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讲的是领导的重要性。
俗话又说,“一帅无能,累死三军”,讲的是倘若上司无能,下属的能耐再大也枉然。
蒋介石就是这样无能的上司,他不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还活生生用废了诸多能征善战的下属。
本文就说说被蒋介石用废了的3位下属:杜聿明、孙立人和薛岳。
一帅无能,累死三军。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就担任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成为了能与杜鲁门、丘吉尔等人平起平坐的世界级大佬。
抗战胜利之后,老蒋的个人威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当时,中国近八成国土和九成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掌控在他的手中。
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国民党军队鸟枪换炮,大量王牌部队换装了先进的美式装备,国民党?军队总兵力更是多达430万。
可以这么说,老蒋此时手握一手“好牌”,几乎占尽了所有的优势。
可是,老蒋却仍然不知足,为了独揽?江山?,他断然拒绝建立联合政府,主动挑起了内战。
令老蒋始料未及的是,在三年时间里,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再从“全面防御”到“重点防御”,老蒋一败再败,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终被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赶到了台湾这座孤岛上。
人们不禁要问,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这么不经打?那些国民党将军难道都是酒囊饭袋?
当然不是,国民党军中不乏精兵良将。
既是“救火队长”又当老蒋的“背锅侠”,被掏空、被榨干之后,杜聿明最后沦为老蒋的“弃子”。
杜聿明,黄埔军校第一期优等生,老蒋麾下大将之一。
1925年春,杜聿明领命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并一战成名。
此后,杜聿明先后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淞沪?会战?,杜聿明越战越勇,建功无数。
1937年,国民党组建了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委任为第一任团长;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晋升为200师师长。
第200师扩编成第五军的?时候?,杜聿明又当了国民党唯一一个机械化军的军长。
抗战时期,杜聿明率第5军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了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
1942年初,杜聿明出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又取得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同古大捷”。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亲自到缅甸腊戍,指挥远征军入缅作战。
当时,杜聿明既要服从顶头上司史迪威将军的指挥,又得听老蒋的使唤,杜聿明左右为难,非常尴尬。
杜聿明问老蒋,“如果史迪威与您的命令不一致,我如何是好?”
老蒋当即回答说:“你可以先向我汇报嘛。”
杜聿明自然明白老蒋的言外之意,于是全然不顾史迪威的感受,不折不扣地执行老蒋的指令。
当然,当美国方面指责老蒋越级插手远征军军务的时候,老蒋却将?一把火引到了杜聿明身上。
比如,杜聿明“兵败野人山”酿下大祸之后,“穿越野人山”明明是老蒋的决定,老蒋却让杜聿明一个人背了“黑锅”。
也就从那时开始,杜聿明时不时就会帮老蒋背一次“黑锅”。
1945年8月,老蒋交给杜聿明一个任务-解除“云南王”龙云的职务。
为防止“滇军”因此生变,老蒋指示杜聿明,如果龙云拒不服从,那就武力解决问题。
杜聿明与龙云是老朋友,平素私交不错,杜聿明虽然觉得难以下手,但是,他最终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把龙云赶出昆明之后没多久,老蒋就把他召到了重庆。
杜聿明以为老蒋要给自己“论功行赏”,没想到,老蒋早就给他准备好了一口“黑锅”。
老蒋满脸带笑地对杜聿明说:“你干脆利落解决了云南的事情,对国家来说,你是有功劳的。”
“可是,这件事情得罪了不少‘老资格’,现在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够说得过去。”
这个人是谁?老蒋没有明说,杜聿明却心知肚明:老蒋又要自己为他背“黑锅”了。
杜聿明知道,不管愿意与否,这口“黑锅”看来是背定了。
既然没有退路,杜聿明干脆把话说得更慷慨,杜聿明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只要委员长需要,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
