村乃至整个紫城镇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魏小田担任黄花村书记十几年,闲暇时都会在这栋小楼里,青年们有事没事都喜欢来这里找他。村委会定期召开座谈会,鼓励青年干部针对乡村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建言献策。头脑风暴在这里产生,思想在这里碰撞,青年们结合紫城实际情况,就本村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如何打造美丽黄花村?村委们在这个书记会客厅无数次碰头会、交换意见甚至是争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民主气氛空前活跃。
目标只有一个,深挖黄花村的主题文化底蕴,激发文化活力。目标一致了,思想就统一了。理清了黄花村“三基三主”脉络(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凝练出黄花茶文化、进士文化、番客文化、非遗文化、君子文化、长寿文化,为黄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目前,该村正开展“村志编修”工作。
魏小田还说,“为密切党群联系,书记会客厅广纳群贤,通过召开村民理事会、乡贤座谈会等调动各姓氏家族积极性,团结发挥群众组织作用,促进基层自治。在书记会客厅,群众可以随时找村党支部书记反映意见建议、协调矛盾纠纷,进一步拓宽干群沟通渠道。”
“年轻人的脑瓜子好使,像番客屋、黄花庄园、稻田书吧、乡村酒馆、竹林(七贤)咖啡屋、碳江科普徒步道、书画米酒茶、黄花古道、茶旅仙境、耕读文化这些思想火花都是聊天喝茶中迸发出来的,大家一条心,一股劲投身到黄花村庭院经济发展,创建并完善了黄花村典型村规划方案。”魏小田说起这些见多识广、脑洞大开的年轻人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真是“强国有我 青年有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也是薄弱环节。黄花村的书记会客厅凝聚了全村人的智慧,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番客屋的今与昔
从书记会客厅出来,一路向前行走,右边是百顷水稻田,左边是河道。走在堤上,河道、水田和村舍都在堤坡之下,一览无余。河水碧蓝如练,宽阔处有一覆满青草的河滩,三五成群的水鸭在上面觅食,撒欢地拍打起阵阵水花。几头圆滚滚的水牛,端着一副爱理不理的架子,不紧不慢地低头吃草,偶尔也会下到水里打一个舒适的响鼻,牛尾巴悠闲地甩一甩,俨然就是太上老君扬拂尘。
雨一场接着一场,昨晚的一场雨让土地更加滋润了,也将黄花村上万亩森林清洗得格外明净。早上的太阳白晃晃的,田野上各种野花竞相开放。魏小田边走边对黄乃福讲:“一个月内,河道清淤完工,污水处理完工,柏油马路完工,这就是黄花村速度。”老书记的话听上去像一道命令,而新书记却从命令中听出村子还有很多事情要完成,要更加快治理。
距离河道大约一两百米的地方,有座上百年的客家围屋,青砖白墙,古朴雅致,房屋布局规整,保存完好,这就是番客屋。青山绿水间,它气度非凡。
星期日的番客屋游客涌涌。黄远峰和员工们正忙着招呼客人。这个占地三百平方的番客屋经过改造后,屋内有各种客家文化的老物件,屋前有沙滩河流,屋侧有绿地廊桥,院子里有茅亭竹椅,这些都与屋子的灰瓦白墙相得益彰,一切都那么和谐,就像他和黄乃福的关系,舒服,自洽,浑然一体。还记得番客屋开张伊始,游人稀少,门可罗雀。他简直觉得坚持不下去,是黄乃福每天都来帮忙、打气、筹资源。 可现在,高峰时间客流过千人,已经开始满负荷运转,成为紫金县乡村度假项目的标杆。
客人既有来自附近紫金县城和河源市区的市民,也有慕名而来的网友,更有通过网上搜索来此的自驾游一族。番客屋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老房子,在黄远峰的匠心改造下融入了现代化生活的舒适便捷,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
环顾四周,红色的灯笼一排排悬挂在茅棚上、路两边,随风摇曳,为老屋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喜庆。
我们去阁楼听音乐喝茶,黄远峰非要给我们一包黄花谷雨新茶,我们开始还婉辞,可他说,“番客屋图的是练练茶艺,图的是让你们看着喜庆,闻着味香,吃着可口,客人满意了,我心里就痛快了……”经过短短一天的接触,我们彼此竟变得这般亲近。我用心体味着这温馨的滋味。
黄花村的白天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到了夜晚又是光影交织的梦幻。夜幕降临,番客屋换上了另一副迷人的面孔。金色的灯光洒落下来,令亭阁的轮廓更加柔美;红灯笼在夜色中鲜艳夺目,为整个度假屋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游客们围坐在庭院中品尝客家美食和烧烤,享受音乐与歌声带来的欢乐。孩子们在附近的沙滩上、河道里尽情玩耍,这一切令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
