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我们密执根大学的客座教授、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捷先教授主编的这本《临床血液病学》将成为我们密执根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本中文图书。”

——密执根大学图书馆的Adam教授


◇ 陈捷先教授


◇ 陈捷先教授主编的《临床血液病学》。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写完《陈捷先和他的第一部血液学专著》,无尽的思念又涌上心头。我想每一个人在一生中一定都有过崇拜的人。也许,童年时候的小孩最崇拜的是父亲,一个中学生可能最崇拜威严的校长。再长大后上了大学,当了医生,考上研究生,成为老师,成为导师一定也还有崇拜的人,比如院士,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如居里夫人。他们的事迹和贡献虽然真实,却由于离我们太遥远而颇为抽象。我与陈捷先朝夕相处8年,他的一言一行,他的声音笑貌,都深刻而真实地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永久的记忆。陈捷先,是我一生中最崇拜的人!

——陈捷先学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志哲

1969年的一个严冬,天已近黄昏。陈捷先独自一人徘徊在“反帝医院”红砖楼下的小广场,陪伴他的是那棵同样孤独、在寒风中摇曳的棕榈树。明天就要启程到宁化县去了,作为协和医院内科主任, 经历了几十天来内科整个科室搬迁诸多繁杂事务的操劳,以及同样面临着拖儿带女等杂乱纷扰的家庭行装整理,让陈捷先忙碌而疲惫不堪。此刻,他心潮涌动、思绪万千。是的,明天就要启程了。许多的不舍让他心痛不已,看着自己倾注十几年心血收集的血液和骨髓标本片被人强行当废品用垃圾车运走,他只觉得自己的心在滴血、浑身颤抖。他再次来到内科病区,却看不见往日病房的那种整洁安静,也没有了从前朝夕相处、团结友爱的医生护士们的身影,更感觉不到病人们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病房空荡荡的,房间里和走廊上一片狼藉,遍地杂物废纸,满目疮痍。他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走下楼梯,他最后回头望了一望被“文革”造反派挂牌“反帝医院”的病房大楼,无奈地笑了一笑,加快步伐走出了工作22年的协和医院大门……

时光回溯到1957年,陈捷先在当时的福州中国协和医院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血液学实验室和血液病房;60年代初,前来就诊的贫血病人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和跟踪治疗,他选定当时国内还是空白的红细胞游离原紫质的研究。原紫质是测定红细胞血红素合成信息的灵敏指标,课题十分重要又非常复杂,他在小小的实验室里潜心探索,查阅英、德、俄文献,采自己身上的血做了几十次实验。他没有假日,没有周末,寒暑交替冬去春来,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获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对多种血液病贫血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取得重要突破。他的系列论文发表在英文版的中华医学杂志后,国外许多研究单位纷纷来信索取交流资料。此课题以《红细胞内游离原紫质的研究》的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白血病俗称“血癌”,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上世纪70年代还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陈捷先知难而上,把白血病作为临床研究重点,他组织并领导了“福建省白血病研究协作组”,与当时的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等一起,对三尖杉酯碱进行药理、毒理、临床药效、临床治疗、联合化疗等一系列研究,终于探索到以三尖杉酯碱为主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68.4%,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由于在血液病研究上的丰硕成果,陈捷先出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并被大会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三尖杉属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药理药化与临床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我省有关的协作医院和单位也分享了这一成果奖,受到表彰。

为了在我省培训血液病专科医生,陈捷先1964年在协和医院举办全省第一期血液病学习班,为省内各地培养第一批血液病医生。1969年12月他随协和医院大部分员工分别被下放到宁化、明溪和清流县。


◇ 1964年,陈捷先举办全省第一期血液病学习班。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1974年春,一纸福建省卫生局的文件送到陈捷先的办公桌上,文件委托他举办全省血液病学习班,这对陈捷先可是大喜讯呀!然而,他却茫然地望着眼前的红头文件,一向重视培养血液病医生的陈捷先此刻犯愁了,举办学习班需要教材,可哪里能找到教材呀!当时由于“四人帮”对文教和科技的破坏,医学教材一片荒芜。原本协和医院的一些图书资料被当作废品处理了,他的一些英文、德文和俄文的血液学专著也未能幸免。哪里能找到教材呀!考虑再三,陈捷先决心自己编写教材。他组织当时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原协和医院的吕联煌、沈云英、罗孝平、郭云赓、章志安、林鸿光、刘孟豪等专家,分头到处搜集资料,划分章节各人负责编写。当时没有电脑,更没有WORD文档,又正值盛夏,夜里热气逼人,室内点燃蚊香,桌上放着擦汗毛巾,他们在灯下一笔一划地用钢板和蜡纸编刻,历时8周终于编印出一本25万字的油印本讲义,取名《血液学讲义》。由于多人分别用蜡纸编刻,字体大小和笔迹各不相同,看上去不甚整齐。但学员们视油印本讲义如珍宝,爱不释手。此次,来自全省地方和部队的32名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参加了学习班。

