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军事水平之强不需多言,就连他带过的将领,都颇带几分神奇色彩。今天要说的就是徐帅麾下一名传奇将军:郑维山。

郑中将有一段非常传奇的往事,当年聂帅为了把他“抢”到自己麾下,和李先念争了两次,第二次差点闹翻。聂、李二位都是有名的宽厚和善的长者,郑维山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让这两位高人争的面红耳赤,以至于把朱德总司令都惊动了呢?

为了写好郑将军的故事,笔者专门翻阅了解放军出版社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该书记录了郑维山将军一生的事迹,读罢不禁拍案叫绝,用波澜壮阔来形容郑老将军再恰当不过,他的前半生几乎全都在战斗中度过,除了全面抗战前夕在延安有过短暂的学习时光,其余都在与最凶悍的敌人拼杀。

当然,开国一代将领能征善战者不在少数,与郑维山将军一样职受中将的开国将领有177人之多。郑维山有别于其他176位中将的特点是什么?聂帅到底看中了他哪一点?

一、聂荣臻一请郑维山

聂帅第一次起用郑维山,是在1939年2月。

当时聂帅屡屡听说晋察冀根据地的军政工干部学校出了一个奇人,此人又会讲课,又会指挥打仗,讲课时活灵活现,时不时地讲具体的战例,折服了很多干部。


一个人说两个人说还罢,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推崇这名军事教员,聂帅也觉得有点意思,便去找军政干部学校的校长孙毅。

孙毅是聂帅率115师剩余部队(大部皆随林罗开进河北山东)开辟根据地时,从115师带来的老人,专门负责培训干部,是聂帅极信得过的人之一。

孙毅又把郑维山的情况讲了一遍,和大家传的差不多。历来众口一词贬一个人很容易,众口一词夸一个人却难,聂帅大致明白了,这人确实不错。

孙毅又给聂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孙毅、郑维山带着军政干校转移行军,路遇一队日伪军。孙毅对战斗指挥不怎么在行,索性把指挥权交给郑维山。郑维山当仁不让,命令孙毅带一部分人与日伪军迎着头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率另一部分人快速迂回到日伪军后侧,向敌人发起兜击。

日伪军果然中了招,被一顿前后夹击打的大乱,军政干校神奇地零伤亡。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鲜明体现了郑维山的特点:

第一,反应极快。

第二,应对准确。

第三,作战勇猛。

所谓兵不在多,在调遣也。郑维山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有限的兵力,而且大部分是非战斗人员,组织的有条有理层次分明,精准地执行战斗行动,并能通过巧妙、准确的行动占据主动、打击敌人。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考验将领的军事素养积累和临场发挥能力。

达到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不是太难,难的是三点同时具备。纵观开国诸将,上将以下的将领中,其实并不多。

聂荣臻也是用兵的行家,听孙毅这么说,终于对郑维山另眼相看,不久之后,亲自找到郑维山,请他出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委,时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兼任团长。

这是聂荣臻一请郑维山。

郑维山到任后,其实心里有点不痛快。他当年在红四方面军当过师政委,徐向前在四川指挥反六路围攻时郑维山率领的师是一等一的主力,此时却来当一个小小的军区教导团政委,未免大材小用。

不过郑维山不痛快归不痛快,仍然老老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在教导团培养出一大批战斗骨干。

有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当时贺龙率120师在冀中作战,居然也听说了晋察冀教导团不简单,专程找到聂荣臻,夸他有个打仗的好手。

聂荣臻一愣,怎么,这个郑维山还真有点邪乎,贺胡子都这么夸他,难道真是个将才?