几天之后,老蒋果然撤了杜聿明的职,摘掉了杜聿明头上的两顶“乌纱帽”:昆明防守总司令,第五集团军总司令。
回到重庆之后不久,老蒋再次重用了杜聿明,一纸命令把杜聿明送去了东北。
老蒋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东北,杜聿明先后占领了锦州、山海关、四平、长春等城市,被东北民主联军视为“非常难对付的国民党将领。”
由于连日征战、疲劳过度,杜聿明病了,还病得不轻,不得不手术割除了左肾。
即使这样,只要老蒋给他派活,杜聿明仍然会不顾病痛,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所以,当老蒋把杜聿明调往徐州“剿总”的时候,杜聿明是坐着担架到任的。
在徐州“剿总”,杜聿明的职务是“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可是,东北战事吃紧的时候,老蒋又把他派到了东北。
当年9月12日,我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并已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为了挽救败局,老蒋匆匆忙忙把杜聿明调回沈阳。
锦州、沈阳接连失守之后,正当杜聿明在葫芦岛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因为白崇禧临时变卦,拒不到任,老蒋只能临时决定,让刘峙担任了徐州“剿总”司令。
但是,老蒋指定杜聿明这个副司令全权指挥作战,老蒋对杜聿明的倚重和信任可见一斑。
由于总是在两个战场奔走,杜聿明因此被称为老蒋的“救火队长”-哪里着火就往哪里赶。
在华中战场,杜聿明忠实执行老蒋的指令,一会儿解救黄百韬兵团,一会儿又去驰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其实并不认同老蒋的打法,但是,杜聿明慑于老蒋的权威,又担心一旦救不出黄百韬、黄维,老蒋势必把责任归罪于自己。
于是,杜聿明决定服从老蒋的命令,最后不但没能救出黄百韬和黄维,自己也被解放军围困在了陈官庄,最终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被俘,当了解放军的俘虏。
杜聿明后来曾经说,“我不过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他才是掌握棋子命运的下棋人。”
1949年,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带着家人去了台湾,为了养活年龄尚小的儿女,曹秀清不得不做些手工活,以此维持生计。
杜聿明的长女和长子当时都在美国读书,因为家道中落,姐弟俩只能缩衣节食,艰难度日。
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在哈佛就读,高昂的学费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无奈之下,曹秀清找到老蒋。
可是,老蒋虽然答应予以帮助,却只给了1000美元的借款,而且还要求“分期借款”。
在多重压力之下,杜致仁觉得人生一片灰暗,草率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杜致仁在台湾还有两个弟弟,分别以开出租车、给保龄球钻孔谋生。因为父亲当了解放军的俘虏,兄弟俩长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
杜家的窘境老蒋不可能一无所知,但是,老蒋就这样冷漠地看着杜家在绝境中艰难求生,全然忘了杜聿明这个曾经为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
不过,当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嫁给了杨振宁,杨振宁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一心想要拉拢杨振宁的老蒋却开始关心起杜家了。
然而,曹秀清此时已经看清了老蒋的两副面孔,对于老蒋的“关怀”,曹秀清横眉冷对,坚决不愿与之为伍。
1963年,杜聿明和妻子时隔15年之后终于在北京团聚,曹秀清惊喜地发现,丈夫多年的老毛病治愈了。
杜聿明感慨又感激地告诉妻子:“是共产党帮我治好了毛病,我这条命也是共产党给的。”
曹秀清告诉丈夫:“老蒋对你恨之入骨,多次骂你是‘可耻的叛徒’”。
杜聿明则说:“我是背叛了他,却没有背叛真理。”
相比之下,杜聿明清楚地看到了两党对自己的态度:
共产党不计前嫌,不仅治好了他身体上的顽疾,还让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在老蒋手下,他既是“救火队长”又是“背锅侠”,被掏空、被榨干之后,最后沦为了老蒋的“弃子”。
不得不说,老蒋的无情和冷漠彻底寒了杜聿明这个旧部下的心。
功高震主,“军中学霸”孙立人惨遭雪藏。
辽沈战役初期,杜聿明与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战略问题上发生分歧,两个人互不相让,争得不可开交。
最终,杜聿明得到了老蒋的支持,那位不给杜聿明留面子的高级将领则被老蒋调回了南京。
消息传到延安,军委特意为此摆宴庆祝,毛主席笑称:“杜聿明赶走了我们唯一的对手,解放全东北指日可待!”
