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连年混战以至于儒学衰微。在这个政局混乱的时期,国家维持稳定的方式已经不同于太平时期了,由于政权最顶层的政治人物处于变更频繁的情况,各大家族只能通过不断地扩张巩固自己的势力,才能在动荡的时局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那个时期的几个世家大族,他们维系自己势力的方式大多是通过招揽门人、推举亲信和政治姻亲,而刘义庆编纂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世家大族的政治手段和家学家风,成为研究魏晋世人家族的宝贵资料。
一、从《世说新语》中窥探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
众所周知,家族的形成是以婚姻关系为纽带具有血缘关系的几代人逐渐发展壮大,组成了一个家族群体,进而衍生了相应的家族文化、家族门风等一系列反映家族特色的产物,他们的家族文化成为象征他们的符号,也成为魏晋时期独特的精神风貌。
1.《世说新语》中世族扩张的手段
在书中,人物的言行经常在不经意间就将家族的风气和观念呈现出来,首先在举荐人才的时候,魏晋世家大族往往毫不避讳地先推举家族中有德行才干的人,形成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集团,尽管这种行为违背了中国古代普遍的“避嫌”的处世原则,但这确实是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因为在当时战争和慌乱给人民带来忧虑,也给了这些世家大族充分的理由,转而去积极寻求互相救赎的关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依赖,致使门阀大族的产生。而且为了巩固家族利益、保证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之外,大族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扩大家族威信及其影响力之上。
世家大族的实力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是兵权,动荡的社会,政治局面迫使他们有意或者被迫地走向军事武装自己的道路,世家大族们通过发展不断聚敛财富、发展军事力量,以保证家族的安全,进而取得地方控制权,并且他们也会举荐自己的人脉,使得朝中的军事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是仕宦,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九品人法的选官制度,致使世家大族对人才评价机制有了极强的操纵范围,丧失了人才选拔的初衷。官员选拔、人才举荐,就此沦为世族操纵朝堂的工具,一方面限制了寒门人才的上升空间,一方面也造成了任人唯亲、官员德不配位的消极影响。
其三是扩充资产,在古代士族门阀扩充资产的手段是对土地和农民的占有,这种方式也是世家大族聚敛财富的基础,因为他们所占土地的农民缴纳的税赋不必上交国家,自然而然这些财富就成为他们扩张自己经济实力的手段。
2.家族观念的体现
在《世说新语》中,家族观念主要体现在举荐贤才、教育子弟、婚姻联合、排斥寒门和重视家族利益五方面。
其一,推举贤才之时,以家族为单位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明显的“亲亲”思想。如荀爽向袁阆举荐才德之人时先及亲人,这说明举贤以亲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为人所接受。
其二,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的兴盛主要依靠族人在朝廷中的政治影响力。为了维持和稳固家族的社会地位,促使家族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特别重视对族中子弟的培养。
谢仁祖八岁时就已经被其父谢豫章带着送客,意在培养其世家大族之礼;还有谢安就晋武帝赏赐山涛一事考验子,反映谢安对家族教育的重视。
只有后人德才兼备,依旧牢牢掌握政治力量和中央权力,这个家族才能继续发展下去。这不是谢氏一族独有的行为,而是当时众多世家大族的普遍行为,严格培养族中子弟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其三,通过联姻促进各族联系,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合往往以联姻为主要途径,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稳固士族关系网。在这种关系网中的士族之间多呈现一种互助的形式。一些地位较低的家族或根基不稳的新兴家族也通过联姻攀附地位显赫的世家大族,以提高自己家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巩固家族根基。
其四,对寒门庶族的排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林立的家族之中,相比世家大族来说,寒门庶族数量之多无法细数。受家族彼此联合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家族大多想攀附高门贵族以发家进入仕途,或博取名声。
久而久之,真正的豪门大族开始对寒门庶族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心理。加之其自身地位所带来的自信和优越感,这种心理便演化成一种对寒门庶族的鄙视、厌恶的情感。
其五,一切以家族利益为重,受社会环境以及当时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家族已然成为族中子弟遮风挡雨的屏障以及平步青云的台阶。为了维护家族内部稳定团结,让在外的子弟无后顾之忧,世家大族必须在内维护家族和谐团结、悉心培育族中子弟,在外为家族争取荣誉地位、联合其他世家巩固权力。