二、聂荣臻二请郑维山

聂帅感到有点失察,便找干部部门了解郑维山的个人情况,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个貌不惊人、面相平和的团政委同志,竟是一位了不起的猛将。

郑维山生于1915年,湖北麻城人(1947年改为新县,属河南),15岁参加红军,隶属于鄂豫皖红军,也就是红四方面军。18岁就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的师政委,当年就投身于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作战中。

反六路围攻的打法迥然不同于江西苏区。

江西苏区面积大,人口稠密,可迂回空间大,毛主席领导的前三次反“围剿”作战,灵魂是诱敌深入、运动歼敌。但川陕苏区形势不同,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川军调集22万人分六路压缩过来,以夺取县城为主要目标。如果红军大踏步进退,放弃县城和主要根据地区域,很有可能短时间内就失去依托,八万红军无食无衣,很快就会崩溃。


因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制定的策略灵魂有两条:

一、节节抵抗,不轻易放弃阵地,利用山地有利条件消耗川军。

二、两面作战。以西线为牵制兵力,拖住大量川军,以东线为主要作战方向,歼灭或击破川军一路或若干路,进而粉碎其整体攻势。

三、部队高速机动,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聚集兵力、形成高密度火力输出,土话讲就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一个人当然撕不成两半,而是说一支部队多次机动。

对部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不存在大写意式的大范围奔跑,不会出现牵着敌人鼻子到处转的战机,部队要学会苦战。这是徐帅指挥艺术中非常独特的一面,与粟林刘乃至彭总的风格都有很大差异。

二、要求兵力布势极为巧妙,有限的兵力用在最要紧的点位上,人与地形结合要非常准确、到位。这种打法带有鲜明的科班出身将领的特色,善于计算、精于筹划,拒绝散漫,拒绝拍脑门灵机一动式的打法。

三、东西两线作战行动配合必须高度统一,互相配合。

四、临场反应必须非常准确,非常快捷。

四方面军出来的将领,都打上了鲜明的稳、细、准、狠的烙印,与红一、红二方面军有很大区别。后来有的将领在华东野战军,对粟裕的指挥理念不够认同,打起仗来有点别扭,根源就是徐帅的指挥风格和粟大将差异较大,如果他们两位合作,两大高人一个眼神就能领会,但帐下将军们没那么容易扭过来。

笔者以有限的认知略作评价,徐帅的指挥风格其实更接近世界军事主流,尤其是越接近当下,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场环境日趋透明的情况下,大写意、大范围机动迂回式的指挥可能很难实现,你我互相知道在哪,藏不了,躲不住,战争形态基本都是实力对撞。这种形态下需要的就是精准的筹划,合理的兵力布势。

郑维山就是徐帅指挥风格下熏陶出来的典型战将,头脑非常敏捷,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判明战场形势,该打还是该撤,要打怎么打,第一时间就能拿出方案。

比如反六路围攻时,郑维山在西线担负牵制阻击任务,几乎完美复制了徐向前的总体战略指导,把仅仅一个师的兵力也进行梯次配置,核心原则有三:

第一,部队梯次配置,正面阵地少放兵,主力纵深配置,引诱敌人逐步深入而后消耗之。

第二,主力分两部分,一部分正面牵制,一部分迂回侧击。

第三,多打小反队反击战术,使敌人摸不清我主力在哪。

像郑维山这样完全吃透徐向前战略指导,并坚决而准确地贯彻到战术端,这种将领不多,有几个,就足够拖住战役战术水平低下的川军。

反六路围攻是徐帅指挥艺术登峰造极的名场面,官方讨论的不多,但明眼人都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存在。

聂帅了解郑维山的过往历史,觉得很后悔,有点对不住他,于是亲自登门道歉,并任命郑为军区教导团团长兼政委,一把手,全面负责这个团。

郑维山非常感动,自河西之役后,他一直处于非常压抑的状态,聂帅的信任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把他的心烧的暖烘烘的。

三、聂荣臻三请郑维山

郑维山人在晋察冀,对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老领导非常挂念,曾任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他尤其挂念。河西之后,他俩再也没有见面。李先念到新四军部队后,一直打听郑维山,后来终于听说他在晋察冀当了团长兼政委。


