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李畅

在三国名士钟会笔下的《菊花赋》中,菊有“五美”:“圆花高悬,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晩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菊花被尊为天道之象征,被描绘为天地灵气交汇的结晶,其傲立山崖之姿,仿佛是天道无言却有力的昭示,引人深思宇宙间那不可言喻的奥秘与规律。



清 汪承霈 菊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徐霖《菊石野兔图》故宫博物院藏

继而,菊花以其纯正之黄,成为了正直品行的代言。在古代,黄色乃皇家专属,象征尊贵与正统,菊花借此色,寓意人应如菊般,行事光明磊落,品性端方不阿。

再者,菊花被誉为“寿客”,其养生延年之效,加之与吉祥元素的巧妙搭配,构筑了人们对长寿与福祉的美好祈愿。在无数图案与传说中,菊花总是伴随着仙鹤、寿桃等象征,共同讲述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赞歌。



清 郑板桥《墨菊图》

凌寒独自开的菊花,更是高洁品格的化身。从屈原的“西餐秋菊之落英”到白居易的“耐寒惟有东篱菊”,文人墨客以菊自喻,颂扬那些在逆境中坚守节操、清高自守的君子之风。

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则将菊花与隐士的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相联系,构建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



辽 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

而当菊花化身为斗士,则展现出其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一面。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咏菊》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不再是柔弱之花,而是披甲执戈的勇士,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此外,菊花还承载着伤感与哀愁的情绪。李清照借菊抒怀,在《醉花阴》中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个人的孤独与相思寄托于黄花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共鸣。

不同品种与色彩菊花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黄菊寓意飞黄腾达,白菊象征哀悼与真实,红菊则诉说着热烈的爱意。这些丰富的象征,不仅让菊花成为了文化符号的集大成者,也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及宇宙的独特感悟与深情厚谊。



清 佚名 清人画菊成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佚名 清人菊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01

起源:秋之花魁

菊花,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璀璨的传统名花,其根源深深扎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之中。自古以来,菊花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三千余年的时光长河,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早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可以追随先秦古籍《周礼·秋官》、《礼记·月令》,书中以“鸿雁来宾,鞠有黄华”之句,描绘了秋日菊花盛开的景象,虽“鞠”字初用,却已透露出菊花之雅韵。



清 李鱓《菊花图》

秋末时节,九月芳华,菊花绽放,故又称“秋之花魁”。古时“菊”字初作“穷”,寓意岁末花事终,其名依花期而定,恰逢秋深。九月阳盛,恰逢重阳佳节,菊花遂成此日之象征,赏菊习俗由此衍生。

另言“菊”亦书为“鞠”,“鞠”本“掬”之初形,描绘双手盈满之状。观菊花之头状花序,紧簇成团,犹如双手轻捧珍宝,故此得名“菊”。此名不仅绘其形,更寓其团结凝聚之美德。

周代的《埤雅》进一步阐释了“菊”与“鞠”的渊源,指出“菊本作鞠,从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寓意菊花盛开之时,正值万物凋零之季,其傲霜独立之姿,更显高洁不凡。

02

先秦至魏晋:花中隐士

菊花最初可能只是作为野生的花卉存在,人们以其开花时间记录季节变化。至秦汉时期,菊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观赏之物,更被赋予了饮食与药用的价值。秦都咸阳的市场上,菊花交易热闹非凡,而《神农本草经》中“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记载,更是将菊花推上了养生延年的神坛,制菊花酒成为民间习俗,流传至今。

《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多有饮用并流为民俗。

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说明当时菊花已在更多方面为人们生活所用。



明 唐寅 东篱赏菊图 上海博物馆藏

谈及傲霜斗寒的菊花,自然绕不开东晋隐士陶渊明对其的深厚偏爱。陶渊明爱菊,非止于观赏,更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寄托。他亲手种植菊花,于秋日里细细品赏,更以菊花入酒。



清 任薰 陶渊明赏菊图 扇面

在陶渊明的心中,菊花不仅隶属于自然,更称其精神世界的写照。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与菊花为伴,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这份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使得菊花被赋予了“花中隐士”的美誉,成为了高洁、隐逸的象征。



