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24日晚,正在家中小憩的杨开慧突觉有异,原来是国民党陆军上将何键带了一批人将她家围了起来。



下一瞬,何键带着人鱼贯而入,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何键将杨开慧和她的儿子毛岸英,以及一个保姆一同带走了。

就在这个万籁寂静的凌晨,80余名特务出动打得杨开慧措手不及,没有任何防备,杨开慧便被关进了暗无天日的牢笼。

杨开慧等人被历来以残忍无下限著称国民党派掳走,为了套出杨开慧口中有用的信息,国民党派会用什么残酷的刑法呢?



何键

杨开慧自小便表现出了为社稷苍生所忧的心志,后与毛泽东结发,更是为解放运动付出了全部。

让我们顺着杨开慧的生活轨迹加深对这位先烈的了解。

少有壮志

1901年11月6日,湖南长沙板仓的一户人家中有婴儿啼哭,杨开慧诞生了。

父亲杨昌济与母亲向振熙都是文化人儿,一位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位是有着魄力的大家闺秀。



父母亲人总是将最美好的祝愿给予子女,杨昌济与向振熙希望杨开慧能够蕙质兰心,慧人慧心慧事,因此起名为杨开慧。

杨昌济与向振熙也比一般寻常人家的父母开明许多,在其他人还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他们就将早早地将杨开慧送进了学校,以至于常常杨开慧都是班里最小的学子。

总说,子女会效仿父母,所以杨昌济与向振熙的思想行为也深深影响着杨开慧。



小开慧年龄不足其他的学生,身量自然也娇小玲珑,但是她身上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她学习刻苦,成绩在一众学生之中名列前茅,脱颖而出。

如此聪颖的小开慧自然引得别人的注目,于是便有人向小开慧提问:“你长大之后打算做什么?”

小开慧言之凿凿:“自然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



小开慧必然是在钻研学术时被人提问,然后她用探索知识的眼睛灼灼地盯着提问的人说出了她最衷心的愿想,言毕后,又继续投入到她的“事业”当中。

小开慧虽年龄幼小,但是处处行事却看不到一丝幼稚的气息,所以与远房父亲联络时她也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

杨昌济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教人醒悟。”他便来信希望杨开慧与向振熙一同求学。



能够满足母女二人共同求学的地方在离家二十多里的远方,但是杨开慧和向振熙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在她们心中,只要有书可以读,其他的都不过过眼烟云,随风罢了。

于是成就了一段佳话:“母女共校,共同进步。”这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们,使得一些因为求学踌躇不前的人蠢蠢欲动。

后来,十二岁的杨开慧随着父亲一同去了长沙,父亲教学,杨开慧继续读书。



就是在这里,杨开慧认识了毛泽东。

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是杨昌济的学生,他们时常到杨昌济的家中请教学问,一起商讨救国救民之道。

后来,受蔡元培之邀,杨昌济任职于北京大学,所以又举家迁往北京。



同年九月份,毛泽东也出现在北大图书馆,来到北京,特别是来到北京大学,毛泽东自然要拜访恩师,一来二去,毛泽东与杨开慧便暗生情愫。

但是天妒英才,父亲杨昌济被病痛折磨,撒手人寰,杨开慧又回到了长沙,并继续读书。

也就是这一年,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但是启动资金不足。



杨开慧就把父亲抚恤金拿出来一部分支持毛泽东,她不仅在金钱上支持,她还主动帮助书社处理事务,推动书社顺利开展。

也就是在这一年,杨开慧开了“女子与男子同读”的先例,是第一批在全省男子中学中读书的女学生,这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样是在这一年,感情迅速升温的杨开慧和毛泽东“不需俗礼,不做俗人”,自由地结为了夫妻。



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两个思想进步,出类拔萃的人碰撞到一起,注定会有更加不平凡的人生。

枭首不过风拂过

成婚后的二人,相濡以沫,朝着共同的理想奋进。

毛泽东被委任为湖南党支部的书记,领导工人运动,第二年毛泽东又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而杨开慧则在一旁尽职尽责的协助。



俗话有言,贤妻扶我青云志,又加上二人已是灵魂伴侣,所以工作开展得很是顺利。

杨开慧不仅是“贤内助”,帮助毛泽东处理生活上的琐事,让毛泽东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事业。

她还担当联络员,热情接待来自各方的“战友”,她更是“党”的移动宣传部,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许多对党了解甚少的工人讲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杨开慧也不忘家中的母亲,她将母亲也接到身边一同照料。

她出色的办事能力,无论毛泽东还是其他人都赞不绝口。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杨开慧故去之后,毛泽东称他们永远相爱,即使杨开慧离开人间,但是她永远活在毛泽东的心中。



在那时有一习俗,也可说是女儿家独有的习惯,女子会将自己心爱的钗环首饰放到一个木匣子之后保管。

而杨开慧的木匣子之中,并未见任何的珠宝银饰,有的只是毛泽东工作的机要文件。

杨开慧十分谨慎这个木匣子,怕被有心之人得去后果不堪设想,杨开慧连睡觉都将木匣子枕在头下,从而护得周全。



杨开慧也颇有编辑的才能,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考察与分析所得到的材料,杨开慧都条理整齐地记录下来。

就如李清照与赵明诚编撰《金石录》一般,毛泽东的许多文章都有杨开慧的润色与心血。

杨开慧为毛泽东生育了三个孩子,但是三次毛泽东都没能陪在身边,杨开慧与毛泽东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人,若是时局安稳,海晏河清,哪位父亲不愿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呢?



