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毛主席的后人,是一件非常荣誉和自豪的事,为何外孙女孔东梅言:我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为何神形和毛主席最为相似的孔东梅,会说出这样一句话?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隐情?接下来,请走进今天的文章,带你了解不为人知的那些事。
1972年,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家医院内,一个女婴诞生了,她刚出生时,脐带绕颈,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此刻心还悬挂不下,当毛主席得知母女平安时,这才放下心来。这个女孩儿正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贺子珍之女李敏。
(毛主席)
李敏请父亲毛泽东帮忙给他的外孙女起一个名字,毛主席思索之后,在纸上写了六七个字,其中选择了“东”和“梅”。毛主席解释道:“‘东’字取自我的名字,而‘梅’是一个很好的字,我平生最喜爱梅花。”孔东梅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所以毛主席就给她取名为孔东梅。
(贺子珍、李敏、孔东梅三人合影)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在华全部专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期。
面对重重严峻考验,毛主席始终保持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顶住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的压力,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冲出一条路来。也就是在1961年12月,毛主席写下脍炙人口的《卜算子咏梅》,而孔东梅的“梅”字,也是出自这首诗。
(毛主席)
毛主席给外孙女名字,取了一个“梅”字,也是隐喻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面对恶劣的环境与严峻的形势,坚贞不屈,不畏困难,同时要运用逆向思维,对未来满怀期待,保持谦虚。
离开家人的监护生活
孔东梅出生后,因为母亲李敏和父亲孔令华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她,便将她托付给在上海的外婆贺子珍照料,而贺子珍因为思念女儿李敏,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孔东梅身上。但不久贺子珍因为身体不太好,无法继续照顾孔东梅,于是孔东梅便被交给了工作人员照顾。
(年轻时的贺子珍)
工作人员可不像孔东梅的外婆那样,处处呵护着她,对于孔东梅事无巨细,都得过问,而孔东梅也是一直处在这种高压的监护下。长大后的孔东梅回忆道:“那个时候很羡慕别的小孩,而自己想买一支5分钱的冰棍,也得大费周折。”所以孔东梅很渴望亲人的陪伴。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此时孔东梅4岁,但她从未见过自己的外公。当她看到温柔慈祥的外婆,神情哀恸,精神恍惚时,也被外婆的情绪感染了,悲伤而又遗憾。
(毛主席逝世)
长大后的孔东梅,越来越像毛主席,眉宇间可以找到毛主席的影子,尤其是她下巴的那颗痣,连母亲刘敏都说她长得太像她的外公了。这让孔东梅更加好奇了,外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主席和外孙女孔东梅照片)
于是母亲李敏,就会跟她讲起毛主席和革命先驱的事迹,孔东梅也会听得入神,在查阅相关书籍后,对外公更是敬佩和崇拜了。于是孔东梅便决心写出关于他们的书。
受外公影响,萌发文学梦
1994年,孔东梅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但她和毛主席一样,喜爱文学,那个时候她就有一个梦,幻想有一天自己开个书店,读着各种读物。
大学毕业后,孔东梅进入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孔东梅从基础做起,认真苦学,这也为她后来,关于外公外婆和革命历史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孔东梅)
1999年1月6日,孔东梅的父亲孔令华在驱车前往深圳的路上发生严重车祸,肋骨摔断九根,加上他本身患有心脏病,在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而母亲李敏也因为悲伤过度,住进了医院。
(中年时的孔令华,李敏)
虽然孔东梅是毛主席的外孙女,但她的母亲,自孔东梅小的时候就跟她强调: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背景,都不要对外声张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女,不要搞特殊化,而孔东梅也是谨记母亲的谆谆教诲。
但无奈,此时母亲病重,她没有办法,只得给中央写信,希望得到帮助。在中央老同志的帮助下,李敏终于得以治疗。
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
在母亲病情渐渐好转之后,孔东梅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此时,没有人知道孔东梅的身份了。
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孔东梅拖着行李箱四处找房子,为了省钱,她选择了最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语言的障碍,迅速减弱的安全感等,都是她面临的困难。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漂泊感,每次和母亲打电话是她最开心的事。
(孔东梅和李敏)
电话中,孔东梅从来不和母亲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母亲也会让她注意身体。但电话费太贵了,孔东梅一周和母亲打一次电话,于是孔东梅和母亲多以书信往来。在美国求学时,孔东梅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李敏,孔东梅,陈东升(左二,孔东梅丈夫)等人合影
在美国念书时,孔东梅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美国当地的青年,对于本国历史发展和美国历届总统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他们都热衷于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当时很多爱国反战题材的电影也深受他们欢迎,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
国外的求学经历,让孔东梅对国与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孔东梅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家族和国家做些什么。
2000年,在美国念书的孔东梅收到母亲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载满了母亲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思念,当读到动容之处时,孔东梅连续几个晚上难以入睡。从那个时候起,孔东梅就暗自下定决心,决定写一部关于外公外婆,和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
(右边为李敏)
美国的生活让孔东梅成长了很多,也让她安静了很多。这期间孔东梅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兄长的爱护,一切都得靠自己,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时也有了新的追求,她决定传承“红色”文化。
投身文化事业
2001年,孔东梅创办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公司名字“菊香书屋”,也是取自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所菊香书屋。
菊香书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乾隆皇帝藏书的地方,收藏了大量的图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将住所选在了这个并不起眼,但是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孔东梅将公司取名“东润菊香书屋”,也是对外公的一种追思。
(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住所菊香书屋)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孔东梅深刻地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当时大家都认为孔东梅会在家族的光环下得到极大的便利,但实际上孔东梅都是靠自己打拼事业。
顶着毛主席后人的头衔,这让孔东梅倍感压力,她曾坦言:我不想生活在外公的光环下。正因如此,孔东梅从求学到工作,一直都是靠自己。
对外,孔东梅从不向人提及她的身份,连在大学和她一起读书的同学也不知道她的身份,只是觉得和她交流时,她很亲切自然。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才知道,她是孔令华将军的女儿,但同学们也都不知道孔令华是毛主席的女婿。
(孔东梅)
在孔东梅的作品《翻开我家老影集》出版后,同学们还开玩笑地问道:“这个作者怎么和你名字一样啊!”孔东梅只是莞尔一笑。后来大家明白过来之后,这才惊呼:原来我们班还有毛主席的后代呀!
