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6年,山东莱芜有一个老人执意不肯交出自己私藏的2把手枪。

面对警方的上门收缴要求,这位老人却毫不退缩,甚至直言:“这把枪你们还真没有资格能够动它。”

在禁枪令执行最严的时期,这样的举动无疑极具争议。

然而,当老人拿出一张纸之后,警察竟集体敬礼退场,枪支也未被收缴。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何他敢强硬回应?而那两把枪,又为何让警察无话可说?


国破家亡,年幼参军

1996年,山东莱芜一个村庄的村民们发现,隔壁的滕西远家里竟然藏着两把真枪。

滕西远当时96岁,个头不高,背有点驼,日子过得很安静。

村里人有点怕这事儿,所以,有人胆子大,直接拨了报警电话,没多久,几名警察就到了滕西远家。

警察敲开门,开门见山:“大爷,我们接到举报,说您家里有枪。”

滕西远一听,脸色都变了,他皱着眉头,干脆利落地说:“有枪怎么了?你们还真没资格动它们。”

原来,1928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贫苦家庭,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

十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他被迫挑起了照顾两个年幼弟弟的重担。


然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两个弟弟最终没能熬过寒冬,一个活活饿死在他的背上,另一个也没能撑下去。

这一切让年幼的滕西远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恨贫穷,更恨那些侵略者。

他知道,想要改变这一切,只能靠武力。

13岁那年,他毅然决定参军,他跑到八路军驻地,死死缠住招兵的政委,请求让他加入队伍。

政委见他年纪小,本不打算同意,可拗不过他的坚持,最终破例收下了他,还送给他一把匕首防身。

从此,这把匕首成了他唯一的武器,也是他正式踏上战场的起点。


英勇抗战,获得2把枪

参军后不久,也就是1940年,他随部队参加了一次反扫荡行动。

在与日军的一场遭遇战中,他趁乱躲进树林,发现一名落单的日军士兵。

虽然他手里只有一把匕首,但他没有退缩。

他悄悄尾随敌人,等到机会合适,猛地从背后跳出来,用匕首狠狠刺入敌人的胸口,敌人挣扎之间顿时就没有了气息。

这是他第一次杀敌,血溅到他的脸上,但他没有害怕。

他明白,这一刺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弟,也是为了保卫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家庭。

这件事在部队里传开后,连司令廖荣标都听说了这个“娃娃兵”的勇猛表现。


他专门接见了滕西远,夸奖他年纪虽小,却有一颗勇敢的心。

为了表彰他的英勇,廖荣标司令亲手赠送他一把匣子枪。

这把枪,是滕西远收到的第一件奖励,也是他战斗生涯中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抗战胜利后,滕西远并没有退役。

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炮兵连连长。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他带着战士潜伏在敌军附近,发现对方有两个加强营正在逼近,而我军主力尚未赶到。

滕西远和战士手里只有两支枪,面对200多名敌人,形势似乎毫无胜算。

然而,他没有慌乱,而是决定智取,他高喊:“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随即开枪鸣示,又命战士扔出一颗手榴弹。


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声势震住,误以为被大部队围困,不敢贸然行动。

而此时,我方主力闻声赶到,将敌军团团包围,这一场“空城计”式的智取行动,让滕西远再次获得一等功勋章。

庆功会上,粟裕大将亲自为他颁奖,并解下自己的驳壳枪挂在滕西远脖子上,说:“你小子胆大心细,这把枪就送你了。”

从那以后,这把驳壳枪成了滕西远的第二把珍贵枪支。

两把枪,一把是廖荣标司令的奖励,一把是粟裕大将的认可,见证了滕西远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


枪支被保存下来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滕西远选择复员回乡。

他觉得,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国家的建设同样需要人,他带着两把枪回到了家乡,过起了平凡的农民生活。

然而,这两把枪并没有随着战争的远去而失去意义,它们是滕西远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战斗过的证明。

按照当时的规定,复员士兵不允许携带枪支回乡,但滕西远坚持请求留下。

他对部队领导说:“这些枪不是普通的东西,它们是我用命换来的,也是我一生的荣耀。”

部队最终破例为他开具了一张持枪证明,允许他以纪念品的形式保留这两把枪。


从那以后,这两把枪被滕西远当作宝贝,细心保存。

他时常擦拭枪支,每次看到它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

然而,1996年的禁枪令让滕西远再次面临抉择。

那年,全国范围内的枪支清缴行动全面展开,任何持枪证明都不再有效,但滕西远的两把枪却始终没能被收走。

这不是因为法律的豁免,而是因为情理的分量。

当警察上门时,他用那张泛黄的证明和自己的故事,赢得了警察的敬意。

警察最终没有带走他的枪,而是选择为他补办一份合法的持枪许可。

滕西远说,这两把枪对别人来说是武器,但对他来说是命。


他不是想用它们,而是想告诉自己,那段战斗的历史,那些牺牲的战友,永远不能被遗忘。

他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今天的日子来得不容易,你们一定要记住,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兵用命换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滕西远变得行动迟缓,但他的眼神依然有力。

他用自己的故事教育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也让人们明白,和平从来都不是免费的。

这两把枪静静地躺在他的屋子里,像两位无声的老战友,陪着他度过余生,也诉说着一个普通士兵不普通的一生。

参考资料

山东老汉持双枪拒绝上交,政府收缴时,老人说:粟裕和廖容标送的 人民融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