此外,番客屋还配备了室外KTV和沙滩排球场、露营设施,无论是家庭聚会、公司团建还是朋友出游,这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回归田园、乡村旅游是个大趋势,我们顺着趋势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目前经营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我们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我认为未来的乡村旅游项目在满足吃喝玩乐的同时,融入当地文化,加入文创元素,项目才会更有生命力。”黄远锋说。
他没有满足现状,他租下周边20亩地,除了吃喝玩乐,他接下来还将开发亲子研学旅游和乡村民宿,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做相关文创产品,让人们对老屋、老物件的情怀变成流量和钱袋子。
魏小田接过话题,指指远处一排石棉瓦建筑,“你看,河里流出的水都很清澈,是因为全村的污水都在污水池集中净化处理以后才排放。做典型示范村都是刚刚开始投钱,大量投钱做基础建设。先不说赚钱,先不说增加村多少集体收入,我们先文化引领,引进创业人才,引进企业,引进人流量,通过番客屋、文化庄园等等,提高知名度。”知名度有了,流量自然而然就有了。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目前黄花村节假日已有上千人次的人流量,农家乐也从两年前只有金沙湾一间农家乐,增加到现在八间农家乐,每一间农家乐能够带动五六个人在家门口就业。另外还有烧烤一条街。黄花农庄每年至少能够创出百多万经济收入。
小小的黄花村能够爆火,能够在同一水平线的村庄文旅产业中赢得意外的赞叹与羡慕,体现出紫金县城人对它的偏爱,魏小田和黄乃福、黄远峰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点。
如今的番客屋,这青砖白墙的老建筑既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又植入了现代化的时尚和情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它再一次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林中有茶,茶中有树”的黄花茶
在黄花村话桑麻,离不开黄花茶。
黄花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是东江三大名茶之一。黄花庄园就是魏小田所说的“一园”。在紫金县的青山绿水间,黄花庄园以其独特的茶旅研学项目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特别是为城市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学习传统技艺的绝佳平台。
我们到黄花庄园的时候,一批研学的中小学生已经到了。庄园的带教老师对着花名册清理人数,喊一个,应一个,等她全部喊完,她向制茶师汇报:“除两个在卫生间外,全部到齐了。”
大屏幕上开始滚动播放黄花茶的故事。“紫金县地处粤东北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全县八万多亩的茶山,遍布于山间谷地,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独特的品质……”我的目光从大屏幕上移到户外。
极目远眺,这里没有险峻的高山,周围绿树环绕.只有原生态的林荫小道和开阔的茶园景观。宽阔的空地上,那些新奇好学的问答声此起彼伏,是最动听的乡间奏鸣曲。
“在黄花庄园,研学者们可以亲手采摘嫩绿的茶叶,体验古老的制茶工艺,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河源乡土专家曹锦旺给我们讲起了投资建设黄花庄园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的创业故事。
曹锦旺是土生土长的黄花村人,是黄花茶品牌背后的缔造者和产业的推动者。他怀着对黄花茶特殊的情感,扎根家乡黄花村二十余载,匠心传承家乡的黄花茶产业,以点带面发展黄花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得黄花茶文化重新焕发出怡人芳香。作为河源茶叶特色代表之一,黄花茶成功出圈,在国内各大茶叶评比活动中屡屡获奖,成为河源茶叶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
2022年12月8日,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黄花村被纳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黄花茶迎来了高质量发展契机。
黄花村历史悠久,但名气不大。黄花茶一直是萦绕在曹锦旺记忆深处的那一抹茶香。在茶叶产业四处高歌的时代,深耕茶产业,拓展产业链,把黄花茶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拓宽种茶致富路,谈何容易?
