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然而,曾经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仅仅存在了十四年。1864年,随着首都南京被攻陷,太平天国覆灭。

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对太平天国的失败进行了深入剖析,写下了《天国十误》。其中,最为重要的错误就是北伐孤军深入和“天京之乱”。

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并在此定都。而促使太平军作出这一决定的却是一名无名水手。


太平军攻占武昌

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愈加激烈。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朝被迫打开国门。内忧外患之下,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纪律性差,很快被清政府镇压。


1814年,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从小在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当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科举入仕,洪秀全也不例外。

然而,他参加三次考试,三次都名落孙山,巨大的打击之下,洪秀全生了一场重病,迷迷糊糊之中,他来到一座庄严的宫殿,有一位黑衣金须的老者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我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之后,洪秀全变得沉默寡言,与从前大不一样。他彻底放弃了科举入仕的念头,不再信奉孔孟之道,他创立了“拜上帝教”,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是上天派来救济天下百姓的。

洪秀全的思想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他们纷纷加入拜上帝会,很快就聚集了上万人。


随着洪秀全与清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深,1851年,他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自封为天王,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起义爆发后,洪秀全颁布简明军纪五条,要求严明太平军纪律,对于加强太平军的团结和战斗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而,太平军起义后气势如虹,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广西,接着一路北上,准备夺取湖北省省会武昌。


1852年12月,东王杨秀清率领太平军抵达鹦鹉洲,在城门外用炸药爆破,炸开城墙三十余丈,太平军一拥而上,守城的清兵四散奔逃,被太平军一举歼灭。破城后,城中一百多名清朝官员都被俘虏并斩杀。

拿下武昌后,摆在太平军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金陵,金陵自古就是帝王之州,龙盘虎踞。

如果将这里定为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实在是个稳妥的选择。二是分兵留守武昌,从武昌北上,攻占河南开封,定都于开封,可以进一步攻取北京,彻底消灭满清。


无名老水手的一句话

对于下一步的进军方案,太平军内部产生了分歧。洪秀全踌躇满志,希望趁此机会攻下北京,彻底推翻清朝的统治,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将领的认可。

正在太平军各位将领讨论之时,东王杨秀清的战船中走出一个湖南老水手,大声说道:“启禀东王,不可前往河南。河南河水小,没有粮食,要是被敌人围困就无法解救;而江南坐拥长江之险,还有上万只战船,金陵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可以说易守难攻,应该定都于金陵。”


这话虽然说的是事实,却缺乏战略眼光。但杨秀清觉得很有道理,一旦自己北伐受挫,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如攻占金陵,可以号令天下,再徐图北京,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

杨秀清思考再三,决定听从老水手的话,放弃前往河南。

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名义上的首领是洪秀全,但其实杨秀清才是揽握大权的人。杨秀清只是一个以耕山烧炭为业的贫民,他是如何成为号令全军的人呢?

原来,杨秀清常常假借天父附身,向洪秀全传达天语,洪秀全对他既害怕又敬重,对杨秀清委以重任,因此,杨秀清在整个太平军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名老水手向太平军提出建议,就是直接向杨秀清禀报,如果洪秀全想要采取军事行动,也需要得到杨秀清批准。

因为无名老水手的一句话,杨秀清决定东下江南,取得南京为都城。正是杨秀清的这一决定,为太平天国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位老水手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也没有人认识他,但是他的一句话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1853年,浩浩荡荡的太平军队伍顺江而下,攻陷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定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政权体系。

然而,太平天国的这一套经济、社会制度完全是空想,无法为太平天国的统治提供物质基础。


在天京这个温柔乡里,太平军的将领生活优渥,逐渐迷失在其中。洪秀全开始了享乐生活,革命进取心和以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也不复存在。

在战争处于激烈时期,洪秀全大兴土木,调集上万军民修建天王府,豪华的程度不亚于皇宫。

他网罗了大量美女,整天混迹于后宫,过上了奢靡的生活。此后11年里直到病死,洪秀全再也没有出过南京城。

不只是洪秀全,太平天国的领导层都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杨秀清虽然把持着朝政,但他也时常会享乐。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顶峰。但此后,太平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开始走下坡路。


距离北京一步之遥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洪秀全向太平军下达诏令,准备大军北伐,直捣幽燕之地。在杨秀清看来,太平军几千人就能击败清军数万人,这数万太平军足以摧毁京城周围不足十万兵力的部署。

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太平军的兵力一分为三,分别去北伐、西征和守卫江南。

洪秀全和杨秀清派出天平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带领北伐军的将领是李开芳和林凤祥,他们是太平军的重量级人物,有着很高的威望。这支军队原先是萧朝贵率领的,久经沙场,以一当十,可以说是一支常胜军队。


太平军北伐初期所向披靡,频频传来胜利的捷报。由于一路势如破竹般的凯歌行进,洪秀全觉得胜券在握,开始急功近利,竟然作出了非常轻率的决定,命令北伐军拥有重兵的京畿之地。

他还命令北伐大军远征途中,如果遇到庙一定要拆除。要在军中刻印所谓的“圣诏”,各级指挥官要讲道理,让军中将士明白天父天兄的恩德。

随着北伐军一路北上,越走越远,粮饷供应不上,林凤祥向远在天京的杨秀清请求派出军队增援,杨秀清却也鞭长莫及,无可奈何。为了获得粮食和辎重,太平军只能攻打富庶的城市,补充军需。


