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毛主席:“你指挥打仗这么好,是从哪里学了军事的?”

毛主席说:“我在师范上学,当教员出身,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山上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我们总结经验,才产生了打游击的‘十六字诀。”

毛主席还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赢得战争,毛主席“搞军事”的智慧无人可比。

毛主席指挥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战争进行到1948年夏季,我军已经进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转入点或线形防御,在东北龟缩于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不连续的点,在华北据守从山海关经天津、北平到张家口、大同至绥远的一字长蛇阵,太原已成孤岛。在华东,国民党军重兵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由陇海和津浦铁路交叉形成的十字架上。

7月中旬,华东野战军攻克泰安、曲阜、兖州、济宁,济南与徐州的交通已被隔断。此时,国民党军队都龟缩到城市内。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战争态势不断变化。

新的战争态势造就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毛主席及其将领们,调整和创新战略战术,适应新的战争发展需要。


在我军进入战略反攻以前,我军主要靠游击战和运动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现在,战局发生了逆转,敌人龟缩到大城市固守,以运动战方式在野战中歼灭敌军的战机很少了。

要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有两个办法。一是设法把敌人从城市中引出来,在野战中消灭它,而把敌人引出来的主要办法是进攻其必救的点,围城打援,这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常用的战法。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不断被歼灭,国民党军派出援军越来越谨慎,解放军围城打援的战机越来越少,直接攻城日益成为主要的战法。

攻占大城市已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转变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途径。战争已经由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发展到最后夺取大城市并永远占有的阶段。

于是,攻取由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大城市提上了解放战争日程。

这是一个全新课题,之前,解放军没有这样干过,先打哪座城池?怎样打?面对新课题,毛主席又要在战争中学习了,他也急需获得这方面的经验。

这里有个疑问,不是有军事教材吗?里面肯定有怎样攻城方案和步骤,我军也学习了苏联军队攻城的经验,按照教材以及所学的经验攻城就是,用得着费神吗?

箫吹明月认为,如果这样简单,那战争就不复杂了,随便想攻打哪座城市,直接上手就是了——这是太天真了。

毛主席才不照搬照抄什么教材什么经验。有人曾说毛主席打仗是用的《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上的方法,毛主席说,我的战略战术你们在书本上根本看不到;有人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原理,毛主席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毛主席的主要方法,因此,如何攻打大城市,需要结合我军作战条件和每座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城”制“策”,积累我军自身的经验。

那么,首先攻打哪座城市呢?


长春、太原、济南这三个孤立的点成为毛主席的首选目标。

毛主席就打哪座城市,分别与东北、华北、华东三大野战军首长商议。

第一个目标是长春。毛主席同林彪反复磋商,林彪认为攻取难度很大,建议采取长围久困的方针。

第二个目标是太原,徐向前、周士第提出部队“最大问题为兵员不充实”,“在攻取太原作战以前,必须经过一个适当休整阶段”。

第三个目标是济南,粟裕、陈士榘、唐亮致电中央军委,认为以华东野战军现有兵力攻济和打援均难得手,建议外线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争取在雨季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

毛主席对以上意见均表示同意。

至此,在长春、济南、太原三城中,攻取济南提上日程。

济南战役由此光荣地成为国共双方战略决战的序幕。

8月10日,关于如何攻打济南,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三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围城打援;第二个方案是攻城阻援;第三个方案是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其中,第一阶段以两个纵队抢占济南机场,同时以其余十一个纵队打援,第一阶段于歼灭敌人援军主要一路后,以一部继续阻击援军,而将主力转到攻济南方面。这样做“守敌及援敌在遭受惨败后,均易为我歼击,攻济南亦将更有保证”。

粟裕主张实施第三个方案。

但是,对于这一方案,一些高级指挥员不认同,有人提出攻城和打援哪个是重点?在兵力分配上,如何确保重点?