在孔东梅创办菊香书屋之后,虽然公司很多同事知道孔东梅的身份,但也是亲切地喊她东梅。在为人处事这一点上,孔东梅和毛主席极为相似,低调而务实,凡事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孔东梅在菊香书屋)
当缺乏资金,缺乏客户时,孔东梅就会去想办法,拜访客户。她并不想将祖辈的荣光,变成谋求自己利益的工具,只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她想要的回报。
为了将公司发展壮大,她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吃泡面,她虽然忙,但每天不亦乐乎。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孔东梅完了她的著作。
(孔东梅)
寻访各地,完成著作
为了能更好地复原过去,孔东梅拜访了很多人,去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外公生活过的湖南韶山、延安等红色革命老区。
在写《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一书时,孔东梅多次前往井冈山实地考察采访,将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研究整理。
为了写书和拍摄电视剧,孔东梅先后前往了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寻访外公外婆的足迹,并采访当地的老人。凭借着老人们的回忆讲述,孔东梅将它们整理成资料,并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之后,一点一点充实和刻画出外公的形象。
(孔东梅)
在拜访王行娟老人时,老人对孔东梅的评价是:一个很外向阳光的孩子,有学识,有见地。
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孔东梅完成回忆录《改变世界的日子》、《翻开我家老影集》、《听外婆讲过去的事》,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笔记都倾注了孔东梅的心血和对他们的怀念,传承着红色文化与精神。
延续家风,传承红色文化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孔东梅将她的公司菊香书屋,搬到了北京798艺术区。经过她和设计师的商量和策划,将菊香书屋采用了包豪斯的设计风格,书架上放满了经典红色书籍,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毛主席的头像。
(孔东梅在798艺术区创办的菊香书屋)
此外,孔东梅还将房间里装饰了大量自己收藏的摄影作品,成功地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将历史与现代做到了统一,让菊香书屋充满书香气息。
在公司经营上,孔东梅不以纯粹盈利为目的,而是坚持以文化为理念,考虑长远的发展。
(孔东梅)
2006年,毛主席逝世三十周年,孔东梅撰写的《改变世界的日子》,在当时掀起一股红色浪潮。
孔东梅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签售会上,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很多老同志看后,都赞不绝口,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战火纷飞的年代,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
(孔东梅在签售会上)
后来她撰写的《毛泽东箴言》等著作也广受市场好评。如今她的菊香书屋也成为北京798艺术区的新地标,吸引着游人前来。
在孔东梅的著作中,她从家人的视角进行描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毛主席形象 。书中很多照片我们也都未曾见过,她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革命先驱与爱国志士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孔东梅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红色文化。
(孔东梅在新书签售会)
后来,孔东梅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了200多件物品,有毛主席用过的犁,杨开慧用过的钟,毛主席和家人的合影、书信等。其中一件令孔东梅深受感动,那是一条打了几十个补丁的睡衣,这承载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精神。
(打满73个补丁的毛主席睡衣)
很多人也被感动了,通过孔东梅的这次展览,了解到了毛主席不为人知的那些事。这也坚定孔东梅继续投身传承红色文化的事业当中。
尽管孔东梅没有过和毛主席在生活上的交集,隔了一代人,但是她深刻感受到作为毛主席后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后来的采访中,孔东梅说:“外公对她最大的影响,是他的那种百折不挠,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毛主席)
在走进家族史之后,孔东梅曾感慨道:“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可以接受教育圆梦,做自己想做的事。”
虽然我们不曾像先辈一样经历战火和枪林弹雨,但是成长中经历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里程碑,只有痛过,经历过,才有风淡风轻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