这位受到毛主席重视的国民党将领就是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兼新编第一军军长、长春警备司令孙立人。
与大多数国民党王牌部队的高级将领不同,孙立人既不属于“黄埔系”,也不是老蒋的江浙同乡,孙立人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完全凭的是过人的才干。
孙立人是安徽安庆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他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是军中有名的“学霸”、“考霸”。
1928年6月,孙立人学成归国,加入了宋子文的财政部税警部队。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全身被炸伤13处,奄奄一息,昏迷三昼夜。是宋子文派人把他救了出来,这才保住了性命。
孙立人伤愈归队后即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并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孙立人奉命重组税警总团,并担任了总团长。税警总团改编为新编第38师时,孙立人担任了新编第38师少将师长。
孙立人后来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并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升任为新一军军长。
孙立人最得意的战绩莫过于“仁安羌之战”,当时,孙立人亲率113团星夜赶往仁安羌,以不到1000人的兵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出被围的7000个英军和500个俘虏。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轰动全球,孙立人被很多欧美军事家称为“东方隆美尔”。
两位被救的英军将军以私人名义向孙立人表达了感谢,之后,他们还代表英国女王向孙立人颁发了“英帝国司令”勋章。
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孙立人“国会银星勋章”,艾森豪威尔也对孙立人赞赏有加,缅北战役结束之后,艾森豪威尔还亲自邀请孙立人赴欧洲考察。
孙立人名声在外,尤其备受英国人和美国人的青睐,再加上孙立人锋芒毕露,以及习以为常的“西洋”作派,这些都引起了老蒋的猜疑、妒忌乃至警惕。
这也造成了孙立人后半生的悲剧。
解放战争爆发后,老蒋对美国的依赖达到了巅峰时期,而美国人却不看好老蒋及其亲信,而且?一直在暗地里物色老蒋的替代者,孙立人正是他们认为最理想的人选。
老蒋对美国人的打算心知肚明,碍于当时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老蒋不敢得罪美国人,因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一次偶然事件再次刺激了老蒋敏感的神经。
当孙立人的新一军即将进攻四平的时候,孙立人却脱离军长岗位,兴致勃勃地接受英国女王授勋去了。
对于老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孙立人的做法一则违背军纪,二则背离“黄埔敬业精神”。
更不可接受的是,老蒋又一次看到了外国人对孙立人的欣赏态度。
因此,即便孙立人再能干,就算孙立人是不可多得的良将,老蒋眼里也容不了他了。
于是,借着孙立人与杜聿明闹矛盾的机会,老蒋把正在积极备战的孙立人调离了前线,没过多久,又将他调去了台湾。
说是让孙立人“整饬军务”,实际上,因为孙立人“功高震主”,老蒋把孙立人“雪藏”了起来。
老蒋跑到台湾之后,为了苟安,老蒋希望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人答应了老蒋的要求,却提了一个交换条件:如果任命孙立人为“台湾防卫总司令”,这个“条约”马上就可以签订。
美国人的做法让老蒋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为了签订“条约”,老蒋强忍怒火,答应了美国人的条件。
然而,老蒋的忍耐是有期限的,1955年,当美国人又一次力捧孙立人的时候,老蒋一手设计了所谓“孙立人兵变事件”,孙立人被革职、被软禁。
被软禁后的孙立人被安排在台中居住,因为没有了薪俸,孙立人只能靠微薄的救济金艰难度日。
据孙立人的儿子回忆道,每逢开学的时候,就是孙立人最犯愁的时候,因为他实在交不起学费。
为了凑齐学费,孙立人节衣缩食,甚至开荒种果树,卖果子赚钱。
从1956年6月被逐出官邸,到1988年恢复自由,孙立人被软禁了整整33年,孙立人也从一个杀伐果断的将军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恢复自由两年之后,这位?当年的抗日名将黯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薛岳将军死不瞑目。
说到国民党军中的名将、良将,不得不提薛岳这个名字。
如何评价薛岳,来自对手的评价也许是最贴切的。
作为长征路上“不离不弃”的老对手,毛主席对薛岳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毛主席最得意的“四渡赤水”就是被薛岳逼出来的。
解放战争后期,听闻老蒋派薛岳镇守海南岛,毛主席曾经致电渡海的前线指挥官,毛主席提醒他们:“遇到薛伯陵,你们不可大意,务必持重。”
薛岳字伯陵,广东韶关人,11岁时,薛岳谎报年龄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班。
1921年,孙中山先生筹建“大总统府警卫团”,警卫团团长的名气不那么大,他手下三个营长却?的赫赫有名:
二营营长是叶挺,三营营长叫张发奎,一营营长就是薛岳。