李先念有一次到晋东南开会,见到聂荣臻,说郑维山大材小用,当年是师政委,现在只让他当团长,不如跟他去新四军,保证去了就能当旅长。

李先念此言不虚,他指挥的新四军第五师下面有四个旅,五师正在开辟根据地,急需能战之将。聂荣臻当场拒绝,转回头就开会研究干部,破格提拔郑维山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后又兼任行唐前线总指挥。

从团长直接到军分区司令,中间跨了副司令(副师长)这一级,是实打实的破格提拔。李先念所说的新四军旅长,从规模上略与晋察冀分区司令或师长相当,但职务级别等而下之。聂帅此举,一方面是挽留人才,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器重郑维山。

李先念被聂荣臻这一手弄的措手不及,没办法再挖。

到了1947年五六月间,聂李二位又因为郑维山交了个手。

彼时刘邓大军准备南下,李先念率中原突围余部随军南下,准备再到大别山恢复当年的根据地。李先念手下只有一千多人,非常缺乏勇将,中原突围时那么狼狈就是因为缺少能打之将。

李先念这次学乖了,没有直接找聂荣臻要人,而是直接向中央打申请,请军委总部出面协调,把郑维山调到刘邓大军。

郑维山打听到是老首长要他过去自然非常乐意,打起行李带了两个警卫员,把工作交给军区副司令,就要南下。

聂荣臻一听就火了,这么挖人未免有点太不讲道理。他有心去电直接跟李先念打打嘴仗,但时势所迫,来不及了,先抓紧时间把郑维山留下再说。

用什么办法呢?

无外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再提拔一下。郑维山当时转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还能提拔到哪呢?时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罗瑞卿想了个办法,把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调到野战军总部,担任第二政委,空出来的司令就由郑维山担任。

他是个爱带兵打仗的人,刚刚成立野战军,纵队处于一线,肯定对他的胃口,聂荣臻深以为然。不料去跟郑维山商量时,他仍然表示决心南下助李先念一臂之力。

聂荣臻苦劝留不住,急的两眼冒火,于是赶紧找到朱德求助。

朱德当时和刘少奇率中央工作组在晋察冀指导工作,他早就听说郑维山有心南下,这是人之常情,他和李先念生死患难,要去帮助老上级可以理解,但晋察冀大战当前,也需要猛将。朱老总古道热肠,以全军总司令之尊,亲自下场给聂荣臻当起了说客。

郑维山回忆当年的情景,朱老总劝了他好几次都劝不通,后来就不劝了,走到哪把郑维山带到哪,郑维山背包不解开,睡觉都是和衣而卧,朱老总就跟他打蘑菇仗,一点一点磨。

华北战场当时处处烽烟,新上任的杨得志、杨成武等人指挥几个纵队与傅作义打得热火朝天,朱老总知道郑维山是个热血汉子,就用战场上的情况刺激他、引导他。

郑维山看晋察冀的战友们这样出生入死热血流淌,焉能不动心?朱老总观察出他终于有所松动,便叫来聂荣臻,让他做最后的工作。


聂荣臻上门啥也不说,就说我们一起战斗也快10年了,你也走过了晋察冀山山水水,汗流过,血流过,难道你只和先念有感情,和我们就没感情?

郑维山再也压抑不住热泪,动情地说:“您对我的三次挽留,没齿难忘!”

留郑维山留对了吗?太对了。

华北部队后来打的历次大仗胜仗,诸如清风店大捷,解放石家庄,涞水战役首灭三十五军,新保安之役再灭三十五军,都有三纵(也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六十三军)的功劳,一部三纵战史,几乎可算是华北野战部队的历史缩影。尤其是傅作义偷袭平山西柏坡之役,若不是郑维山率三纵拍马杀到,傅军极有可能杀进平山县,给党中央机关造成极大麻烦。

悠悠岁月,日月数度。郑维山老将军已经仙逝二十三年,然而英雄的传说,仍在这片热土流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