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军内部,却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大将魏延被杀,长史杨仪夺得军权。这本是一场盖棺定论的事件,然而一些蛛丝马迹却显示出了这场变乱的不寻常。


一、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本来是一件盖棺定论的事,根据《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魏延之死,是因为魏延欲行反叛之事,而被杨仪等人平定。

抛开演义中的虚构,这个故事大略是这样的。

诸葛亮临死前,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议身后之事,诸葛亮对他们说,让魏延断后,姜维紧邻魏延,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自行回蜀。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定秘不发丧,却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

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还在呢,我率军击魏,怎么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怎么能做杨仪的断后之将?

于是,杨仪等人就率军撤退了。留下魏延在风中凌乱,魏延立即率军抢在杨仪之前回蜀,拦截杨仪大军。同时,魏延上书皇帝刘禅,说杨仪谋反。

在成都的刘禅收到了两份上书,杨仪和魏延的,都说对方是谋反。这时候,两个人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蒋琬和董允,他们皆保杨仪而疑魏延。加之杨仪节制了北伐大军,魏延只有本部军队,最终魏延兵败。

魏延与其子数人逃往汉中,被追杀,夷三族。三国志还说,魏延本有反心,不北面投降是想要杀杨仪而已。


基本上我们印象中的魏延也就这样了。然而,《三国志》引《魏略》却有完全不同的声音。

诸葛亮死前,对魏延等人说,我死之后,只需要谨慎自守,不要再来了。并令魏延代行丞相事,秘不发丧,率军撤退。

魏延听命而行,大军行至褒口,魏延发丧。长史杨仪一直与魏延不和,现在魏延得以代行丞相命令,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杨仪扬言称魏延将率军投降魏国,从而率军攻打魏延,魏延本来没有反叛之心,避战而走,被追杀。

二、截然相反的记载漏洞百出

这两个观点截然相反,注引的裴松之认为《三国志》的记载更加可信,《魏略》是魏国的记载,可信度不高。

然而,千百年关于魏延之死的争论仍然不休,因为这两个故事均有其不合理之处。

如果魏延是叛臣,他完全没必要当着费祎的面说明这一想法,因为诸葛亮死后,他身为前锋大将、南郑侯、征西大将军,属于军中职务最高的军官,如无特殊说明,他必然是节制大军的第一人选。

即使被杨仪先行,他完全可以率领本部军马北向司马懿投降即可,而没必要率军去邀截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北伐大军,这完全是以卵击石,所谓南行是为了杀杨仪这个说法完全说不过去。同时,魏延还在行军途中上书刘禅,这完全就是多此一举。


如果说魏延是要为他的投降立下投名状的话也算说得过去。但是,在魏军主将司马懿和蜀汉相关人员的传记中,完全没有发现魏延与魏军司马懿等人联结反叛的记录。他只需要把诸葛亮的死讯告知司马懿,魏军自然可大获全胜,大功一件,又何必以卵击石呢?

但如果《魏略》记载是真实的,也有漏洞。魏延秘不发丧,已经行至褒口,他只是暂时行丞相命令,大军一旦归入成都,自有刘禅、蒋琬等人节制军政大权。也就是说,魏延的威权仅仅在军队从渭水到成都的过程中,而到了褒口,已经行进了一半左右了。这段时间,杨仪没有受到任何的威胁,却在已经如今蜀地腹地的时候担心魏延将自己怎么样,而大将魏延大军在手,被一长史文官相攻,竟然弃军而走,这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那么,这两份截然相反而又都漏洞百出的记载,究竟哪个才是真相?

三、真相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费祎、姜维、杨仪、魏延,还有间接推波助澜的蒋琬和董允。

发现什么问题没有?除了魏延和杨仪,其余四人皆是后来蜀汉政权的军政支柱,蒋琬、费祎、董允得以名列蜀汉四相,而姜维独掌军权多达十数年。


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杨仪率军回到成都不久,就被废为庶民,直至次年自杀。

而死因,是因为被蒋琬等人排斥在核心决策圈外,便跟费祎抱怨:早知道当初“举军以就魏氏”,何至于此?而费祎就将这话告诉了皇帝刘禅,然后,杨仪就没有然后了。

杨仪的这句话中暴露了很多信息,其一,如果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领军,姜维断次后,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举军以就魏氏”的可能,要就也是就姜维;其二,更加隐晦的是,费祎被杨仪认为是自己人。

而恰恰,正是这个费祎,两次告密将魏延和杨仪的政治生涯彻底断送。

而诸葛亮逝世后不久,费祎就从丞相参军、后军师升任尚书令,蜀汉朝廷的二号人物;而姜维也很快就以辅汉将军得以统领诸军,成为蜀汉军界的一号人物。除了皇帝,他们的共同领导只有一个-蒋琬。

换句话说,诸葛亮死后的一两年里,费祎和姜维就从中层迅速蹿升到蜀汉政权的军政决策层。

根据谁是最大得利者的结果,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费祎的两次告密均有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的成分,向杨仪告密就是为了是杨仪和魏延两相争斗,而向朝廷告密就是为了打垮杨仪。而真正的同盟者,是费祎、姜维、蒋琬三人。

有没有这个可能呢?是有这个可能的,虽然诸葛亮并不赏识魏延,但当时蜀汉军界,魏延是第一人;而政界,长史杨仪不过是跳梁小丑。换句话说,魏延对蒋琬、费祎执政有所威胁,对姜维上位有所威胁,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敌人,因此他们利用杨仪与魏延的矛盾,首先散步魏延要谋害杨仪的消息,然后帮助杨仪拿下魏延,然后将自以为功高自傲的杨仪一举拿下。

恰恰,在这三人的传记中,有一句类似的评语,蒋琬是“托志忠雅”,姜维是“忠勤时事”,授予人都是诸葛亮,而在杨仪和魏延的传记中,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这样以来,一群“志虑忠纯”的忠臣,将两个性格清高的奸臣,纷纷打落下马,十分的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比起漏洞百出的两个说法更加可信。

而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魏延之死仅仅在于平日与诸将不合,并无反意,或许他才是诸葛亮真正的军事上的接班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