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何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何以有文化?黄河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且听菏泽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荣海生娓娓道来。


在巴彦昆仑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一掬泉水汩汩溢出地表,潺潺东流,途中不断有涌出的清泉汇聚进来,形成了一条清凉小溪。无数条小溪汇成小河,无数条小河并拢为大河,最终流进了扎陵湖-鄂陵湖。这条以鄂陵湖为源头活水的大河,就是黄河。她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穿越高山峡谷,跨过平原沃野,向东注入大海,在祖国大地上奔流了5464公里。她从黄土高原裹挟泥沙,在华北平原不断沉淀,抬高河道,形成了地上悬河奇观,也拥有了独特的浊黄色。


黄河一直被人们看着是一条翻滚不息的黄龙而敬畏她,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荣海生认为:黄河,既是一条大自然造就的神秘大河,又是一条中华文明源头之河。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展示了她的恩慈,一直被我们视为是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十分明确地将中华文明的源头指向了黄河流域。屈原曾问:何阖而晦?何开而明?河图、洛书,不管是河神献礼,还是天降祥瑞,一画开天就这样开始了。《易传》作为专门解释《易经》的经文,给了后人一把了解64卦卦象所蕴含世间奥妙的钥匙。《易传》10篇,就像为《易经》插上了文化翅膀,被后人形象地称为“十翼”。


黄河作为“天上来”之水流动的载体,也需要文化的加持。有了文化翅膀,才便于让世人了解她的历史,了解她的现状,了解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慈爱、包容和坚强不屈,了解黄河不断泛滥和改道的原因,了解黄河流域的民风、民俗和礼俗,才利于凸显黄河的魅力,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知识形态与经验总结。荣海生认为: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内涵丰富且时空跨度大,是黄河流域的文化特点和优势。例如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各具特色。其中尤以黄河中下游文化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形成有祖源文化、会盟文化、农耕文化、诸子百家文化、宗教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廉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分支,黄河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繁荣着黄河文化。


文化的羽翼需要丰满而靓丽。在文化繁荣、自信的年代,彰显黄河文化的力量,要把握黄河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变自然的融合为主动加持,精准梳理黄河文化体系,加强黄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又要系统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特点、历史变迁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研究黄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做好黄河文章,讲好黄河故事。


文化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现实的总结和升华。荣海生认为,黄河是一条长长的水道,一条缀满了闪耀的文化之珠的水道。这些包罗万象不同地域的文化,犹如能使黄河腾飞的翅膀,让人认识黄河,呵护黄河,助力黄河,憧憬黄河,更好地利用黄河。譬如,给黄河插上人文历史的翅膀,展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奋斗史,警示人们知史明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黄河精神鼓舞干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譬如,给黄河插上文学的翅膀,告诉人们在欣赏黄河自然景观、人文遗迹、民俗,品读黄河文化经典的同时,以现代文学的眼光,从黄河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聚焦黄河文化重大主题、重要题材,诸如黄河历史故事、黄河人物、黄河安澜工程、村庄搬迁、黄河动能转换、社会风情等,推动黄河文化创作高质量发展,赋予黄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品格之美。再譬如,给黄河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走继承、发展和创新之路,重点是推陈出新,推进与科技、旅游、资本、人才等要素的高度融合,以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视觉、新的实践,推出新的黄河文化品牌,通过品牌文化凸显黄河文化内涵的特色和精神气质,不断增强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使黄河文化靓起来。

(大众新闻 王兆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