曹锦旺记得,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黄花茶仍采用传统分散种植,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而且传统手工制茶没有统一标准,产量不高,难以形成市场效益。那么,如何传承发展黄花茶,壮大黄花茶特色产业,带动父老乡亲种茶增收致富?作为黄花村人,他是当地较早进行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探路者。曹锦旺深知黄花茶的市场价值,但面对一片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怎样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茶路?曹锦旺一直在苦苦思索。
2018年是文旅融合元年。而早在2016年,随着黄花茶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曹锦旺就开始谋划在黄花村投资建设黄花庄园农文旅项目,黄花庄园已入选首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项目之一。身为乡土专家,曹锦旺时常给茶农提供茶叶种植、养护、采摘、加工等技术指导,通过茶苗供应、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与更多的农户形成产销合作关系。
关于创业,他还记得那个平凡但对他来说却不平凡的下午,命运的齿轮从这时开始转动。
2016年4月的一天,紫金的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今年的茶叶本来就收成少,再加上各地茶叶竞争激烈,黄花茶订单越来越少。曹锦旺独自在县城的永安家宴酒楼喝闷酒。
酒一上头便恍入仙境,这时的曹锦旺已喝得半醉,胸中淤积的闷气使他恍若堕入了一个半明半暗的洞穴中。那洞穴很深,且弯弯曲曲,他踉踉跄跄地朝前面走去,似乎总看见魏小田的背影一闪,却总撵不上他;忽明忽暗的光总在他面前飞来舞去,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魏小田不知为什么是采茶郎的装扮,曹锦旺记起曾经对他说: “你这人种茶比别的工作强!”魏小田高兴地把双手一摊:“真的吗?”可现在他连正脸也不给曹锦旺看上一眼……可能是村书记当太久有官架子了。
忽然,曹锦旺眼前出现了黄乃福,热情地招呼着他。黄乃福当时还在外地工作,这次刚好回村。他愣了愣神,心想这位是谁呢?啊,想起来了,是常到曹家串门的那个当地铁锅陈的大女婿嘛!一个人只能喝闷酒,两人凑在一块儿却能喝“逗闷”酒……想到这儿,他便忙站起来招呼黄乃福。黄乃福当时也很彷徨,路过酒楼时打算拼个半醉的,没想到一进门就看见了曹锦旺;而一看见曹锦旺他又联想到了黄花村,一想到黄花村他又联想到黄花茶,由黄花茶他又想到了村里人都喜欢喝黄花茶。
曹锦旺二十几年坚持种茶卖茶实属不易,就这一点他对曹锦旺产生出了一种敬重感;落座以后,他倒没把曹锦旺当成是唯利是图的薄情商人,但黄乃福没有料到,曹锦旺醉意朦胧中竟不住口地夸黄花村。他说几乎每次说黄花村都要叫好,他夸完黄花村,又夸黄花茶,他说黄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他的使命就是让他的黄花闺秀、黄花闺女、黄花闺蜜等系列品牌茶走出深山,芳名远播粤港澳。
黄花系列?“黄花闺秀、黄花闺女、黄花闺蜜,一群仙女真让曹锦旺给讲活了!人们想知道黄花闺女,光凭一个名字大把人能取这个名的是不是?黄花茶养在深闺人不识,人家平日呆在家里,不随便到街上逛商场不是?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孩子如果来了,家长也一并跟着来了不是?咱们就先让孩子学习了解黄花茶。”酒后吐真言,酒醉人胆大,黄乃福的话也停不下来了。
曹锦旺觉得郁闷在胸口的气突然消散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个长着小酒窝的坏小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啊!黄乃福夸来夸去竟夸出了这样的话:“哥!您说咱黄花村人仁义不仁义?种了五百多年黄花茶,还没搞出个什么名堂来,能随便赖人家市场不好吗?……赖你呀!赖我呀……”黄乃福的大嗓门那么一聒噪,让酒店里的食客们都知道了曹锦旺的身份,立时就有好几位凑拢了过来,一位茶庄老板对他说:“敢情您是黄花庄园的老板呀!坚持种黄花茶不容易的呀!我给你们俩道喜啦!省里在搞什么百千万工程,要振兴乡村旅游呀!”几位中年人一声接一声地问:“村里有什么旅游项目啊?”“您黄花村有黄花茶卖吧?多年看不着黄花茶卖得起高价了。”
“那茶文化可以搞成旅游项目啊……”曹锦旺来不及搭腔,那几位竟不知怎么地争辩起来了。几句话不合,竟至于满脸通红几乎动起手来。“行了行了!”黄乃福站起来吆喝道:“有什么想法一个一个跟曹老板说!曹老板自会记下来,告诉村委会,嘈嘈个什么劲儿!”竟真有几位认认真真地挨个向曹锦旺说起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
原来家乡有这么多人关心黄花茶!曹锦旺不禁心里一热。他重振旗鼓,开始了振兴黄花茶的文旅创业之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曹锦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把最初的茶叶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及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把庄园打造成为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科研教育、观光体验等一体化的实体经济。
