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2日上午9时30分,刘开渠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将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举办。此次捐赠仪式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现代中国书画大师系列展”的内容之一,亦是向刘开渠先生诞辰120周年致以崇高敬意。《中国美术报》特对刘开渠先生的艺术人生进行回顾和梳理,旨在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深入领略刘开渠先生于艺术之境的独特贡献与深远影响力,使先生的艺术光辉得以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为当代及后世的艺术探索者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1920年就读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时的刘开渠

1933年夏,一位自法国留学归来的青年赴上海拜访蔡元培,机缘巧合之下邂逅了鲁迅,鲁迅给中国雕塑作了一个定位:“过去中国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像了”。青年将此语铭记于心,在其毕生的雕塑创作历程中,他以一件件雕塑作品践行了这一理念,并建构了中国现代雕塑体系,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他便是刘开渠。

刘开渠(1904年—1993年),安徽省淮北市人。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中国现代美术馆事业,特别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中国现代雕塑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雕塑大师、社会活动家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重要引领者之一,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是刘开渠诞辰120周年,在其不断奋进与开拓的人生旅程中,他塑造的每一座雕塑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勇拼搏精神,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清晰且深刻地镌刻着中国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毅然向前的坚实足迹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在求学和教学中践行艺术信念

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正式成立。同年,刘开渠考入萧县高等小学学习,在美术教师王子云的鼓励下,16岁的刘开渠在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专业。1924年,刘开渠升入西画系本科,并对雕塑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七年的专业美术学校的学习时光中,在广泛研习油画、中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他最终明确了专注于雕塑的学术道路,并确立了一生的信念。


1927年,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原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毕业照,第二排右六为刘开渠

1927年,刘开渠毕业后赴南京,受蔡元培推荐参与国立艺术院的选址与筹建。1928年,国立艺术院正式成立,他担任国立艺术院西画系助教兼图书馆主任。同年,在蔡元培的推荐下,刘开渠赴法国留学。他考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导师为法国雕塑家让・朴舍,并成为其工作室的助手。留学期间,他深入领略西方雕塑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魅力,广泛汲取西方艺术的创新理念与表现手法。这段经历对刘开渠的雕塑技艺提升和艺术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曾与吕斯百、常书鸿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留法艺术研究会,通过撰文、译文和发表作品等方式,向国内介绍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还提出了“现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美术的出路”,给予同时期艺术家以理论上的巨大支持。


1960年—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第二届雕塑研究班,刘开渠主持教学,傅天仇、钱绍武为助教。此图是1960年,刘开渠(左一)在雕塑研究班现场讲课

1933年,刘开渠留学回国后担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主任,满怀热情地投入雕塑创作和教育工作。1938年,国立艺术院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9月,刘开渠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该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刘开渠任院长。1952年身为杭州市副市长的刘开渠奉周恩来总理之命,进京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自195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他开始担任副主席一职直至逝世。1959年,刘开渠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并先后主持美院第二、三届雕塑研究班的教学。担任副院长期间,他同时还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历时30年。


1956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中,刘开渠在创作现场给主创人员和助手们讲解。左起:张松鹤、祖文轩、刘开渠、陈淑光、滑田友、萧传玖、王临乙

刘开渠从教数十年,桃李遍天下,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极为关注专业艺术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如王朝闻、朱培钧、傅天仇、王丙召、王卓予、张德华、叶毓山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雕塑创作和教学事业的发展。

刘开渠的求学与教学历程犹如一场跨越文化和贯穿民族精神的征程,他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相融汇,在人文光辉的闪耀中表现出众多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他塑人民英雄、立民族丰碑,并肩负起传承与创新雕塑艺术的重任,以细腻入微的刻画和朴素、洗练、沉稳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力量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业绩和英雄气概,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质朴而真实的造型,直抵人物的灵魂深处,将生命的力量与精神的魅力呈现于雕塑作品之中,创立了现代中国的写实风范。每一尊雕塑静静地伫立在时光之中,向后人传递着刘开渠对艺术的执着信念、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民族的无限忠诚,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为后面奔赴而来的雕塑家们树立了崇高的典范与不朽的标杆。

