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山路荆棘密布陡峭崎岖,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从山底到山顶的狼狈爬,再从山顶到山底的步步挪,就不会知道挑战一座海拔774米高山的难易程度。


海 山

这座高山叫海山,位于古砦仫佬族乡上雷屯,是柳城县的最高山。在 1992年修编的《柳城县志》中记载:此山“势极陡峻,中有谷,容千余人。田畴数顷,土壤膏腴,有汶灌溉,为清初龙韬所辟。龙氏筑石城于此,为闸三。”

为什么非要爬上这座地势险要的高山?正是因为300多年前这里筑有一座石城,并且这座石城因军事而筑。现存海山石城的石墙于1984年8月公布为柳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11月14日,柳城县文保中心对古砦仫佬族乡海山石墙遗址展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带路的是一位72岁的阿叔,祖辈住在山脚下的潘村。他说,很少有人爬海山,即使有人爬,也只是到达山腰处玩耍。早些年,他与村里几户人家在山上养有一些牛羊,近几年都不养了,山上的路逐渐被野草树木完全覆盖,到达到山上石墙遗址的地方基本上已无路可走。

为了配合普查工作,他与三位村民提前两天用镰刀砍出一条基本能走的路,海山石墙遗址上野蛮生长的树木野草也砍剪得干干净净。


上山的那天,阿叔的腰上别着一把镰刀,踏出的步伐出奇稳健,感觉每一步透着对这座山的熟悉与热爱。他抬头望着山顶说,如果爬得快,40分钟就可以到达石墙遗址,他预测我们可能要用3个40分钟。


山路崎岖,荆棘密布,如同大自然布下的一道道防线,试图阻拦我们的脚步。走走停停歇歇,阿叔看着气喘如牛的我们说,爬海山确实不容易的,“海山海山,离天三尺三,人过低头,马过掀鞍。”这首诗从古流传至今,就是用来形容海山的高和险。



走着走着,有陡峭的石壁,也有遍布荒草的斜坡。阿叔不断提醒我们要踩稳了才能移脚。大家几乎是手脚并用,一边抓旁边的树枝和藤蔓,一边沿山路踩着土石和枯草,寻找合适的跨越点,小心翼翼往上攀登。


渐渐地,一行9个人因为体力和攀爬速度快慢的不一致,分成了三个梯队,年轻且腿脚有力的方能紧紧跟上阿叔的步伐。

一路上,脚下的草丛中,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地散落其中,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山上的树木在初冬的渲染下五彩斑斓,红的似火,黄的像金,与周围墨绿的远山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山的神秘。




三个多小时悄悄过去了,当一道石门出现在眼前时,几乎累趴的我们终于到达海山的其中一处石墙遗址。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是被震撼的。


窄窄的山路两边,各自用一块块古朴而厚重的大石头垒成一个石堆。石堆上爬满了青藤,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像是历史的守护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岁月。

走过石门,海山视野开阔,能望见远处群山连绵峰峦叠嶂,也能看见山下道路如丝纵横交错、稻田错落有致,景色的秀美与生机尽收眼底。



我们接着要穿过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林。四处尖锐的树枝与缠绕的藤蔓,让我们只能弯腰穿梭其中。


我们的衣服不时被树枝勾住,同行的阿哥稍不注意额头都被划伤了。经过漫长的穿梭,再爬上一个比人还高的石崖,终于,若隐若现的,长长的古城石墙出现在眼前。



这用于军事防御的石墙虽历经了几百年风雨侵蚀,却依然透着威严与肃穆。县文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海山地势险要,可瞭望融水、罗城等邻县。明代末至清代初,被封为义宁伯的古砦新维村人龙韬,利用海山山脉的龙脊山、独座山和将官山三峰筑军事要地。


石墙总长约320米,其中独座山至龙脊山石墙长 200米,高约2米,上部宽约1.2米;将官山与独座山石墙长120米,高1.5米,厚约0.9米。两段石墙均由石块垒筑而成,石块大小不一,单墙基坚固。该遗址对于研究柳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石墙的海山石墙遗址,是岁月留下的宝藏,我们翻山越岭来探寻,只为寻找那穿越时空的珍贵记忆。

以上内容为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属柳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主管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吴再丽 黄伟坚 雷昕

责任编辑:张琳

值班总编:冯艳芳

责任监制:徐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