清 华嵒 渊明赏菊图

后世文人墨客,无不羡慕陶渊明的那份超脱与自在。他们纷纷效仿,以菊花自喻,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菊花,因此成为了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双重人格的完美象征。于困境,它激励人们保持清高与坚韧;于顺境,它提醒人们保持谦逊与自省。

03

隋唐:争奇斗艳

晋代以降,菊花栽培渐成风尚。唐代,菊花更是迎来了其作为观赏花卉的黄金时期,宫廷、宾馆、庭院之中,菊花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记载,唐代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唐太宗、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文学巨匠纷纷以菊为题,吟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之美,菊花在唐代的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

——李世民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赵嘏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不第后赋菊》

04

宋辽:赛菊盛景

宋朝,菊花栽培技艺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专供观赏的艺菊兴起,盆栽造型、立菊、塔菊、悬崖菊等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展现了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同时,关于菊花的繁殖、育苗、整形、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也得以系统总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年举办的“赛菊会”等观赏活动,《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和“斗茶”一样出现了“斗菊”,更是将赏菊之风推向了极致。“一轩高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苏东坡的这首《万菊轩》诗便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赏菊场面的壮观。

《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



南宋 朱绍宗 菊丛飞蝶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 1104 年,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的《刘氏菊谱》问世,记有菊花品种 26 个。此书《定品》一节中称,菊花之美首重色香,次及姿态。黄色、白色为尊,红色、紫色次之。此画中,黄菊与黄蕊白菊为焦点,紫红、蓝紫菊为点缀,色彩搭配遵循古法。蝴蝶蜜蜂环绕,暗香浮动,尽显菊花之雅韵与生机。



北宋 赵昌《写生蛱蝶图》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菊瓣形双龙纹白石盘



辽 转轮菊纹镜



辽 海浪菊花纹镜



辽 菊花龟背纹镜



辽 转轮菊形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印花是辽朝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常见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纹饰,飞凤、蝴蝶等纹饰也较为常见。

辽朝菊花铜镜以其独特的菊花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辽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这些铜镜不仅形态各异,有的细腻柔美,重瓣菊花与梅花形小花相映成趣;有的则创新地将菊花与龟背纹等元素巧妙结合,形成复杂而富有韵味的图案。

05

元代:瓷上仙姿

元代,随着青花瓷的成熟与发展,菊花作为纹饰,在元代青花瓷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常与牡丹、莲花等代表吉祥寓意的纹饰组合,表达富贵、平安、长寿等美好愿望。



元 白釉黑彩折枝菊纹四色瓶



元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广东省博物馆藏

1957 年出土于广东海康县(现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元代墓葬。丰肩鼓腹,端庄雅致,罐口处罩一荷叶形盖,增加了灵动感。通体施青釉,并以釉下褐彩饰多层装饰,肩部绘有两只飞凤与四只喜鹊,均为吉祥之鸟,周围还绘有缠枝菊纹;肩下与腹部中间绘有一圈带状钱纹;腹部主题纹饰主要绘于四格椭圆形开光内,椭圆形开光内又有菱花形开光,其中绘有缠枝菊纹;腹下卷草纹下又是四格椭圆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纹。



元 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

胎体坚致细密。直口,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底部内凹成圈足。荷叶形盖,盖面拱起,盖面饰凸菊瓣纹。部分施粉青釉,釉色匀净。器腹部以凸菊瓣纹装饰,纹理清晰,线条流畅,为元代龙泉窑罐类器中的典型器。



元 龙泉窑青瓷露胎菊瓣纹盘



元 青釉菊瓣纹罐



金元 菊花饰

06

明代:繁复精美

菊花纹在明代瓷器上的绘制更加广泛,不仅限于青花瓷,还出现在五彩、斗彩等多种瓷器品种上。

明代菊花纹造型偏向于扁菊,且存在缠枝纹以及与其他纹饰的配合,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明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



明 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

釉下彩绘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体上描绘纹饰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里红是釉下彩绘瓷的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描绘纹饰,施以透明釉,于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釉下呈现红色花纹。



明代 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金簪 1956 年于浙江临海县王士琦墓出土。王士琦(1551 年-1618 年),浙江台州府临海人,明末名将,军事家。传王士琦为官清正廉洁,下葬时竟无一口棺材,皇帝为表其功,赐予大量精致的金器作为陪葬,因此其墓中金器多为工艺品中的极品,其中包括二十二件国家一级文物。

