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厂长是个讲究人。

自长沙到杭州的绿皮火车,需要颠簸近13小时,但一下车,他穿着挺拔的商务T恤,依然是那个干净利落的儒雅形象,接车的同事说他身上还微喷了些古龙水。

每次录制前,他都要理一理身上的衣服和头发,擦干净眼镜镜片,正襟危坐。

接触过廖厂长的人,都会对他那种不紧不慢的说话方式留下深刻印象,但从他做的事上,却呈现另一极:极度的热心、极度的利落,甚至有些“极度莽撞”。

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与吴晓波老师的缘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还是复旦大学大学生的吴老师与同学急需一笔考察经费,登报求助、一筹莫展之际,廖厂长一次性寄来7000元巨款,而他经营的小厂年收入不到几万。

廖厂长的这股子热心肠,早在学生时代就见端倪。

三一重工的董事长梁稳根是他的同班同学,有一个细节一直记忆犹新。彼时梁困难,月末不时要找廖厂长借饭票。每次,廖厂长都是看也不看,把抽屉打开,抓一把就给,用梁稳根的话说“从不问什么时候还,也不看到底给了多少”。

25年后,吴老师发起那次广为人知的“寻找廖厂长”行动,借助互联网的能量,两人重逢。彼时“大众创业、万众创业”风潮初兴,由此,民营企业家廖群洪就成了创业文化符号“廖厂长”,他与吴老师、湖南日报共同建立了“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

但名声加持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他先是投资了湖南桃源县的油茶田,当地农户希望能借“爱心厂长”的金字招牌打响名号,看着急需脱贫的农户,又本着对“产业兴农”的认同,他就此入局,但至今未能打开销路。

随后投资了一家材料工厂,却因尽调不足,无端背上千万债务,由此被限高,出远门只能坐绿皮火车。

即便陷入困顿,他仍义无反顾地投资了一项节能玻璃技术。打动他的是一位浙大出身的科学家,其倾家荡产搞研发,却拒绝将技术卖给国外同行,这一爱国志气感染了廖厂长,直至现在,他仍坐着绿皮火车多方奔走,致力于将技术商业化。

廖厂长觉得,从商业上看,以上种种举动或都是不靠谱的,但从小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他,耳濡目染的是“敢为天下先”“破家为国”的血性故事。在他看来,家国天下,卖茶油是为了家,专研玻璃技术是为了国,是天下间最靠谱的事。

不过,创业路上的坎坷,也让他距离创业者又更近了一些。经历了创业艰辛后,他深刻意识到,“每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是会期待有人能来帮你一把,这种心境真的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将心比心下,他对于自己多年来致力于投资、激励创业一事更感欣慰与无悔。

这一次来杭州,他不再是“创业者的廖厂长”,而是“创业者廖厂长”,他要“多卖茶油”,并继续找机会“让节能玻璃实现商业化”。

今晚19:00,他将走进直播间,躬身卖货,这显然不在他的舒适圈内,62岁的他显露出26岁创业者的局促与不安,对谈中,他时不时打断我们问道:“你看这样那样操作,是不是会更好卖一些?”

犹记得十年前,当我们的编辑找到廖厂长时,他曾问她:“崇高、理想、伟大、光荣,这些词语在你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吗?”

现如今,当依然带着理想主义光环的廖厂长问着如此务实的问题时,我们反倒觉得,他更可爱了一些。

以下文章来自廖厂长自述,略有删改编辑。

如果你有意愿支援廖厂长,或为他的创业出谋划策,可点击,当然,也欢迎你来到今晚的直播间,与他隔空畅聊。

口述 / 廖群洪(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廖群洪是谁

1988年的时候,我辞去了娄底市政府的工作,下海创业。那个时候也算是因为一个机遇。当时我做的是水泥包装袋的生产设备,研发了一个全新包装袋专利,它既能保证强度,降低破损率,又能满足水泥透气的需求。

我记得公司是10月份注册的,刚刚取得成绩,销售了几台产品,订单也有200多台,但后来国内基建基本萎缩,水泥厂的日子过不下去,我作为上游企业,日子也过不下去。

假如再晚一年,当时我手头上有200台订单,相当于2000万,80%能够完成,可能会变成一家规模很大,实力强劲的企业。但为了这200来台的订单,我把所有的利润都投进去了,为了补供应商的窟窿,我不得不改方向。后来做商业地产,账上现金最多时有5000多万,也是因机缘巧合,抓住了机遇。

