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袁世凯这个名字,人们立马就会与“窃国大盗”联系到一起,这是历史给予袁世凯的“盖棺定论”,也是袁世凯人生的最大污点。在推翻满清帝制中,袁世凯是功莫大焉的,但是,在他“窃取了胜果实”后,为何会走上复辟称帝的末路呢?



就任大总统后,袁世凯还是想着将历史的车轮往前推进的,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让总统的权力在规定的动作内开展。确实,上任之初的袁世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利益上,是作出了不少努力的。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准备建立中华帝国。

称帝的过程很搞笑,国会、高校、民众等纷纷派代表推戴大总统袁世凯当皇帝。



袁大总统表示很无奈,这皇帝不是我要当的,是你们逼我当的。“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

于是,袁世凯决定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效法日本、英国。

并且废除了太监制度和宫女制度。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

不过称帝仅仅过了两周之后,全国各地就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护国运动,一时间,那些原本屡上推戴书的省份,立马起了兵,袁世凯在一片内外交困中,不得不宣布退位

随后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了,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的中央,各地军阀各自为政,互相攻杀,中国陷入了五代十国式的乱局。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会有如下变化



袁世凯葬礼

军事方面:虽能维持表面统一,但要消除割据,难度也很大

袁世凯称帝败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军阀割据局面正式形成,此为中外史家所公认。如吕思勉说,“及世凯死,则形式上之首领也失之,而所谓北洋系军人者,争思割据地盘,篡窃政权焉。”由于北方混战,西南军阀也获得了保持割据的空间。那么,是不是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北洋系就不会瓦解,中国就能免于军阀割据呢?



经济方面:省下用于称帝、镇压的大笔开销,能把国家财政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上

由于各省截留税收,北洋政府的财务状况一直都很差,常年靠借外债维持。袁世凯当政时期相对较好的情况,随着其帝制自为,也迅速恶化。如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理循说,“形势本来很好,一切都在逐步走上正轨,它的财政义务都已履行,可是贸然称帝大乱了一切,也包括正在向好的财政状况。”“要不是这次动乱,中国在偿付财政义务方面,本来是处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的地位的。”所谓“财务义务”,指的是中国需按时偿还庚子赔款等债务。



政治方面:中华革命党将没有重回国内活动的名义,日本也无法从中谋利

袁世凯的称帝,引发了全国性的动乱。袁世凯的重要顾问汪凤瀛在《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一文中说,当年“二次革命”时,革命党人打的旗号就是,制止袁世凯的帝制阴谋,但那时民众相信袁,视孙中山、黄兴为“乱贼”。现在袁世凯一旦称帝,那么“天下皆将服孙、黄辈有先见之明,顿长其身价,增其信用……”同时,海外华侨“一旦见祖国复兴帝制……视之为孙、黄之外府,引资以无限之资财。”



身着十二章衮服的袁世凯

复辟称帝,可以说是袁世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在清帝退位这件事情上,袁世凯是立有大功的,是他说服了隆裕皇太后,做出退位让国的决定,避免了辛亥革命进一步的血战。

客观而言,袁世凯做到了起义军没做到的事。如果他继续保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后来不会受到各界的口诛笔伐。可他悍然称帝,开历史的倒车,遭到各方强烈反对,引发护国运动,不得不在当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缔造了共和,却不懂共和。他在本质上就是个封建老官僚,包括他手下的那些干将,也就是后来做了北洋军阀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也是不懂共和的。袁世凯有个口头语:办“共和”。在他眼里,“共和”就跟差事一样,是可以“办”的。这真是耐人寻味。



但袁世凯很快发现,“共和”与差事是不同的。清朝的那些差事,他可以办得得心应手;“办”共和,却非他所长。因此,袁世凯开始回头看,他看到了清末的“预备立宪”。他为他的失败感到可惜。于是,他打算亡羊补牢——这就是他称帝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称帝失败缩短了袁世凯的寿命,但是以其一贯的健康情况来看,57岁时的他是很难长寿的。那么对于袁世凯如果不称帝的假设,变得容易起来——他没有太多时间带领中国走向真正的统一,不过能较为从容地解决继承人问题,让中国不至于太过分裂。当然,最重要的改变是,袁世凯将有机会成为一名正面人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