当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学员们除了专业学习外还要兼顾政治运动。有次,陈捷先利用晚上时间在实验室辅导部分学员复习骨髓细胞形态学,大家围在一起互相交流骨髓形态学习心得,并且对着内科病房住院病人的骨髓标本听陈捷先讲解。日光灯下的实验室充满着刻苦钻研的学习气氛。不料此时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走进实验室,不分青红皂白提高嗓门喊道:“你们不去学习批林批孔,在这里看什么这么来劲!”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大家站起来正想散开,只见陈捷先挪开眼前的显微镜,不卑不亢地对那人说:“我们是在讨论今天住院的贫下中农的骨髓诊断的,明天想要尽快给这位贫下中农阶级兄弟上治疗。”听这么一说,那人只好悻悻离去。尽管有这些干扰,学员们依然刻苦学习,经过三个月的课程培训,学员们回到当地后都成为血液病诊疗的骨干。

第一次学习班收到良好的效果,以往有些地、县医院因缺乏血液病专科医生,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治疗,需要几经周折到大医院治疗的状况开始改变。因此,1976年春,福建省卫生局再次委托陈捷先举办血液病学习班。在1974年编写的那本25万字《血液学讲义》油印本的基础上,陈捷先决定对讲义进行较大的修订和扩充。他组织编者认真讨论修订方案,并写信给1974年参加培训的学员,征求他们对使用该讲义的意见,希望他们反馈1974年学习班结业后的两年,各自临床工作中对血液病专业进修还有什么要求,血液学讲义需要增加些什么内容。信件发出后,很快就收到部分学员的回复。陈捷先根据反馈的意见,组织编写人员对1974年的油印本讲义进行修订,历时两个半月。此次增订本改为铅印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和表格,共计50万字,取名《临床血液学讲义》,更偏重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增加了血液病诊疗新的进展,还附有血液学实验室操作及实验结果解读,篇幅较油印本翻了一倍。此次学习班除了本省学员外,连同进修人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和地方的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46人,北方远至黑龙江省佳木斯,南方至海南岛,西部远至新疆石河子市。学习班的讲义也内部发行,与全国各地的血液病医生和检验人员广为交流。

科学的春天来了。1978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为了加速我省血液病学的研究,陈捷先向上级领导提出创建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的设想,得到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意筹建。他奔走于三明和福州之间,多次找了省卫生局和省科技局,终于由省编委正式批文成立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陈捷先任研究室主任,吕联煌任副主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的前身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就这样在科学的春天诞生了。

陈捷先举办的两次学习班和两个自编的血液病讲义的版本的内部发行,受到国内血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致信陈捷先,希望对《临床血液学讲义》加以修订、补充,成为一本系统性的血液学专著正式出版。陈捷先信心百倍,召集16位编者开了3天的编委会,详尽地讨论著书的原则纲要、目录、内容、格式、体例、表格、插图、附录、参考文献等等。为了反映临床血液学的最新进展,陈捷先想要参考血液病的权威专著——国际著名的《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温氏临床血液学)。但那时没有外汇购买,即使有外汇也没有渠道购买,并且购买了也无法寄到国内。其间恰逢原福州协和医院院长李温仁访问美国,陈捷先通过在纽约Sloang-Kathering工作的一个美籍福州朋友,购买到Wintrobe新版的Clinical Hematology并由李温仁带回国。

紧张的编写开始了。为了搜集资料,陈捷先派他的学生陈志哲几次前往当时迁址于泉州的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查阅和抄录 Index Medicus。那时复印机可还没有普及呀!大家只好直接对着Index Medicus翻译成中文抄录下来。就这样,经过16位编者历时一年的努力,一本陈捷先主编的110万字 《临床血液病学》终于在1980年7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系统的血液学专著,一时洛阳纸贵,印数1万3千册很快就销售一空。国内著名的血液病专家郁知非在一次交谈中不无羡慕地说,陈捷先的《临床血液病学》是中国的Wintrobe版本呀!后人在谈到这本我国第一部血液学专著时我们才知道,有好几位现在国内著名的血液病专家都是读着陈捷先的这本书考上研究生的。陈捷先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当出版社将一捆捆还散发着书香的《临床血液病学》送到陈捷先办公室的时候,平时不苟言笑的陈捷先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开心地说:“鸟枪换炮啦”。


◇ 1981年陈捷先应邀访美,与密执根大学的血液科教授学术交流。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1981年5月,陈捷先应邀访问美国密执根大学,他带着这本倾注了自己心血的《临床血液病学》登上飞往密执根兰辛市的航班。在美期间他应邀在美国12个城市以及途经香港地区时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考察,受到医学界同行们的重视和好评。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告别密执根大学时,陈捷先将他的《临床血液病学》赠送给大学图书馆。在简短的赠书仪式上,图书馆的Adam教授高兴地接过这本书,他说:“我们密执根大学的客座教授、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捷先教授主编的这本《临床血液病学》将成为我们密执根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本中文图书”。Adam又补充:“不过,不是拉丁文”。他的幽默,引来一阵笑声。

《临床血液病学》专著的问世,让许多从事临床血液专业的医务人员如获至宝,得到了帮助。更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学到了陈捷先教授脚踏实地、甘为人梯、勇于担当的敬业奉献精神。

(陈志哲)

作者简介:

陈志哲,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原所长,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专家、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高访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教授。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