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经济中心,虽然不是直辖市,却是四个超一线城市之一,无论是从人文氛围还是基建条件来讲,都是当之无愧地。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1980年国家制定的经济特区政策,同样也离不开当时亲手制定《深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被称为经济特区开拓者的时任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
吴南生就是广东人,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出生在1922年,少年期间目睹了日寇在华南地区的肆虐,14岁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我党在潮汕地区重建党组织的参与者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吴南生长期在广东潮、汕、澄等革命区工作,一方面大力建设地方,一方面发展革命力量,支援战斗一线,为抗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表现优秀,吴南生被上级派往延安,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培训班,毕业后作为抢占东北战略中的北上干部安排到吉林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吴南生再次担任汕头市领导职务,此后在广东,他一干就是数十年,虽然文革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但他守住了党员的忠诚,本来已经担任过我党中南局副秘书长的他从一个县革委会干事重新起步,兢兢业业为党贡献。
动荡期结束后,吴南生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他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工作成绩十分突出。1978年初,邓小平钦点他出任省委书记, 而那时,吴南生还不知道一个意义巨大的重任即将落到他的肩上。
1979年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中央决定建立几个出口特区对开放政策进行试点。而这第一批特区都担负着改革开放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意义。
经对广东、福建两省的考察调研,最后正式确定了深、珠、汕、厦四个出口特区,而深圳在这个名单中位列第一。
吴南生对中央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也是他首先以广东省委的名义向中央建议,将“出口特区”这个名称改为更符合改革开放政策精神、内涵也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
1980年,为了打响第一炮,主抓广东经济特区建设任务的吴南生亲自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准备手把手将深圳特区的发展扶上正轨。
当时深圳从宝安县建市刚刚一年,小渔村的本质还没有实质上的改变,除了紧靠香港的地理优势外,整体基础比较差,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吴南生上任后,第一时间发动了一场“愚公移山”的大工程。当时在香港与深圳罗湖口岸间,横着一座罗湖山,不仅阻碍了火车站的扩建,更导致旁边的低洼地势更容易发生水患。
在吴南生的决策下,市委发动数十万青壮年“移山填湖”,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解决了原本存在的问题,还为深圳特区的城市建设开拓出了大量土地。随后,他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向华侨外资宣传自由贸易政策,招揽了大量资本注入。
随着先期资本在深圳的成功,开放政策继续吸引了大量来自香港的资金和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正循环,踏上了全面发展的高速通道。
回首当年,第一批建立经济特区的四个城市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中成绩最为耀眼的当然还是深圳。
当年的“小渔村”深圳,街只有几条,楼最高不过五层,GDP总量仅为香港的700分之一,经过数十年发展,分别于2017年超越广州、2018年超越香港,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超大型城市。
这一切固然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数十年来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但同样也离不开吴南生为这座城市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他给深圳留下“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70岁时,吴南生老人退下了领导岗位,但他始终心怀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家建设,又将精力投入到对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关注中,希望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接班人。
为此吴南生多次为希望工程进行捐献,还拿出自己一生的藏品进行拍卖,用拍卖所得为扩建了一所中学还新建了一所小学。
除此之外,他还专门筹集资金对困难大学生进行补助,远至内蒙古的贫困生、近至广东的患重病大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改变了百余人的人生轨迹。
2018年,吴南生老人在广州病逝,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享年96岁。但与此同时,他的精神却得以永远流传,让深圳、广东乃至全国人民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