在孙中山先生麾下,薛岳忠心耿耿、有勇有谋,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薛岳所部一马当先、战功赫赫。
薛岳与老蒋的关系非常微妙,1928年,薛岳随张发奎加入了汪精卫的反蒋阵营,中原大战的时候,薛岳又配合冯玉祥、阎锡山对抗老蒋。
不过,几次“反蒋、倒蒋”行动都宣告失败了,薛岳不得已投奔了“桂系”,不久便辞职回了老家。
没想到,几年之后,老蒋居然“不计前嫌”起用了薛岳,1933年5月,老蒋委任薛岳为第5军军长,并命令他率第5军前往赣南参加“剿共”。
1934年,老蒋又给薛岳一顶“北路军第六路军总指挥”的官帽,命令他进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
由于当时的苏区领导人?执行了错误的战略路线,薛岳敏锐地抓住了红军在防御上的漏洞,因而步步紧逼、接连?得手?,最后,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老蒋的直接部署下,薛岳一路围堵红军主力,一直从江西追到了云贵川,成为红军长征中最主要的对手。
红军渡过赤水河时,薛岳率部渡过乌江对红军发动侧面袭击,好在毛主席临危不乱,机智灵活地率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这才摆脱了险境。
红军渡过金沙江向大渡河挺进之时,薛岳仍然穷追不舍,好在薛岳的友军不那么给力,毛主席也比当年的石达开英明的多,因此,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渡过了大渡河。
从红军长征开始,到最后突出重围,薛岳几乎一直在后面死追猛赶,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薛岳追了两万里,以至于薛岳的军队被戏称为“长征后卫”。
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一路远送”,说的就是这段往事。
当然,不管薛岳如何强悍又卖力,终究没能实现歼灭红军的企图。
但是,利用追赶红军的机会,薛岳帮助老蒋成功染指西南各省,抢到了地盘,也扩充了实力,因此得到老蒋的嘉奖。
除此之外,薛岳最出名的战绩当属“长沙会战”,经此一战,薛岳直接被封为“战神”。
抗战胜利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薛岳在内战中的表现非常差劲,老蒋让他担任“徐州绥署主任”,可是,不到半年时间,薛岳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老蒋甚至怀疑他有“通共嫌疑”。
不久之后,老蒋罢免了薛岳的职务,剥夺了薛岳的军权,一直到解放战争末期,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老蒋才重新起用薛岳,让他担任了海南岛防卫司令。
可是,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军心涣散,大势已去,所以,在解放军面前,薛岳精心部署的“伯陵防线”一触即溃,薛岳不得不跑去了台湾岛。
在台湾,薛岳的日子总的来说还不错,至少不像孙立人那样被冷落、被监禁。
这跟薛岳“有自知之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曾经反对过老蒋,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薛岳在老蒋面前始终保持低调,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为了摆脱权利之争、派系之争,薛岳甚至主动辞去了所有的职务。
此后,薛岳搬到一个小县城里,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看书、种田,偶尔也出去打打猎,过起了悠哉悠哉的逍遥日子。
正因为这样,薛岳躲过了一次又一次“风波”,安安稳稳地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薛岳原本就想?这样悄无声息地度过余生,可是,从他年满94岁那年开始,薛岳还是被卷进了政治漩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登辉接替蒋经国“执政”之后,一系列明目张胆的“本土化”政策接连出台,这让一向反对国家分裂的薛岳极为不满。
于是,年过九旬的薛岳忍无可忍,愤而发声,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李登辉。
当时,蒋氏父子已经作古,台湾岛上“蒋家老臣”也已经为数不多,薛岳之所以敢于挑战李登辉,仰仗的就是自己的资历。
结果,李登辉没有给薛岳留半点面子,不但断发了薛岳的养老金,还收回了“两蒋时期”配给薛岳的住房。
薛岳只能自己掏钱租了一间小房子居住。由于年老体弱、入不敷出,薛岳度日如年,甚至因为交不起房租而被起诉。
1998年5月8日,103岁的薛岳在一间狭小的廉租房里离开人世。
临终前,薛岳留下八字遗言:宁用奴才,不用人才!
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薛岳这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这种不满不吐不快,否则死不瞑目。
结语
自古以来,大到管理一个国家,小到经营一个企业,“选人、用人、管人”一直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管理者必修的三门功课。
客观地说,老蒋在这方面也是颇下工夫、煞费苦心的。
有人把老蒋“选人、用人、管人”的基本原则归纳为16个字:
跟我者用,亲而不近,用人必疑,疏而不远,以“专”制权。
老蒋当权几十年,依靠的正是这一套“帝王之道”、“驭权用人之术”。
因此,老蒋算不上一个“与时俱进”的合格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