二、《世说新语》世族文化
魏晋世族关系中,可以透视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盛行于当时的人物品藻与清谈玄论之风也融入世族文化之中,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文化特色,比如孝亲观念、文人精神和家族风气等,都体现着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风向。
1.孝亲观念和人物品评之风盛行
西晋立国之初,通过立法的形式强调孝道,又将孝亲与人才选举挂钩,在社会上形成了重孝尊亲的观念,通过国家的大力倡导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至亲至孝之行。西晋立国之初,司马炎以诏令的形式推崇孝道,并将其与选官制度挂钩有关。不仅将孝悌作为选官标准,更将不行孝悌常礼的行为,纳入惩罚之列。
以法令的形式提倡孝道,比通过道德的陶染更具威慑力,又加之以孝入仕的政治吸引力,所以行孝重亲之气豁然成风。逐渐演变出“生孝”与“死孝”两种孝亲观念,“生孝”是指当亲人离世之时,严格地遵守丧父之礼,同时又不因悲恸之情而危害生命健康。
“死孝”则是指虽然看似不遵循礼制规范,但是实则心中悲恸过人,容貌毁瘁伤及身体。如祖纳为母炊灶作食,因为至孝而得以入仕;邓攸,永嘉避乱途中,弃儿子以保全侄子等事迹。
魏晋时期对于丧礼中重外在的礼制规范,还是重视丧礼的内在精神,有了大规模的争论与思考。这个儒玄并存的时代,儒家礼教的丧礼之制,仍然为当时遵循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所遵从;而阮籍等推崇玄学之人,看似违背丧礼常制,但实则却是深怀哀悼之情。二者并存,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
除此之外,就是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分别是长对幼、幼对长的两种品评方式,在长者对于家族子弟的评价中,大多以期望、称赞、夸奖、鼓励为主,除此之外,家族之外的名士对尚且年幼的大族子弟的品题亦不在少数。这种对于家族子弟的人物品鉴,并不仅仅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其中亦包含功利性的成分在内。
目的就是通过名士之间的评议从而提高个人名望,以致步入仕途。名士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仍极具影响力,名士的言论对家族子弟的发展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名士对家族子弟的夸赞,不仅能起到提高家族子弟声名的功用,还能潜在地提高家族的政治声望与家族影响力。
相反,幼年对长的品评却呈现出直言不足甚至轻视贬低的倾向。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呈现颓势,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在品藻人物的过程中为家族子弟立身扬名,以此保持家族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从而壮大家族的声势与影响力。
2.家族教育与家风传承
晋以来,朝纲废弛、社会动荡、玄风大畅、名教式微,传统官学教育因此陷入发展困境,门阀世族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私学、家学等形式补充官学教育之不足。一方面以图完成教育家族子弟的任务;另一方面,用于树立家族独特的家风文化,在品鉴人物的过程中起到弘扬家风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族的文化影响力。
“门第的形成,经济基础是关键,政治是保障。”只有树立自己独特的家学、家风文化加强对家族的文化建设,才能在面对家族政治、经济冲击时方能砥砺前行,绵延长存。所以在当时世族极力营造家学环境与氛围,让家族子弟近距离接触世族名流。
比如谢安与时贤共相谈论时,侄子谢玄与谢朗并在座侧耳倾听;司空顾和与时贤清言之际,七岁的外孙张玄之与孙子顾敷戏耍于床边。这种让子侄在一旁洗耳恭听的方式,可以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塑造家族子弟的气质秉性。
此外,世族家庭还会将自家族比较有头脸的人物作为榜样,以此来教育子侄向前辈和优秀族人看齐,立下志向将家族发扬光大。家族头面人物,也在家风家教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引导着家族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总结
《世说新语》中的内容短小精悍,但是却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世族家庭的风貌,以小见大引导读者窥见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气,十分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而这些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观念,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十分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家族叙事研究》
《从世说新语家族看魏晋时期家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