到了2014年的时候,我投了常德桃源县的茶油企业,后来建了一个厂,同时投了一家和茶油相关的做硅塑盖板的企业,几千万砸下去,但这家企业经营不善,堆积了十多个知识产权诉讼,这几千万债变股、股变债,折腾了好几回,离关门一步之遥,投出去的钱可能都打水漂了,于是我不得不收拾这个烂摊子。


2014年的廖群洪

但当初在评估其资产的时候,根本没法做到很细、很精准的尽调,比如民间融资,这导致我收这家企业后,企业的负债,连带到我这个法人代表。我成了“老赖”。

真正回过头来看,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我是学材料的,直到接了这个烂摊子,我仍在不断地创业,但最后还是走材料这条路,市场只是调整了方向,我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产品,当然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也失败过,被打到爬不起来。

我有一个学材料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涟源老乡——三一重工的梁稳根。我和梁稳根都是中南大学78级的,但他比我大5岁,大学的时候就比我成熟,对世界观、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早已有明确的方向。他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我清楚得记得,梁稳根后来从寝室搬出去住,出租屋的门上贴了一张条子——“闲谈不超过三分钟”。

1985年的时候,我在娄底市政府工作。梁稳根毕业后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下属的洪源机械厂,此时他已是处级干部。他有一次跑到娄底来找我,希望和我一起承包经营一家有色金属加工厂,当时有四个人,三个是中南大学的。我们讨论怎么搞,讨论了一个通宵,但当准备交报告签字的时候,我觉得我还是没想通——我在政府工作,然后离开政府,去干企业。梁稳根提出“实业兴国”,但我没想通,梁稳根签了字,我没签,这事没搞成。

梁稳根回到洪源机械厂的两天后,他写了一封厚厚的信,七页纸,信中把我从头到脚狠狠骂了一遍。我记得有两句话是“知可为而不为者,谓之懦夫。知不可为而强为者,谓之蠢汉。”他说我“知可为而不为”,半途而废,不坚定,浪费了机会。

他骂得有道理,但是我自己没想清楚(也没办法)。后来他拉着唐修国、袁金华他们一起创业了,最初几次创业都失败了,后来开始做有色金属焊接材料才步入正轨。直到1988年,我才认为下海创业的路是对的,但那时我们已各走各的路了,尽管我起步还比他快一些。

这么多年和梁稳根交往下来,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有一次我再创业,需要出资开鉴定会,但由于研发,钱差不多花完了。我就找梁稳根借钱。他二话没说,在会计处支了三万元给我。这笔钱后来一直没还。

直到2016年,当时三湘银行开业,他从美国飞回长沙。12月26日,我生日那天,他请我吃饭,还叫了几个同学,氛围正浓处,一位同学向我提起一件往事,他说梁总经常跟他说,读大学的时候,梁家里困难,经常没有饭菜票。于是每次找我借票的时候,我打开抽屉便抓了一把饭菜票给他,也不知道有几张。我忽然意识到,欠他的3万块钱还没有还,我就和他提了这事,他只说了一句话:“(当年)你的这些饭票比我的3万块值钱多了。”

我比较佩服他的地方,一是他讲原则,这是他能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二是他是真正凭借一己之力打入西方体系的民族企业家。

▶▷廖厂长是谁

2014年,晓波重新找到我,其实距离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25年,相当于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他找到我的时候,我很感动,我自己都忘了这个事了,但这么多年了他还来找我,让我觉得这个社会很温暖,晓波也是有情有义。


吴老师在考察途中去见廖厂长

我记得一位人民日报驻湖南的记者当时就感慨,说我和他的重逢,是难能可贵的未经设计过的情怀碰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继续在一起,也是这份情怀在相互作用。

当初晓波来找我之前,我已经感觉因为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但没想到晓波和我的这件事,社会反响会这么大,成了“现象级”的新闻事件,我才意外发现,原来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心中还熊熊燃烧着理想之光。那时候我讲过:“其实廖厂长既是我又不是我,他是一种符号,代表一种情怀。”

刚好那一年的央视春晚,大家都在讨论沈腾、马丽的小品《扶不扶》,没撞人要不要扶?对于我来说,创业者有困难,他不是你的亲戚也不是你的朋友,甚至没有半毛钱关系,那要不要扶?其实我觉得,这事没那么复杂,也不会想太多,该扶就要扶。

过去人们经常觉得“廖厂长”是个稀罕物,但我充分相信,随着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廖厂长”就不稀罕了,只会越来越多。