杨开慧也十分深明大义,她并未觉得委屈,她反而催促毛泽东不要耽误革命运动。

后来大革命不幸夭折,毛泽东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板仓。

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杨开慧也并未有丝毫的胆怯,在丈夫身边她是最完美的辅助,离开丈夫她是最英勇的战士。

结合在丈夫身边学习到的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经验,她积极地与板仓的地下党员投入为民运动,扶助弱小,打压恶势力,减轻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压力。



就在杨开慧用自己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她也成为了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敌人四处追踪她,敌人转准了杨开慧不可能舍弃自己的母亲的心理,在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家附近做了埋伏。

挂念母亲的杨开慧就这样被敌人所俘获,儿子毛岸英也被收入牢中。



敌人并不会考虑杨开慧是一位女子而手下留情,他们只将杨开慧当作阻碍他们达成“宏图霸业”路上的绊脚石。

他们为了逼问出毛泽东的下落,以及工人运动的其他信息,无论什么惨无人道的酷刑全部都施加在杨开慧的身上。



很难想象如此瘦弱的身躯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杨开慧硬生生的抗住了所有的严刑拷打,一字未露。

对杨开慧而言,枭首不过风拂过,威逼利诱只能从胆小鬼身上得到胆怯,她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毫不畏惧。

敌人最后无可奈何,边妥协道:“只要杨开慧公开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饶了她。”



他们毫无所获,所以破罐子破摔,可能只想膈应一把毛泽东

一身傲骨不可折,杨开慧自然不可能答应,于是惹得敌人更为愤懑。

对国民党来说,没有了价值的杨开慧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又经历一番折磨摧残的杨开慧被扔回了牢房内,小岸英哭得泣不成声。



杨开慧十分积极地安慰儿子,她虽然身上斑斑伤痕,但是她的心却满满的,装满了人民,她能看到革命的胜利。

杨开慧告诉小岸英,牢房只可以束缚住他们的肉身,链条只能锁住敌人的愚蠢,他们的灵魂和思想是战无不胜的,他们自始至终都属于光明的一方。



杨开慧从身上撕下了一块布条,将它裹成了星星的模样送给了小岸英,杨开慧嘱咐岸英,要他以后要成为一颗星星,一颗永远闪闪亮亮,能够照亮其他行人的路的星星。

杨开慧脸上挂着笑容,她无数次的朝着小岸英重复道:

“你的父亲一定会成功,中国人民一定会得到解放!我们一定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等你出去之后,一定要帮助你的父亲共同为人民事业而奋斗!”

虽然星星上面有杨开慧的血迹,但是它在黑夜里熠熠闪光。



浏阳门外识子岭上,虽然杨开慧的肉体陨落,但是她的精神常在,始终警醒着众人。

守得云开见月明

杨开慧是毛泽东心中所念的骄杨,是亿万人民崇敬的英杰,也是向振熙眼中乖巧坚韧的女儿。

杨开慧临去之际,留下了遗愿:“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这不只是杨开慧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中国人民的愿望。

闻得妻子噩耗的毛泽东,心悲不已,他尽可能地收拾自己的情绪,因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他。

他顾念到向振熙的心情,写去信安慰。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并没有消沉太久,他又投身于解放事业当中,带着杨开慧那一份。

毛泽东不停的奔走,不停的进行探索。

1934年毛泽东带领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1937年毛泽东充分的发动了群众,开展了敌后游击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43年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生产运动,帮助许多人民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1948年,在毛泽东等人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指挥下,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大陆地区基本解放。

最后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不负杨开慧所望,也达成自己的愿望,真正地解放了人民。



消息传回长沙,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泪流满面,她一直替女儿杨开慧等着解放的这一天,她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应。

在之后的许多年,对于这位既是师母又是岳母的老人,毛泽东也是满心的敬佩,他时常写信寄钱给向振熙或者是托人照看向振熙。

后来,享年92岁的向振熙寿终正寝,毛泽东考虑到老人一直牵挂自己的女儿,便写信与杨开智商量,将向振熙与杨开慧葬在一处。



于是,母亲带着解放的好消息去与女儿团聚了。

杨开慧永远活在了绽放的29岁,她虽没能亲眼见到子孙成长,没能亲自庆祝人民解放,但是她应当是不遗憾的,因为她一直坚信人民能够获得幸福。

如今的我们生活安逸,可能会因为一点烦心事而抓狂,也可能会因为在炎热夏日吹到空调而惬意。



这些全部都是我们当前的幸福,我们现在可以为点滴小事而喜怒哀乐,这全部都是先人英烈用难以估计的代价换来的。

中国的近代史,是充满血泪的,是遍布荆棘的。

革命先烈有家无法归,甚至他们在中国解放的道路上不破头颅终不还,如此大义怎能不令人泪潸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