黄花庄园位于紫金县黄花村的山谷内,常年云雾缭绕,四周林木繁茂,生态环境优越,不仅有成片的茶园,还有果园、菜园、鱼塘等多种农业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作为以“茶”为主题的庄园,黄花庄园集生态、观光、科普、体验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乡村旅游体验。庄园内设有茶文化博物馆和科普课堂,通过展示茶的历史、种类、功效等知识,让游客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谁不渴望在青山绿水之间亲近大自然?谁不渴望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在黄花庄园,游客可以驱车到其中一个山顶,四面眺望群山起伏种的茶树成排,感受大自然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又可静心体会关于茶、自然与人文的故事,更可以看见科技的应用和创新。独具特色的茶旅研学项目,学生们亲手采摘嫩绿的茶叶,学习古老的制茶技艺,从杀青、揉捻到烘干,不仅让他们感受到茶农的辛勤劳动,还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的制茶工艺和文化。
曹锦旺说,目前黄花农业公司拥有有机、无公害茶园基地达7000多亩,年产量达200多吨。多年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这种发展模式,开展品牌强茶建设,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据悉,黄花茶业连续多年荣登中国茶企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百强排行榜,获得过“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粤茶杯”广东省名优茶评比金奖等诸多行业大奖。
黄花村“林中有茶,茶中有树”,打造生态茶园很有优势。目前,黄花庄园内有500多亩的有机生态茶园基地,种植了龙井43、中茶108、金观音等国级名优茶树品种,建成15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规范化茶叶生产加工场所和茶文化展区,日加工能力达2000余斤鲜叶,年生产黄花茶约10万斤,茶叶集约化、标准化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覆盖全部生产基地的产销衔接体系,实现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智能化管理。黄花庄园已入选首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项目之一,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个小小茶园已累计为村集体和农户分红179.2万元,间接带动就业200多人。
黄花庄园农文旅项目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农文旅庄园经济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实现当地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茶企、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收益来源,还可以通过订单合作、技术指导、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技术和就业岗位,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还可以通过研学旅游等方式,推动当地茶文化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这就是茶文化开枝散叶的结果 。
站在茶山的顶峰,成片的青绿延伸到天际尽头。青绿,是所有颜色中最美好的颜色。因为它是生长的颜色,是生机勃勃的颜色。此刻,我的心全被这青绿填满。起风了。有风真好,茶树们随风起舞,一阵阵此起彼伏,宛若海浪翻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花村人最终靠养山、管山、吃山,实现了村庄的自由。
现在,四车道的国道G236线直通黄花村。从紫金县城出发,转个弯就到。
黄花的茶香,早早就在村口迎候着八面来风,四方游客。
作者简介:谢友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二十期中青年高研班(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专题班)学员。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作品》《家庭》《广州文艺》《黄金时代》《时代报告》《羊城晚报》《南方工报》等数十家报纸、杂志。著有长篇小说:《工友》《广州工人》《工道》,报告文学集:《广州的天空》《文学的天空》《你看你看那美丽的安居房》《肝胆两昆仑》《赤魂赤土赤旗一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旷野先声》等,电视剧本《职校生》等作品。作品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广州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