以雕塑铸就不朽丰碑

刘开渠将中国的民族精神、审美范式与西方雕塑理念、技法深度融合,创作出诸多20世纪中国雕塑领域的经典之作。他以自身的艺术实践扭转了自明清以来中国雕塑局限于塑造“泥菩萨”的固有传统,将中国雕塑推至更广阔格局的公共空间领域。


人民英雄纪念碑全景,正面三块浮雕为刘开渠作《欢迎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1952年—1956年创作完成,1958年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其创作成果斐然:从早期的《李朴园像》《雷圭元像》到后期的《梅兰芳像》《周恩来像》等肖像雕塑,至聚焦于民众生活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性塑造,如《农工之家》开创性地将农工的生活搬上雕塑舞台,开拓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大型主题雕塑先河,彰显出刘开渠着力勾勒中国现代人的精神风貌与灵魂轮廓,乃至民族精神的艺术追求;在纪念性雕塑的领域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堪称刘开渠的巅峰杰作,也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叙事才华与精湛绝伦的雕塑技艺。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中,鲜活地重现了解放战争那波澜壮阔的宏大史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艺术风格在展现严谨造型结构的同时,亦彰显出浓郁的东方神韵。他善于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创作技法,通过简洁而极富节奏感的线条组合,在虚实之间营造出浓烈炽热且自然的情感意境,并使之化作凝聚民族精神与铭刻国家记忆的途径,成为时代精神与国家意志的艺术化表达。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浮雕 汉白玉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欢迎人民解放军》浮雕 泥塑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支援前线》浮雕 泥塑

纵览刘开渠长达70载的创作历程,其雕塑创作始终围绕为现代人塑造形象展开。他凭借个体的艺术实践,生动且深刻地展现出中国美术现代性尤其是雕塑艺术现代性的逐步演进轨迹。自五四时期起笔撰写文艺批评文章,在创作发轫之际塑造现代人肖像,进而延展至蕴含民族大义的主题性创作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刘开渠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坚毅的艺术信念,有力地构筑起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历史经纬与壮阔篇章。他创作的众多雕塑作品,犹如一部翔实且完备的编年史册,生动记载着中国现代雕塑的演进路径,深刻展现出中国现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轨迹与辉煌成就。

建构中国现代雕塑体系

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体系的卓越建构者。他在雕塑创作上的孜孜不倦,在教育事业上亦倾心奉献,为中国现代雕塑体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他于雕塑艺术理论体系的完善、组织策划、展览呈现等方面也卓有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相对缓慢。1982年,刘开渠主持起草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兴建雕塑建设的建议》。1982年5月14日,刘开渠、曹大澄、王克庆联名就成立全国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等事宜致函中宣部。中宣部于7月12日批复同意,随后正式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后更名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刘开渠担任首任组长、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全国城市雕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开渠(第二排右九)与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

1992年5月,“中国雕塑学会”成立,刘开渠任首任会长。中国雕塑学会的成立为团结、组织全国各民族雕塑艺术工作者,繁荣雕塑创作,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对外交流,提高我国雕塑艺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刘开渠推动并积极参与的雕塑实践活动,尤其是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雕塑学会的成立,奠定了中国雕塑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同时,他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应该起到“明劝诫,著升沉”的作用,其编著的《刘开渠美术论文集》汇聚了他对雕塑艺术发展的思考,他的艺术理论不仅对当时的雕塑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人。作为首任馆长,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中国美术馆的职能不断健全,展览、收藏、研究、宣传和出版等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可以看出,刘开渠在创作实践、教育传承、文化融合、展览呈现等方面奋力探索,多维度地为中国现代雕塑体系的构建筑牢根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书刘开渠先生语: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刘开渠曾说:“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从安徽农家子弟成长为革命艺术家,刘开渠带着理想和追求,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以勇气、信念与努力雕塑自己的人生,于中国现代雕塑史镌刻下独特印记。其作品凝固人文精神,彰显出个人与时代交错下的审美价值追求,将雕塑艺术还于人民大众,使人性力量与生命意义融入雕塑之中。他雕塑了自己的人生,也雕塑了自己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位置和形象,激励着一代代艺术家奋勇前行,见证着中国雕塑艺术从本土走向世界。

图片由刘开渠艺术中心提供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