成为廖厂长以后,找我的人多了起来。各种各样的、带着不同目的都有,但就是诚心诚意希望我来帮助他们。2014年年底,我和晓波,还有湖南日报,共同发起成立了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

当时,我和晓波各自出了100万,分别资助10个项目,我们还跟大家共同承诺,我们资助,你创业,如果你创业成功了,我当你的廖厂长。你创业成功了,你去当别人的“廖厂长”,继续去资助别人,完成一种传承。


廖厂长和吴老师在湖南省怀化市重逢

后来发现这20个资助对象里,只有1个成了,说要来还这个钱,其他的19个创业都不成功,这个钱也就没法还了。

但不管他们有没有成功,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尝试过了,创过业了。即使失败了,他们起码也告诉自己,告诉了很多人,创业不是一些那么轻易能够成功的事情。

我今天在酒店门口跟一个人聊了个把小时,他说我创业现在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创这个业?你把这个问题问清楚了以后,再设想一下,当你面临真正的无能为力、只剩半口气的时候,你是后悔还是选择坚持,如果你能做到坚持,那你就继续创业,如果不能,那你真的要重新考量。

我们经常看到创业成功的榜样,看到正面的信息,但不成功的,看到的很少。甚至,当我们去鼓励创业之前,是否能建立一个对于创业失败者的关怀机制,当一个人耗尽自己所有的资源、人脉但创业失败以后,他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继续完成他的人生。

如果这个机制是缺失的,那我不觉得应该鼓励所有人创业。我始终认为,没有不适合创业的时代,只有不适合创业的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创业。


“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廖厂长致辞

而眼下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深有体会,按晓波讲的,就是已经“努力到无能为力,还要再使一把力”的时候,从内心的最深处来说,是真的想能有人能够帮你的。

这个人,不管是谁,不管是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朋友,或是一个亲戚,或者是社会其他方面的人能够支撑你、拉你把,内心深处,一个再坚强的人都会有这种渴望。

我有了这个体会后就会想,在这种情况下,当别人也处于这种境地的时候,你是不是自然而然会真的就想去拉他一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就是说我有这个能力,我凭什么不去帮一把?我帮他的时候,我还要算这个账,算我帮他还要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吗?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晓波讲的不靠谱,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我觉得是个非常靠谱,也是个很正常的事情。

▶▷茶油和玻璃

我参与到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的项目,是因为2020年前后,十八洞村于2013年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我一直认为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振兴,当地政府和村民是主体,但只有通过企业和商业才能打扎实。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茶油。

第一,茶油牵涉到国家的粮油安全,饭碗要抓在自己手上。第二,湖南茶油资源占全国1/3以上,但缺少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我认为十八洞村将会是一块金子招牌,通过它进行品牌整合,打造一个湖南省的优质产业。第三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带动农民致富,增加购买力,起到乡村振兴可推广、可复制的作用。所以当时我们合资成立了一家叫湖南十八洞村集体实业有限公司,我们占股19%。

十八洞村现在的基础设施很好,道路很干净,梨子寨还是5A级景区,但这些并不足以打动我去投入这个项目。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很小的细节和故事。

当初我去梨子寨参观,陪同我的人叫龙金彪,他以前在外打工,后又回到十八洞村创业。刚到寨门口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卖当地特产。龙金彪指了指一个卖凉粉的,说:“廖总,这是施书记的妈妈。”她和一个普通大妈没有任何区别。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的书记,当时已是中央候补委员,他的母亲却并没有在家享福,而是和村民一起卖东西。他很有胸怀,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修路,根据规划要占用一些村民的田,补偿方面多少有些意见。施书记就说:“我把我家的好地和你换。”

那时十八洞村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已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问他们,村民们在工作之余有什么休闲娱乐活动,是不是打麻将。他说这里不允许打麻将。震惊之余,我还了解到这里的村民没有一个是讲脏话的。

所以十八洞村确确实实通过扶贫攻坚,从观念上、文化上、精神面貌上产生了质变。我认识了一个叫施康的一个苗族小伙子,之前在外面读大学,后来返乡当了村官,通过拍摄和直播将十八洞村的腊肉、蜂蜜、苗绣向外传播。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如果对乡村振兴没有信心,不会返乡创业。这让我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和他们合作。