这可能是“围城打援”打顺手了,一下子同时既攻城又打援,思想上不适应。

这就是战略家与非战略家的区别。

因此,粟裕将三种方案上报,由中央军委裁度。


粟裕

12日晚7时,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力挺粟裕,并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同时,毛主席认为粟裕的第三个方案有弱点,其弱点是只以两纵占领飞机场,对于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到了那时,我军势必中途改变计划,将重点放在真打济南。这种中途改变计划,虽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好,但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

因此,毛主席建议“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毛主席在这一封重要电报中,以商榷的口吻讨论华东野战军提出的方案,指出他们方案的“弱点”,结果可能是攻城不成,打援也不成,并提出“攻城打援”新方案。

粟裕读了这封电报深感钦佩,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毛主席上述指示为“高瞻远瞩”。

毛主席在这封电报中提出的“济南战役‘攻城打援’的作战方针,则是在新的条件下的崭新战法,其特点是在保证有足够的兵力攻下济南的前提下,以大部分的兵力用于打援,求得在攻济南的同时,歼敌军一部,这是达到攻济目的的必要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济南战役》)

28日凌晨4时左右,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又致电粟裕,对“攻城打援”新战术作进一步阐明:

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

济南是否攻克,决定于时间,而取得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援与打援。故我们于十二日十九时电要你们只用东兵团攻城,至多再加个别的师或一个纵队,而用其余全力阻援及打援,二十六日三时电则要你们不但在阻援打援方面留出强大后备兵力,就在攻城方面亦须如此,以便在必要时机集中全力先歼援敌,因不真攻济南,则援敌必不来。攻城使用兵力太大,则打援又无力量。在此种形势下同意你的意见,第一阶段以足够攻占机场及吸引援敌之力量(两至三个纵队)用于攻城,其余全部用于打援。

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

在这一电报中,关于对济南真打假打对敌人援兵的影响、关于攻城时间与打援时间的关联、关于攻城与打援兵力部署的重点,毛主席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答。

毛主席思维缜密、洞察秋毫,这就是伟大战略家异于常人之处。

“攻城打援”的兵力分配由此形成定局。


许世友

华东野战军根据毛主席、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

打援兵团由八个半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及地方部队约18万人组成,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直接指挥。攻城部队以六个半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大部以及地方部队共14万人组成,由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副司令员王建安“辅之”。

在攻城部队进攻济南之前,打援部队就开始进入阵地。18万人马分为东西两个打援集团,夹运河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歼灭敢于北上的国民党援军。

攻城兵团14万人也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以西线为主攻方向,从东西两线向济南城实施夹击。东集团由第九纵队、渤海纵队及渤海军区一部兵力组成,由九纵司令员聂凤智负责指挥;西集团由第三、十纵队和两广纵队、鲁中南纵队一部组成,由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指挥,并以特种兵纵队和各纵队炮兵组成两个炮兵群分别配属东、西集团,支援攻城作战。以第十三纵队为攻城总预备队。

据时任华野参谋处副处长的王德回忆,攻城东集团指挥员聂风智“战斗积极性特别高,他在战前给所属九纵队各师下战斗文书时,把上级交给的‘助攻’任务,改为‘主攻’,并要求部属必须以‘主攻’的精神,来执行助攻任务,要硬攻,狠攻、强攻,并争取一开始就把王耀武的阵脚打乱,使敌人弄不清我主攻在哪里。”

华野前委决定,济南战役于9 月16 日发起,预计以15 天至20 天时间攻克济南。

由于济南已是在解放军重重围困中的孤城,济南战役发展得很快。在9月19日敌吴化文部被迫起义后,更是加速了战役进程。

9月24日,济南解放。

而此刻,正如毛主席所料,由于敌人见我军是真打济南,又忌惮于我军陈兵于运河两岸的18万打援部队,准备沿津浦路北上增援的黄百韬兵团和李弥兵团还没有集结完毕,正磨磨蹭蹭在增援路上的邱清泉兵团立即后退。

国民党军增援济南成为徒有虚表的造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