7月初,太平军渡过滔滔黄河,攻打河南军事重镇怀庆。虽然李开芳、林凤祥骁勇善战,但他们却不懂得掌握军事情势,导致陷入持久战。

加之身居高位,李开芳和林凤祥养尊处优,还时常敲击锣鼓取乐。在围攻怀庆五十七天后,太平军久攻不下,只得撤出包围,这场战役是北伐军的一个失误,导致北伐军失去了良机。

太平军在怀庆逗留期间,清军趁此机会在北方布下重重防守,北伐军无法继续北上,只能绕远路,从西面穿越太行山到山西,再绕到河北。


仅仅半个月的功夫,太平军就接连攻占沙河、栾城等十一座县城,10月,太平军已经抵达距离保定只有六十公里的张登镇。一时之间,位于北京紫禁城的清政府大为震惊,人心惶惶,很多王公贵族甚至已经准备逃跑。

太平军离开怀庆的时候已经九月了,可想而知他们到达北方时已经是隆冬季节。顶着寒风,军队在冰天雪地之中行进,广阔的山野间荒无人烟,太平军没有后勤支持,只能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山路之中前进。


很快,太平军已经占领天津南静海,往天津逼近。天津距离北京只有二百公里,太平军先后派出十几位暗探混入北京城中,打听清兵的部署情况,同时也派出间谍打听天津城防务。

当时,天津的防守非常空虚,正规的清兵部队仅有八百余人,剩余几千名都是团练以及临时招募来的白洋淀雁户。

但太平军的情报人员文化程度地,连张贴在城门口的告示都看不懂,只能靠道听途书获取信息,这就导致太平军主帅作出错误的决策。

太平军抵达天津城时受到天津城内守军的截击,误以为天津有重兵把守,不敢强攻,只得退兵返回,以守为攻,等待天京的援军到来。


北伐失败天国覆灭

早在北伐军抵达张登镇时,咸丰帝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安排满蒙八旗精兵把守各处要塞,任命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主持战事,赐予他努尔哈赤的佩刀,有先斩后奏之权。

北伐军在天津城外驻扎,等待的援兵却久久不至,被拖得几乎弹尽粮绝,又碰上恶劣天气,被冻伤冻死的士兵无数,作为主帅的李开芳和林凤祥却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在普通士兵赤脚行路时,他们乘坐着驴车,里面铺满温暖的狐裘貂皮。


北伐军攻打天津久攻不下,林凤祥等人只能选择撤兵南下,正是这一选择,让北伐军彻底走向失败的结局。

此时,杨秀清派去西征的大军攻打南昌,久围不得,只得转攻湖北,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也受到向荣江南大营的威胁和牵制,可谓是腹背受敌。

得到喘息机会的清军,立刻集中优势兵力紧追不舍。僧格林沁派出蒙古骑兵奔驰而至,太平军大多是步兵,根本无法阻挡骑兵的冲撞,损失惨重。

明知道冒雪前进非常困难,林凤祥却不爱惜士兵,常常夜间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死伤的士兵几乎过半。


杨秀清仓促之中组织北伐援军出发,但援军成员大多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天京馆衙人员,统帅曾立昌等人也缺乏统帅才能,因此北伐援军出发后本应迅速援救李开芳、林凤祥的队伍,却贪图在临清捞取财富,以至于贻误战机。

仅仅七十余天,北伐援军就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

自此以后,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被困连镇,再也无法取得天京的援助。1854年,北伐军仅剩一万余人,与清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屡战屡胜,与清军陷入长时间的僵持。

僧林格沁命令士兵在连镇周围修筑土堤,堤外再挖掘三道深坑,每日夜间不断向土堤浇水,天寒地冻,土堤很快被浇筑成一座冰墙,太平军想要突围就非常困难。

围困在城中,粮食也渐渐供应不上,将士只得忍痛把战马杀掉,到最后只剩下林凤祥的一匹战马。再后来,众人只能啃食树皮维生。


1855年,僧格林沁向连镇发动总攻,饥寒交迫的北伐军难以抵挡,连镇被攻破。林凤祥在连镇中持刀冲杀,身受重伤被俘。

林凤祥被押解到北京,在菜市场刑场被凌时处死。手性之时,林凤祥昂然挺立,毫不退缩,“刀所及处,眼光直视之,终未尝出一声。”


至此,太平军的北伐彻底失利,这次北伐也消耗了太平天国最精锐的老兵,对太平天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1856年,太平天国在天京发生了内讧,天国内部的核心决策层自相残杀,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洪秀全独揽大权,看似成了唯一的赢家,却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陷,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结语

太平天国在起义初期攻占武昌,本有机会北上逐鹿中原,推翻满清统治,但杨秀清听从了一名无名老水手的建议,放弃了北上,而是选择定都南京,缺乏战略眼光,为将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太平军在北伐过程中采取了毁寺庙、砸佛像的错误方针,导致太平军大大失去民心,加上统帅的错误指挥,最终北伐失败。

而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不思进取,反而因争权夺利起了内讧,为最后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参考文献

[1]姚雪兰.浅谈洪秀全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J].《科教文汇》,2012:203-204.

[2]赵宝,徐红艳.论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关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0-52.

[3]李清.洪秀全反清、宗教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J].魅力中国,2013:92-9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