金簪为花篮状,造型生动,制作精巧。簪首制作,是先用素边丝掐出各个小件的轮廓:一朵灵芝,三茎菊花,一蜂,一蝶,一花盆;然后用做成小卷草的花丝在轮廓里平填。薄金片和细金条做成枝、叶及花篮提梁,再攒焊成型,菊花花心用“吸珠”法做出点点花蕊。金簪之钩花布叶运金丝如运笔,花丝纤若毫发而平填得工致精细,纹样的繁而不乱,一丝一缕皆清清爽爽,又特别见出攒焊的工夫及累丝工艺所能达到的活泼与轻盈。

明代菊花书画在继承元代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洪武时期,菊花纹仍显轻瘦,但花蕊与花瓣之间多出现一圈留白,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永乐宣德时期,菊花纹饰变得茂密且整体略圆,花瓣由轻瘦变为雍容华贵,多数可达三层,花瓣上画满线条表示更细的花瓣,使得画面更加繁复精美。



明 吕纪《桂菊山禽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瓶花图》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明 唐寅《菊花图》天津博物馆藏



明 王彀祥《翠竹黄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徐渭《菊竹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07

清代:工细写实

清代瓷器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釉色更加鲜明,装饰技法更为丰富。

菊花纹在清代瓷器上的表现尤为细腻,色彩艳丽,工细写实,酷似大自然中的菊花。



清 玉石菊桂花铜镀金珐琅琮形盆景



17~18 世纪(莫卧儿帝国)乾隆御题痕都斯坦青玉菊瓣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盘面阴刻楷书乾隆四十年(1775)御题诗《咏痕都斯坦玉盘》,并“几暇怡情”隶书印。乾隆皇帝在诗注中提到,曾以此盘盛放苹果、石榴、木瓜三种水果,陈设在宫殿中。



清 青花缠枝菊纹罐



清 斗彩团菊纹碗



清 斗彩团菊纹盖罐



民国 粉彩如意锦地菊花蝴蝶纹胆式瓶 北京故宫陶瓷馆(武英殿)藏



19 世纪欧洲 西洋透明玻璃菊花纹瓶



清 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菊花图瓶



清雍正 黄色玻璃菊瓣式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

瓶身为菊花瓣形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渣斗是一种古代生活中的容器,主要用于存放垃圾或者倒掉废水。此渣斗用黄色玻璃制成,色泽明亮,质感温润,展现了清代玻璃工艺的高超水平。



清 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天津博物馆藏

此瓶由一块大的翡翠料刨开制成一对,呈淡翠绿色,间或少许淡粉色,色泽均匀柔和,美丽晶莹。盖上雕刻有桃形钮,盖身及瓶两侧有镂雕菊花纹缠绕而上,花耳上各雕有一枚活环,瓶身光素,抛光匀细。花叶纹饰采用镂雕技法,雕琢更为精细,颇具阿拉伯地域风格,它与翡翠晶莹璀璨的质感交相辉映,在高贵典雅之上又增添了几分灵动。



清康熙 天蓝釉锥拱菊花纹橄榄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瓶形似橄榄,线条一气呵成,流畅美观。天蓝色釉淡雅宜人,如晴空般清澈透亮。上刻划菊花纹作装饰,淡雅质朴。



清代菊花书画技法更为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从康熙开始,菊花纹饰变得丰富多彩,既有写实的菊花,也有抽象的菊花。雍正时期,线描类菊花开始增多,风格开始往小清新发展;清中期则延续了这种风格,并达到巅峰,菊花纹饰多出现抽象性线描菊花,刻画角度多样,阴阳明暗表现得十分丰富。



清 陈洪绶《玩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画家在菊花书画的创作中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如八大山人(朱耷)的菊花构图险绝、笔墨简劲;恽南田的菊花则清新艳丽、潇洒秀逸;而任伯年和吴昌硕的菊花则各具特色,前者明快温馨、清雅活泼,后者设色古艳斑斓、色墨相融。



清 朱耷《瓶菊图》



清 恽寿平《五色菊花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任伯年 花鸟画



吴昌硕 秋菊灿朱霞



吴昌硕经典四条屏 菊花



清 石涛《竹石菊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 赵之谦 赵之谦程守谦合作菊花博古图轴

图片 | 李畅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