十八洞村茶油

在湖湘文化下成长的湖南人,都一致坚信首先要敢为天下先,家国一体,没有国哪有家。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就是讲“义”,像晓波形容我有“两重”——重义气、重面子。很多湖南人,特别像黄兴变卖家产,支持辛亥革命,这种“破家为国”的传统让湖南人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帮扶,个人得失并不算什么。

晓波开玩笑说我这个湖南人“不靠谱”,从商业角度来说确实不靠谱,但我认为这才是最靠谱的。其实商业中的很多机缘巧合都基于一种情怀,不管是创业情怀,还是家国情怀。

2015年我在救那家硅塑盖板企业的时候,也有一段类似的故事。当时有人介绍给我一个做节能玻璃的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姓何,湖南永州道县人,50年代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年纪很大了。团队研发的玻璃具有节能和隔热功能,在保证高透光率的前提下,隔离90%以上的静红外和有害紫外线,实现冬暖夏凉。现在玻璃占新能源车的比例越来越大,接下来防晒、隔热的需求就出来了。这项专利技术在未来用作汽车玻璃是最理想的。

我当时接触这位科学家时,阶段性成果已经出来了。但他说:“廖厂长,我现在已经熬不下去了。”为了搞科研,他带上自己的儿子,结果把家都折腾完了,高利贷债主找上了门。他遇到我时,已无路可走。

他告诉我,曾经法国某知名玻璃企业,在东南亚的一家分公司找到他想买断专利,开价几千万美金。我问为什么不卖。他说:“中国人搞出来的技术卖给外国人,外国人反过来打中国人,这种事情我怎么能干?我只希望我们的技术能够和国内自己的民族企业一起合作,将它产业化,让整个玻璃行业和其他行业收益,提高中国人的话语权。”

他讲得非常真诚。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投资,仅仅是资助。每次给几万块钱,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也没算过这笔账到底支出了多少,至少先把基本生活解决掉,把每一次上万块的实验解决掉吧。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一起合作了,合作之后我又投入了大几百万。当然现在成果有了,但是现金流出现了问题,没法量产,也就没有收入。所以现在我想办法把节能玻璃技术产业化,寻求合作伙伴和全球投资者。以我们的技术储备支撑起一家节能玻璃行业的龙头企业是绝对没问题的。

▶▷62岁的廖厂长

我今年62岁了,本该是一个躺平的年纪,但在这个身不由己的商业世界里,我只希望竭尽全力做完两件事。

第一件事,使劲地卖茶油,把我们十八洞村的品牌做大做强。现在它不仅仅是湖南的十八洞村,也是中国的十八洞村乃至全世界的十八洞村。很多国外元首来到这里考察,我想把它的茶油、腊肉、蜡染、苗绣都卖出去,壮大村集体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但现在的茶油销售还是有一些困难。茶油是个好东西,我认为茶油非常适合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烟点比橄榄油高得多,适合大火烧、炒、煎、炸。营养和橄榄油不分上下,甚至有些方面得更好。但茶油产量低,采摘也比较麻烦。那么从采摘、加工到精炼,成本很高,导致了它的稀缺性,价格始终下不来。

虽然茶油贵,当地人知道是好东西,但想让全国人民知道这是个好东西,就需要市场教育。我花那么钱买你贵的产品,我的价值在哪里?这个推广和传播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但不管谁来投,受益的将是整个行业。

前几天晓波的篇文章,影响很大,几百个留言,我一个个看了下来,很是感动。很多人对创业不易表示理解,表示支持,同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包装等等。确实,如果这个产品要走出湖南,面向各种不同的市场,对包装都有不同的诉求。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宇航,他最初的创业就是和吴晓波频道合作开始的,他说晓波就是自己的“廖厂长”,说要帮我免费设计一套世界顶级的好包装。

还有不少读者建议从营养学和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入手,比如养身群体,健身群体,他们对饮食要求比较高。以及考虑年轻人的消费渠道,不同产品容量对不同群体和使用场景的影响等等。总之,提出了很多我认为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启发很大。

接下来可能会进行一些合作,在现有包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和消费人群再做一轮包装。非常感谢关心我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的朋友。这一趟真的不虚此行。

第二件事,我认为实体才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最有活力的、最具创造力的、最能够产生利润的,而无论多么高端的制造,怎么也离不开材料。

所以就是创造条件,寻找合作伙伴,把这个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节能玻璃技术商业化,也为民族企业争一份光。老爷子都80多岁了,他说“不把这个技术在国内商业化,死不瞑目”,那我自然要把这事儿也给做好。

整理|巴九灵|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图源|VC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